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文燕
(郑州大学商学院,郑州450001)
河南省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新兴的工业大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有其他中部省份不可比拟的优势。
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区位优势明显。2009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860公里,干线公路总里程达1.78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1.79万公里,三项指标均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京广、陇海、焦枝、京九、太焦、侯月等10条铁路干线在境内交汇,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全省有郑州、洛阳和南阳三个机场,每周有800多个航班往返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46个大中城市。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为河南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河南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全省已发现矿产资源157种,探明储量的81种,已开发利用的117种。天然气储量近1千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三位。煤储量203.5亿吨、石油近期已查明的储量约5亿吨。石灰岩、珍珠岩、耐火黏土、金、银、宝石等储量均居全国前列。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河南是中国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烟叶等农产品和农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78亿斤,从2000年开始,粮食总产量已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
河南省已进入了从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的新阶段。2007年,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达8.4年;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学为99.94%,初中为98.7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68%,高校博士学位点增加到107个。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沿海地区的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2009年8月以来在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很多企业招不到工人,“民工荒”问题更加凸显,使得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发展的条件大大恶化。河南省的劳动力价格相对于东部沿海城市来说相对较低,东部沿海城市的部分产业向河南转移,可以使其生产成本降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增强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研究表明,中西部发展产业集群有助承接东部乃至国际产业转移。因为以集群形式承接产业转移,一方面可避免盲目性,选择符合规划的企业落户当地;另一方面也能借关联企业聚集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增加对企业的吸引力。截止到2010年一季度,河南省产业集群累计完成投资671.4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37亿元、标准化厂房完成投资41.2亿元、工业项目完成投资479亿元,新开工项目896个、投产项目413个、在建项目2697个。河南省的产业集群建设已初具规模,为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河南省除了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原材料外,另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具有庞大的消费市场,以郑州为中心,半径500公里的5小时经济圈可以辐射3.6亿人口,半径为1000公里的12小时经济圈可以辐射7.9亿人口。同时,河南作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人口过亿,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市场优势非常突出。
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承接产业转移,为了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省政府专门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的通知》(豫政〔2009〕62号),在土地利用、环境容量、财税扶持、金融支持等方面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政策,着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例如省财政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对市、县(市、区)产业集聚区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的奖励、对转移到产业集聚区的出口型企业实行国内运费补助政策、免收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保障项目建设用地、推行用工优惠措施等优惠政策。
产业配套能力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时,由本地零部件供应商提供配套的能力。近年来虽然河南的工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整体实力仍然不强,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着力培育的新兴产业,如材料、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医药等仍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相互衔接的配套企业、紧密对接的关联企业。许多外商表示,转移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配套企业,一些当地的产品和原材料往往又达不到转移企业的要求,转移企业所需的零配件仍需要到东部地区或者国外采购,这增加了企业的负担,抵消了企业向河南省转移的优势,从而限制了产业的转移。
货物进出海港的运输费用也是投资者考虑的关键问题,如果从内地到港口的运输费用太高,甚至抵消了内地用工低廉的优势,就可能会使一些企业外迁到东南亚等低成本的国家,也不会贸然向内陆转移。尽管河南省的区位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较优,具有后发优势,但是和沿海省份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河南省的物流业仍处于较落后的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多头投资、重复建设、专业化程度低、服务功能差等问题,使得物流成本比较高。同时高速公路收费也造成了物流费用居高不下,提高了企业的成本。
外来投资者决定是否到某地投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看当地的产业发展环境如何。近年来,河南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我们也看到,这些成果只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软环境方面。一些地方政府职能还未得到根本的转变,管理越位、错位、缺位问题还较为突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合力不强;在一些外资项目的推进中,不少职能部门习惯被动办事,不积极主动的为外商协调解决问题,存在应付、讲形式的情况;政府部门“重审批、轻服务”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审批项目复杂且环节繁多。在招商引资上,缺乏专门机构和专业化招商队伍;缺乏创新的招商手段和措施,专业性的招商知识欠缺,无法满足客商咨询需要等问题,都使企业的运营成本加大,阻碍了发达地区向河南的产业转移。
近年来,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加快了向外扩展和转移的步伐,这是世界范围的第四次制造业转移。从珠三角外迁产业情况看,沿海地区目前已经有18个工业行业存在外迁现象,其中机械、玩具、仪器仪表、塑胶四个行业外迁企业数量分别列居前四位。综合考虑沿海地区企业外迁的原因,主要有沿海城市厂房租金太贵、综合人工成本明显地提高、发展用地需求无法满足、所在地能源原材料价格太高、优惠政策开始放缓、城市社会治安环境较差等因素。因此,河南省要紧紧抓住这次产业转移的机遇,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吸引沿海地区的企业向省内转移,带动全省的经济快速向前发展。
国家正积极的引导和推动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了东部沿海城市加工贸易企业向中西部地区呈现梯度转移的新趋势。2007年11月22日,国家商务部出台《关于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意见》,对东部地区企业包括台资企业转移起到巨大的导向作用。2008年4月,商务部公布第二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的名单,河南省的郑州市和洛阳市名列其中。2008年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初稿),对河南省等中部地区的发展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构建中原经济区战略的提出,如果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也将大大加快向河南的产业转移。
