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卜予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小儿急性感染性咽峡炎,传染性强。好发于夏秋季,多突然发作,表现为低或中度发热,亦有高热致惊厥者。患儿咽痛,流涎,较小患儿表现为哭闹烦躁,拒食。常伴胃肠道症状,如呕吐,腹泻。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大多预后良好,重者偶可并发脑炎和心肌炎,目前国内外均以抗病毒治疗为主,临床无特异性治疗[1]。为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病程,本科2009-06/2010-06对收治的 42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蓝芩口服液,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2009-06/2010-06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钢铁公司职工医院儿科收治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42例,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6个月至8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中男14例,女8例;对照组中男12例,女8例。两组患儿年龄均为6个月至8岁;两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发热(37.5~39.0℃),流涎,拒食,咽峡部可见疱疹及溃疡。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及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2]中疱疹性咽峡炎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诊断标准;(2)年龄6个月至8岁;(3)病程<2 d;(4)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合并心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病的患儿;(2)服用其他药物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利巴韦林(天津药业焦作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9020322)抗病毒,解热、补液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蓝芩口服液(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号:09042002):每次5~10 m L,每日 2~3次,5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6 观察指标 (1)体温恢复情况;(2)食欲恢复情况;(3)咽峡部疱疹缩小及溃疡愈合情况。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相关文献[3],(1)显效:用药后2 d内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咽峡疱疹缩小,无溃疡形成;(2)有效:用药后4 d内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咽峡疱疹缩小,并逐渐消失,无溃疡形成;(3)无效:治疗5 d以上,体温仍未恢复正常,疱疹不愈形成溃疡且融合。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由表1所示,观察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较常见的一种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A组最为常见,该病毒为肠道病毒,属 RNA病毒科,传染性较强,呈散发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袭1~7岁儿童,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罹患本病,以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4]。感染初期咽部充血,软腭,腭垂,扁桃体上均可出现细小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红晕,2~3 d内疱疹增大,继而破溃形成黄色溃疡,咽峡部体征最为明显是其特征。利巴韦林属广谱抗病毒药物,临床用于治疗疱疹性咽峡炎,但利巴韦林对病毒腺苷激酶依赖性强,易产生耐药,单独使用临床疗效欠满意。中医辨证本病属于风热感冒。小儿脏腑娇嫩,肌肤疏薄,卫外不固,四时气候骤变,冷热失常,风热邪毒乘虚侵犯,由口鼻而入,直袭咽喉而致此病。蓝芩口服液成分有板蓝根、黄芩、黄柏、胖大海等,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特殊功效,能有效阻断病毒在口腔和体内的复制和繁殖[5],对多种呼吸道病毒及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中板蓝根还可增加血液白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数,增强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用于急性咽炎,肺胃实热证所致的咽痛、咽干、咽部灼热,具有抗病毒、抑菌及增强抵抗力的作用。应用蓝芩口服液辅助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疗程短,退热快,疗效显著且服用方便,临床值得推广。
[1] 段恕诚,刘湘云,朱启镕.儿科感染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73-174.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7-808.
[3] 张少高,叶作文,罗勇.热毒宁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125例[J].中国医药指南,2009,7(3):72.
[4] 宁寿葆.儿科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5.
[5] 刘秀霞,欧阳林,孙海胜.蓝芩口服液[J].中国新药杂志,2002,11(9):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