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桑寄生、牛膝的真伪鉴别

2011-02-09 20:12:30浙江嘉兴中医医院314006
中国乡村医药 2011年10期
关键词:槲寄生怀牛膝川牛膝

吴 潍 (浙江嘉兴中医医院 314006)

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中药品种众多,用法习惯各不相同。中药同物异名、同名异物时有发生。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地域跨度较大而使部分同种药物药性有很大区别,临床常容易把一些中药材误认导致用药偏差,从而出现严重后果。本文对三种容易出现辨识错误的药物菖蒲、桑寄生、牛膝,从药材的来源、性状、理化、成分和功能几个方面阐述其区别,以帮助读者鉴别其真伪。

1 石菖蒲与水菖蒲、九节菖蒲

古代最先使用的药材菖蒲和当今临床应用的石菖蒲是相同的,并且石菖蒲是目前药材菖蒲的主要来源。石菖蒲与水菖蒲、九节菖蒲临床应用中比较容易混淆,而出现用药混乱。

1.1 来源 石菖蒲属菖蒲科,别名水剑草(《本草纲目》)、剑叶菖蒲(《四川中药志》)、水蜈蚣(《广西中草药》)、山菖蒲《药材学》,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水菖蒲别名泥菖蒲(《本草纲目》)、白菖蒲(《云南种子植物志》)、臭菖蒲《江苏植物志》,为天南星科植物水菖蒲的干燥根茎[1]。九节菖蒲来源为毛茛科阿尔泰银莲花的干燥根茎。

1.2 性状

1.2.1 石菖蒲 石菖蒲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分枝,根茎横生,伴气香、味苦,微辛。表面粗糙棕褐色,呈多弯曲扁圆柱形,常有分枝,直径0.3~1cm,长3~20cm,有疏密不均的环节,节间长0.2~0.8cm,残留须根或圆点状根痕,叶痕左右交互排列成三角形。质地较硬,横断面成纤维性,类白色或红色,内皮环行明显,可见棕色类圆形油细胞及维管束小点。

1.2.2 九节菖蒲 九节菖蒲微弯曲呈纺锤形,直径0.3~0.5cm,长1~4cm,具有半环状突起的鳞叶痕,斜向交错排列,断面白色,没有内皮层环,可见维管束小点,但无油细胞。

1.2.3 水菖蒲 水菖蒲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气,微辛。叶箭状线形。根状较粗大,分枝少,直径1~1.5cm,表面类白色至棕红色。节间长0.2~1.5cm,上侧类三角形叶痕,下侧有凹陷的圆点状根痕。质硬,断面海绵状,淡棕色,内皮层环明显,有维管束小点及多数小空洞[2]。

1.3 理化 通过香草醛-盐酸反应:10%醚浸液滴在圆形滤纸上,用乙酸乙酯-石油醚(5∶95)展开,喷5%香草醛-盐酸试液,石菖蒲呈黄色,九节菖蒲不呈黄色。石菖蒲与九节菖蒲粉末显微特征:石菖蒲可见晶纤维、油细胞、草酸钙方晶,而九节菖蒲均无。

1.4 成分 九节菖蒲根茎中主要含皂苷、棕榈酸、β-谷甾醇、银莲花素(白头翁素)、5-羟基乙酰丙酸、琥珀酸等,不含挥发油。新鲜的叶中含有挥发油,但是主要成分为胡椒酚甲醚。石菖蒲含挥发油1%~3%,油中主要为β-细辛醚,1-烯丙基-2,4,5-三甲氧苯,α-细辛醚、甲基丁香油酚等。

1.5 功能 石菖蒲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水煎剂、挥发油或细辛醚、β-石菖蒲水煎剂均有镇静和抗惊厥作用;对气管和回肠平滑肌有很强的解痉作用。石菖蒲挥发油治疗量对药物引起的心律失常有治疗作用,能减慢心率。它还有抗肿瘤作用。九节菖蒲有安神醒脾、开窍除痰的功能,用于热病昏迷、耳鸣耳聋、癫痫、胸腹胀闷、食欲不振,外用治痈疽。水菖蒲化痰、开窍、健胃,用于痰热惊厥、癫痫、胸腹胀闷、慢性支气管炎。水菖蒲水提取物挥发油对多种试验动物有镇静作用。

2 桑寄生与槲寄生、扁枝槲寄生

中医临床应用寄生类药物,常具有祛风湿、强筋骨、安胎、补肝肾的作用。寄生按基源分为桑寄生和槲寄生,容易混淆,应分别入药。

2.1 来源 桑寄生别名寄生、广寄生,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茎枝呈细长圆柱形,似桂枝,被列为上品,原名桑上寄生。槲寄生别名北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常绿小灌木。茎枝呈圆柱形,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略带肉质,有分枝。两药用名较为混乱。扁枝槲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亦称枫香寄生、蟹爪寄生。

