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纯, 孙丽平, 原晓风, 段晓征, 樊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课题《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哮咳)中医证治规范化研究》,经过近2年半的临床研究,已经圆满完成了研究任务。几年来,课题组潜心研究哮咳理论,界定哮咳病名的内涵,并探讨其病因、病机,确定其中医诊断标准,分析其三期证侯的辨证,阐明其方药的君、臣、佐、使,强调哮咳防护的重要性等。临床研究中不断优化哮咳的临床诊疗方案,采用大样本、多中心、同期分组队列的科学研究方法证实三期论治哮咳疗效显著,明显降低哮咳复发率,故此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最终将其证治规范纳入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中医儿科学》中,从而实现了教材服务于教学、教学服务临床、临床充实教材的目的。
王烈教授早在1984年于《婴童哮论》一书中提出“哮咳”病名,明确指出该病有与哮喘相似的病因、病机及发病特点,又不同于哮喘以哮鸣、气促伴咳为主症,而以只咳、不喘、无哮,反复发作为主症,且“以哮论治”有效,久咳不愈成哮。此种命名为国内儿科首创。现代医学将此种咳嗽命名为咳嗽变异性哮喘,此命名在1992年提出,远比“哮咳”晚 8年。2008-03-25/27,在上海召开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哮喘协作组会议上一致通过了“哮咳”的病名,并确定归属哮喘范畴。2009-09-22在长春举行的“全国第26届中医儿科学术会暨王烈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及2009-10-25/27在天津举办的“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对32名与会专家进行有关哮咳命名、归属范畴及中医诊断标准的评定调查,其中28名专家同意“哮咳”命名,并提出宝贵意见,最终确立哮咳中医诊断标准。
课题申请前,本院就已经过多次大样本的临床观察与研究,150、230、1 800例[2]临床观察,总有效率达85.82%以上。课题申请后,于2008-01制定了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哮咳)中医证治规范化研究临床计划与研究方案,并根据方案制定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哮咳)中医药治疗方案临床验证病例观察表。以重点专科为契机,经过多次研究与讨论,于2009年初,课题组进一步优化诊疗方案,在原有三期分治:(1)咳期(肺阻气逆);(2)痰期(痰湿内蕴);(3)稳定期(肺脾肾虚)理论基础上,酌加“食积内热”一型,此类患儿伴有神烦、面赤、唇红、手足心热、口臭、大便干、反复外感之象,辨证属食积内热;中医认为“内无热,外无感”,加之此患儿属于内热体质,用清热泻火,消食导滞的方法治疗,疗效显著。
本课题病例观察自2008-01开始实施至今,采用大样本、多中心、同期分组队列的科学研究方法,计划观察400例病例,实际观察561例病例,超额完成观察任务。其中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观察351例,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观察75例,通榆县中医院观察55例,绿园区中医院观察40例,梅河口市爱民医院观察40例。
3.1 临床资料 采取随机分组方法,将561例哮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61例,对照组100例。观察组咳期方选哮咳饮同时服用小儿哮咳喘胶囊,痰期方选缓哮方同时服用小儿哮咳喘胶囊,稳定期(肺脾肾虚)方选防哮汤加减同时服用婴儿壮,稳定期(食积内热)方选防哮Ⅱ方治疗;对照组按照咳期口服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痰期口服止咳橘红口服液、稳定期(肺脾肾虚型)口服童康片、稳定期(食积内热型)口服健儿清解液方法治疗。观察组461例患者中,男302例(65.51%),女159例(34.49%);年龄3~14岁,3~4岁189例(41.00%),~7岁148例(32.10%),~10岁74例(16.05%),~14岁50例(10.85%)。病发于冬季63例(13.67%),春季185例(40.13%),夏季67例(14.53%),秋季146例(31.67%);既往有湿疹、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病史者240例(52.06%);食甜饮咸、食辛辣刺激等过敏食物诱发者172例(37.31%);由感冒、冷空气、闻及刺激性气味、过度运动等诱因诱发者219例(47.51%);青霉素、头孢、双黄连等药物过敏者89例(19.31%);伴有家族哮喘史者103例(22.34%);体检及理化检查:咽充血者 198例(42.95%),肺部听诊正常者303例(65.73%),双肺呼吸音略粗者158例(34.27%),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增高者221例(47.94%),胸透示双肺纹理略增强者194例(42.08%);有中西药治疗史者331例(71.80%)。对照组 100例患者中,男 63例(63%),女37例(37%);年龄3~14岁,3~4岁58例(58%),~7岁30例(30%),~10岁10例(10%),~14岁2例(2%)。病发于冬季17例(17%),春季36例(36%),夏季 12例(12%),秋季35例(35%);既往有湿疹、荨麻疹等病史者43例(43%);食甜饮咸、食辛辣刺激等过敏食物诱发者54例(54%);由感冒、冷空气、闻及刺激性气味、过度运动等诱因诱发者36例(36%);青霉素、头孢等药物过敏者18例(18%);伴有家族哮喘史者17例(17%);体检及理化检查:咽充血者41例(41%),肺部听诊正常者62例(62%),双肺呼吸音略粗者38例(38%),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增高者31例(31%),胸透示双肺纹理略增强者39例(39%)。所有病例均符合本病中、西医诊断标准,并经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合格。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发病季节、既往史、过敏史、家族史、主要症状、体征、舌苔、脉象、体检及理化检查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均衡性较好,具有可比性。
3.2 结果 观察组痊愈130例,显效151例,有效123例,无效57例,总有效率87.64%;对照组痊愈19例,显效30例,有效28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77%,两组疗效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临床主要症状、体征的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
4.1 发表论文及论著 自哮咳理论研究以来,共发表论文近30篇,分别刊登在《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国临床医生》《中医药中青年科技创新与成果展示论坛论文集》《2010年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等杂志、论文集中;著有《婴童哮论》《婴童肺论》《婴童翼集》《婴童医鉴》《婴童哮喘防治诠论》《全国第26届中医儿科学术会暨王烈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6篇,对哮论理论进行全方面的阐述分析。
4.2 开展学术讲座及义诊活动 哮咳近年来发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已逐渐被许多中西医学者所认识,但仍有较高的误诊[3]、漏诊率。针对于此,2009年曾多次开展有关哮咳理论知识的讲座,如第26届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换届改选暨王烈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吉林省中医儿科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等进行“王烈教授哮咳理论研究”的学术讲座。从首创“哮咳”病名,首立“哮咳”诊断,首倡“三期分治”,首用虫类药治哮,首选白屈菜治咳,首建防治并重,首括“哮咳四早”,以哮论治可重复率高等八个方面解读王烈教授关于哮咳理论相关内容。2010-06-11本科开展以“认识哮咳,健康你我他”为主题的专家义诊活动,以便加强全国儿科医生工作者及患儿家长对本病的认识与重视。
4.3 纳入精品教材 经过近30年的哮咳理论研究,于2010-03哮咳中医诊疗相关内容纳入徐荣谦主编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医儿科学》(供中医药类专业用)。该教材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这一举措使哮咳形成系统、规范化的证治体系,使后继学者对治疗哮咳一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减少漏诊、误诊,提高哮咳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减轻患儿痛苦,造福婴童。
[1] 王烈.婴童哮论[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63.
[2] 冯晓纯,孙丽平,王增玲.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三期论治[J].吉林中医药,2006,26(9):34-35.
[3] 于玉华,陈海宾.咳嗽变异性哮喘误诊46例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7,5(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