赫金平 刘艳萍 刘伟娜
1)河南省胸科医院心内科 郑州 450008 2)河南省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郑州 450000
“危急值”是中国医院协会自2007年医院管理年活动推出的《患者安全目标》中提出的,其目的就是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使检验人员能及时识别危急值,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对抢救危重患者、保障医疗安全起着重要作用。我院自2009-10开始执行此项制度,本文就心内科落实执行此项制度的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如下。
危急值也被称为“Panicvalue” 或“criticalvalue”。即当这种检验结果出现时,说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危急值”是表示危及生命的检验结果,故把这种检验数据称为危急值。例如检验项目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如果检测的白细胞数<2.5×109个/L或>30×109个/L,即为危急值;血红蛋白的危急值范围为<50g/L,>180g/L;血小板计数危急值为<50×109个/L。另外血电解质、血糖、动脉血气分析值以及凝血功能亦设定有危急值范围。
搜集我院2009-10~2010-06危急值项目共518例,其中心脏内科170例,占总例数比率32.82%;心脏外科36例,比率为6.95%;ICU192例,比率为37.07%;呼吸内科 102例,比率为19.69%;普胸外科18例,比率为3.47%。
搜集心血管内科危急值组分项134例,其中血电解质52例,占总例数 38.81%;血常规 45例,比率为 33.58%;PT、INR16例,比率为11.94%;D-2聚体 10例,比率为7.46%;肝肾功能 8例,比率为 5.97%;血气分析 3例,比率为2.24%。
518例危急值中,心内科和 ICU占比例较高,分别为32.81%和37.07%,这与我院治疗疾病的专业特点有关,心脏内外科为主,兼有呼吸内科和普胸外科。ICU收住为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心内科介入术后患者均在病区治疗和护理,无CCU病房,致使心内科危急值比例较高。心内科危急值组中,以电解质和血常规为主,占比例为 38.81%和33.58%,D-2聚体和凝血功能次之,为7.46%和11.94%,血气分析和肝肾功能占比例最少,分别为2.24%和5.97%。这与心内科收治病种密切相关,严重的低钾使心肌兴奋性增高,传导性降低,自律性增高,可导致包括室颤在内的各种心律失常,高钾可因心肌兴奋性消失或严重的传导阻滞而引起心脏停搏。在血常规一项中,多因应用抗凝及抗血小板制剂,对白细胞及血小板功能影响较大,并且有部分特异体质者。排在第二位的D-2聚体和凝血功能,与收治的急性胸痛、可疑肺栓塞及急性主动脉夹层有关,排在第三位为血气分析和肝肾功能,多与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合并存在。
危急值的设立要严谨,危急值的设立,要注意危急值与参考值不同,不能将正常参考范围的上、下限值作为其危急值的界限,危急值只是医学决定水平的一个“阈值”,医学决定水平与危急值是有区别的,所有检验项目都有临床应采取相应措施的医学决定水平。但并不是所有检验项目都有危急值,如血脂、肿瘤标志物等[1]。个别护士认为检验结果只要超出上下限,即为危急值。危急值不能与该检验项目参考区间上、下界限值相混淆,要根据医院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在和临床医师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设立危急值的项目范围及危急值界限。
及时报告危急值,是保证医疗安全十分重要的环节。危急值一旦出现,必须迅速报告。临床实验室检测人员必须立即确认仪器设备运行是否正常,检测试剂是否有效、有无电磁干扰、室内质量控制是否正常等。在确认检验过程各环节无异常的情况下,立即复查,复查结果如与第一次结果吻合,立即电话通知临床,并要求接听人复述结果,以免发生差错。临床医生和护士接到“危急值”后,如果认为该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病情不相符或标本的采集有问题时,应重新留取标本送检进行复查。目前,仍存在危急值复查率低,我院仅为1.3%,心内科为0.7%,袁春雷等[2]在ISO15189实验室认可与危急值报告、追踪制度未追踪至正常的例数为1509例,占57.9%。
心内科护士对危急值的认识有待提高,目前,就出现危急值的患者,部分为急性心肌梗死、夹层动脉瘤、心力衰竭等危重患者,一部分患者为症状不典型的离子或血常规异常者,护士对危急值结果,能做到报告及时,但对病情发展变化的预见能力差,主动观察处理能力差。部分护士对检验科开展的检查项目,尤其是对新项目的送检要求不清楚,标本量、容器、采集方法、送检时间等把握不清;部分患者不遵照护士嘱咐,不留标本或早晨进食导致标本不能采集;送检不及时[3]等。对危急值结果的发生,是否有护士自身的因素参与,如在液体输入处采血,或者穿刺困难,反复挤压血管,或者采血后注入试管方法有误,对以上现象所致危急值假象,护士缺乏思考和关注。
实施此制度时间尚短,入危急值上报的例数有限,还需要完善制度,制定复检追踪项目。医护人员还需要加强学习,进一步摸索经验,实现医疗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1]秦晓光.必须正确认识和应用“危急值”报告制度(综述)[J].江西医学检验,2007,25(2):97-98.
[2]袁春雷,王冬娥,任伟,等.ISO15189实验室认可与危急值报告、追踪制度[J].现代医院,2009,9(6):2.
[3]李倩.检验科不合格标本及防治对策[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17(11):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