2.2 性状 桑寄生茎呈圆柱形表面褐色,并有多数小突起的棕色皮孔,嫩枝可见棕褐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齐,皮部红褐色,易与木部分离。木部色较浅,射线清楚,可见年轮。小形的髓在中央,色较深,暗棕色。常寄生于桦、榆、枫树上。槲寄生茎圆柱形有分枝,表面黄棕色、黄绿色,光滑无毛,具纵皱纹。质脆折断时飞出粉状物,断面凸凹不平,皮黄,木部色浅,射线放射状纹理明显,髓小,髓往往偏向一侧。气微无臭,味微苦,嚼之有黏性。以叶多、色黄、枝嫩者为最好。扁枝槲寄生扁平分枝,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有明显的纵条纹,节膨大,断面橄榄形黄绿色,木部淡黄色,髓不明显,气微,味淡[3]。

2.3 理化 桑寄生淡黄棕色。石细胞类方形、类圆形,偶有分枝,有的壁三面厚,一面薄,含草酸钙方晶。纤维成束,直径约17μm。具缘纹孔、网纹及螺纹导管多见。星状毛分枝碎片少见。槲寄生茎的粉末淡黄色。表皮碎片黄绿色,细胞类方形,可见气孔。纤维成束直径10~34μm,壁厚,波浪状,异形细胞形状不规则,胞腔大。石细胞类方形、类多角形或形状不规则,直径42~102μm。草酸钙簇晶直径17~45μm;方晶较少,直径8~30μm。扁枝槲寄生茎呈橄榄形。表皮为1列扁平细胞,外被鲜黄色角质层,皮层较窄,由5~7列薄壁细胞组成,韧皮部小,木质部由木纤维、导管及薄壁细胞组成,髓不明显,呈长条状,偏向一侧。

2.4 成分 桑寄生枝、叶含广寄生苷即扁蓄苷和槲皮素等。槲寄生茎叶含β-香树脂醇、齐墩果酸、内消旋肌醇及黄酮类化合物,叶还含黄槲寄生苷A、B及羽扁豆醇。指纹图谱检测表明,桑寄生中都含有较高含量的懈皮苷和较低含量的扁蓄苷,桑寄生保留时间30~60min的峰信号远远多于槲寄生,说明槲寄生中黄酮苷的含量明显少于桑寄生。

2.5 功能 桑寄生和槲寄生都具有心血管调节作用,能增加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及降压功能。另外它们还具有抗衰老、抗肿瘤、抗氧化、抗骨质疏松作用[2]。但是,二者有一定的区别。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高血压。桑寄生的成分槲皮素对大鼠心律失常有保护作用,能增加冠脉血流量,治疗心肌梗死,还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槲寄生祛风湿、安胎、补肝肾、强筋骨,对冠脉有直接扩张作用,能明显减慢心率和增强心肌收缩力,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但不降冠脉流量,短时间减少心肌耗氧量。扁枝槲寄生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腰膝酸痛,小儿惊风。

3 川牛膝、麻牛膝与怀牛膝

牛膝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牛膝为苋科牛膝属的植物。具有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引血(火)下行、利尿通淋之功效。包括怀牛膝、川牛膝及麻牛膝[4]。

3.1 来源 川牛膝为苋科植物川牛膝的根。贵州称大牛膝,四川称肉牛膝,云南称甜牛膝。野生品种民间称毛药,表面灰褐色或棕色,有侧根痕及纵皱纹,有多数横向突起的皮孔。麻牛膝为苋科植物头花杯苋的根,又名头花蒽草、金沙牛膝、苦麻牛膝、白牛膝,在云南、四川常混称川牛膝。怀牛膝为苋科牛膝属植物牛膝的根,表面淡棕色或灰黄色,有侧根痕及纵皱纹。

3.2 性状

3.2.1 怀牛膝 怀牛膝质脆,易折断,断面淡黄色,角质样,有异常维管束黄白色小点,排列成数轮同心环。气微,味微甜涩。以黄白色、根长、肉肥者为最佳。怀牛膝根横切面:数列细胞为木栓层,栓内层较窄;维管束外韧型,束间形成层,向内各轮均不明显,个别最外轮明显;木质部有木纤维、导管和木薄壁细胞。

