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鹏飞 (宁波市第二医院 315010)
本文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我院收治的30例甲状腺病变的CT影像资料,以提高对各种甲状腺疾病CT征象的认识,进一步探讨其CT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19~60岁,平均45岁。病程:5个月至12年。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12例(40.0%),甲状腺癌9例(30.0%),甲状腺腺瘤7例(23.3%),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氏病)1例(3.3%),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1例(3.3%)。除Graves病和桥本氏病经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证实外,其余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2 检查方法 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其中28例(93.3%)行增强扫描,造影剂为60%泛影葡胺,用量100ml,团注法。采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16CT扫描机,扫描范围包括全部甲状腺组织及病变组织。
1.3 结果 ①单结节型16例(53.3%),包括甲状腺腺瘤7例,结节性甲状腺肿5例,甲状腺癌4例;②多结节型12例(40.0%),包括结节性甲状腺肿7例,甲状腺癌5例;③弥漫肿大型2例(6.7%),包括Graves病1例,桥本氏病1例。
1.3.1 结节性甲状腺肿11例 单侧4例,平扫及增强扫描均表现为甲状腺内低密度结节灶,边界较清楚,密度基本均匀,CT值37~59Hu,其中2例病灶内见点状钙化,2例见部分囊变;双侧7例,均表现为双侧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双侧对称或以一侧为主,增强扫描前后见多个大小不等低密度结节,内部密度不均,边界稍模糊,其中3例可见斑点状钙化,1例见小囊变区。
1.3.2 甲状腺癌9例 单侧7例,双侧2例。平扫表现为甲状腺内低密度或混杂密度肿块,病灶边缘模糊,直径20~130mm,平扫CT值25~80Hu,增强扫描后呈不均匀强化。1例病灶内可见囊变伴强化壁结节,7例见沙粒状及不规则钙化。6例见颈部淋巴结肿大,3例病变侵犯颈部血管、喉、气管、食管等邻近结构,1例邻近骨质破坏。8例肿瘤邻近的腺体包膜破坏,致局部腺体边缘连线中断或消失。
1.3.3 甲状腺腺瘤7例 实性5例,囊性2例;单发5例,多发2例。病灶直径8~41mm,平扫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结节,边界清晰,密度均匀,CT值35~55Hu。2例伴有斑点状或斑片状钙化,增强扫描后病灶边界趋于清晰。2例囊性腺瘤可见均匀的强化环,边界完整,环内结构无明显强化。
1.3.4 桥本氏病1例 表现为双侧甲状腺弥漫性对称性肿大,密度减低,增强扫描前后CT值分别为38~58Hu和 63~98Hu。
1.3.5 Graves病1例 表现为双侧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密度呈均匀减低,内部未见明显结节或钙化灶。增强扫描前后CT值分别为40~81Hu和79~121Hu,边缘广整,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
正常甲状腺组织的密度明显高于周围软组织,密度均匀,边缘清楚,增强扫描后甲状腺呈均匀性显著强化[1]。如果正常甲状腺组织被肿瘤替代,瘤细胞破坏了储碘单位,可造成局部或整个甲状腺组织的低密度,这就是CT检查显示甲状腺病变的病理基础。通过对本组病例的影像学表现观察,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对甲状腺病变的良恶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3.1 肿瘤形态 本组甲状腺癌9例中7例突出甲状腺轮廓之外,表现为形态不规则,与周围器官分界不清,多数没有包膜,而良性肿瘤少有这种表现,与周围器官分界也较清楚,包膜也较完整。由此可见,包膜是否光整,可以作为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依据。
3.2 肿瘤密度 正常甲状腺含碘,平扫CT值范围在88~149Hu[2],明显高于周围其他组织。良恶性肿瘤平扫均表现为低或等密度,尤其是恶性甲状腺肿瘤的低密度常较混杂,当肿瘤较大时表现更为明显。本组资料的恶性甲状腺肿瘤平扫的平均CT值为72Hu,而甲状腺腺瘤或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低密度相对较均匀,细腻。因此,肿瘤密度均匀与否,也可以作为判断肿瘤良恶性的参考依据。
3.3 肿瘤钙化 钙化是甲状腺病变的表现之一[3],平扫有利于显示钙化分布、形态,提示病变所在区域及性质。甲状腺肿物中若见细颗粒状钙化,应首先考虑甲状腺癌的可能,而淋巴结内出现颗粒状钙化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特征性表现之一。本组甲状腺癌中有7例病灶内可见不规则钙化。
3.4 肿瘤侵犯气管及邻近结构 当肿瘤体积较大时,无论良恶性均可压迫气管及邻近结构。本组甲状腺癌9例,其中3例病变侵犯颈部血管、喉、气管、食管等邻近结构,1例邻近骨质破坏;另有12例良性甲状腺肿瘤压迫气管及周围结构。因此,肿瘤是否侵犯气管及邻近结构,可作为鉴别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的又一依据。
3.5 肿瘤囊变 囊变是甲状腺病变的常见表现。本组良性病变中有3例可见囊变,恶性病变中1例见囊变伴强化壁结节。有学者认为,完整的强化环是囊性腺瘤的特征性表现,当病变表现为纯囊肿样改变时,应首先考虑腺瘤囊变,而结节性甲状腺肿囊变和甲状腺囊肿则相对少见;当病变有囊壁结节时,结节性甲状腺肿囊变、腺瘤囊变和腺癌均在鉴别诊断之列,应首先考虑甲状腺癌,若发现囊内球形肿块或颈部肿大淋巴结时,则高度提示甲状腺乳头状腺癌。
3.6 颈部淋巴结肿大 本组恶性肿瘤资料中有6例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而在良性病变中均未见颈部淋巴结肿大。提示我们,颈部淋巴结肿大与否,可以作为判断良恶性肿瘤的重要依据。
鉴于上述表现,诊断中可容易辨别肿瘤的良恶性。与B超检查相比,CT检查可以在许多方面给医师提供更多、更直观的病灶信息,对进一步手术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沙炎,王佩华,扬天锡.甲状腺囊性病变的CT鉴别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5,20(2):162-164.
[2] 俞明细,王有成,强金伟.甲状腺肿瘤性病变的CT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2(6):465-467.
[3] 陈秋旺,徐文胜.甲状腺肿瘤CT 43例分析[J].中华误诊学杂志,2005,5(10):191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