虽然河南承接产业转移基础较好,具有较强的承接能力,但是面对东部地区有限的产业转移资源,东部欠发达地区、中西部省份都在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承接,使得河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面临着激烈的区域竞争。
东部欠发达地区如山东西南部、江苏北部、广东北部等地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使得这些区域在承接本区域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各地区从促进本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出台的支持产业转移的政策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西部其他省市的竞争,尤以中部六省的竞争激烈。中部六省区位相近,资源禀赋相似,政策环境相同,发展基础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相互之间各有所长,竞争激烈。例如江西省,毗邻广东、江苏、浙江,到港口的物流成本低,着力打造以香港工业园为龙头的赣粤产业转移承接走廊和以台湾工业园为龙头的赣闽产业转移承接走廊,促进与沿海的无缝对接。安徽省也全力建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试验区和示范区,同时国务院已经批准安徽关于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请示,使得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得到快速发展。
经济发达地区有一部分资源耗费较大、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由于当地的资源缺乏或者受到严格的环境法规的限制,为了生存发展而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些产业会对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或形成当地资源的恶性开采,严重影响中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河南省在以后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接受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处理好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改善投资环境对承接产业转移来说是一项先导性的工作,河南省只有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才能从东部欠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其他省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首先,要积极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其次,政府要树立诚信、高效的办事形象,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强化信用意识,充分发挥政府在信用建设中表率作用。第三,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要有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做支撑。第四,要进一步加强交通、能源、水煤气供应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电信、技术转让、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全方位解决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后顾之忧。
河南省应把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与自身优势发挥、自身产业系统培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吸纳发达地区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适用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逐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承接和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带动本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河南省的强势产业主要有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河南省应立足这些优势产业,实行有差别的吸纳或者承接,重点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力,最大程度地发挥承接产业的有利影响。
在经济危机蔓延、区域竞争加剧的条件下,只有改进招商方法、创新招商机制、拓宽招商渠道才能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赢得主动权。首先,要强化政府间的区域协作机制,加强与产业转出地政府的主动联系与合作,大力开展承接产业转移的专题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活动,在政府层面推动产业转移的组织化、集群式承接,并推广区域共建产业转移合作园区的发展模式。其次,要根据自身产业优势、发展规划和产业定位,成立专题招商队伍,对东部发达地区开展定点招商、定业招商。围绕重点产业,以直接投资、生产服务外包等多种形式,积极引进一批规模大、辐射力强的龙头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再次,要发挥招商基地的窗口作用和各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运用产业链招商、中介招商、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选准一些有产业转移意向的地区或企业,密切关注,主动出击,及时跟进,搞好服务。
以中原城市群规划的四大产业带(即郑州-开封-洛阳产业带、新乡-郑州-漯河产业带、新乡-焦作-济源产业带、洛阳-平顶山-漯河产业带)为基础,以中原城市群四大产业带上的众多产业集群及园区为依托,以河南现有的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为重点,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使其成为中原崛起的增长极。按照“布局优化、特色突出、用地集约、产业集中”的原则,不断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机制,高水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载体,促进项目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增强产业承接能力。示范区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领域先行先试,加强体制机制的创新,同时政府要从投资、财税、金融、土地、对外开放五个方面加大政策支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要通过试验的形式为其他地市提供示范,积极发挥示范效应。同时要利用示范区的扩散效应和渗透效应,为省内其他地区提供产业承接的新动力。
日益敲响的资源和环境警钟提醒我们,我省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不能无节制、无选择地承接那些高耗能、高耗水、高占地、高耗材的产业转移,必须将承接产业转移建立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之上,有选择地承接。要建立长效机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三高一低”产业承接要严加控制,超出环保指数的,经济效益再好,也要坚决拒接。同时,在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布局上,要节约用地,确保基本农田不被侵占。
2010年8 月,河南省初定电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作为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河南省要抓住时机,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承接产业转移有机的结合起来,重点承接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确保我省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地位不断的拉升,在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中起到带头、中坚、示范作用。
[1]张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河南的影响[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2).
[2]吴建平.当前欠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4).
[3]李卫东.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J].学术论坛,2009(11).
[4]张安忠.河南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
[5]朱美光.河南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思路与对策[J].创新科技,2009(11).
[6]刘永江,杜文霞.产业转移理论对中部经济崛起的启发[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2(3).
[7]孟丽,潘理权.皖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 SWOT分析[J].安徽行政学院,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