3.2.2 川牛膝 川牛膝根圆柱形,质柔韧,不易折断。叶片椭圆形或窄椭圆形,切断面棕黄色或黄白色,有多数维管束淡黄色小点,排列3~6轮同心,根横切面木栓层细胞15~20列。细胞数列排列于栓内层。维管束外韧型,无束间形成层。气微,味稍甜。分枝少、根粗壮、无芦头。

3.2.3 麻牛膝 麻牛膝质脆,易折断。数条簇生,上粗下细,长圆锥形。叶片呈倒卵形至宽卵状矩圆形。断面棕红色,密集许多浅黄色小点,排成同心环。

3.3 理化 川牛膝根的断面置紫外灯光下观察,显淡蓝色荧光,滴加1%氢氧化铵后,显绿黄色荧光。怀牛膝取粉末滴加冰醋酸及浓硫酸,显紫红色。川牛膝中心为薄壁细胞,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细胞内充满草酸钙晶体,无交错纹理。草酸钙砂晶呈菱形,箭头形或不规则形。怀牛膝木栓层为数列细胞,异常维管束断续排列成2~4轮,维管束外韧型,木质部有导管、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中央有正常维管束,初生木质部二原型,少数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麻牛膝薄壁细胞呈类长方形或长圆形,细胞内散在草酸钙晶体,并可见微细交错纹理。草酸钙砂晶呈三角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含晶细胞较小。草酸钙方晶呈斜方形、多角形、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

3.4 成分 川牛膝有效成分主要为含甾类化合物(促脱皮甾酮、红甾酮、杯苋甾酮)并显生物碱反应。怀牛膝根的水溶部分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主要包括牛膝皂苷A、牛膝皂苷E、木鳖子皂苷、竹节参苷Ⅳa、竹节参苷Ⅳa甲酯、竹节参苷、竹节参苷V甲酯。麻牛膝先后从根中分离出9个C29和C21昆虫变态甾体:杯苋甾酮、异杯苋甾酮、头花蒽草甾酮、紫苋甾酮、紫苋甾酮、森告甾酮、表杯苋甾酮、前杯苋甾酮和坡斯特甾酮。

3.5 功能 川牛膝性平,味甘,具有祛风利湿、经血活血的功效,用于风湿痛、血瘀经闭。本品性善下行,专治上炎之火及上部出血,故常用于虚火上炎或血热上冲之目赤、吐血、衄血、咽肿等症。怀牛膝性平,味苦、酸,偏滋补肝肾,壮腰膝,常用于肝肾不足引起的筋骨酸软、腰膝疼痛,下肢痿软,血滞经闭,痛经,徵瘕,胞衣不下,热淋,血淋,痈肿恶疮,咽喉肿痛,跌打损伤。麻牛膝祛风湿,逐瘀血,主风寒湿痹,腰膝疼痛。血瘀经闭,产后恶露不尽。

4 小结

石菖蒲、水菖蒲和九节菖蒲三药功效有相同之处,但又有所区别。石菖蒲苦辛温,温中和胃、宁神开窍。九节菖蒲宽中祛湿、开窍逐痰,主治湿痰内阻,神志不清,食欲不振等。石菖蒲与水菖蒲性能与功用类似,因贮藏时间及产地不同而有差异。三药临床上不可相互代用。桑寄生与槲寄生的区别除形状以外,扁蓄苷和槲皮苷均可作为桑寄生的指标性成分,通过对其含量分析,为桑寄生药材的质量提供有效依据。怀牛膝、川牛膝和麻牛膝在地理分布、流通区域、植物形态、性状鉴别方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各有所侧重。

[1] 孔增科,傅正良,熊南燕,等.易混淆中药品种辨析与临床应用[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7:345.

[2] 刘传芳,张百锋.石菖蒲及其混淆品九节菖蒲鉴别比较[J].时珍国医国药,1998,9(5):553.

[3]孙艳秋,刘珂,王守愚,等.槲寄生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3,31(6):471-474.

[4] 康廷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学出版社,2003:80.

猜你喜欢
槲寄生怀牛膝川牛膝
川牛膝对淡水石斑鱼部分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槲寄生
妙用川牛膝
基层中医药(2021年2期)2021-07-23 01:41:56
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怀牛膝药材抗炎镇痛谱效关系
中成药(2018年12期)2018-12-29 12:26:04
槲寄生栽培技术
怀牛膝与川牛膝功效小考
中药与临床(2015年5期)2015-12-17 02:39:31
幸福的槲寄生
门九章教授运用怀牛膝经验
中医研究(2014年4期)2014-03-11 20:28:39
川牛膝种子生物学特性及萌发特性的初步研究
中药与临床(2014年4期)2014-03-10 15:33:56
怀牛膝价格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