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兰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郑州450011)
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据统计,目前大学生到图书馆和利用图书馆书刊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约占大学生课余时间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20 岁左右的大学生读者群,年轻活泼,是充满了无数激情与梦想的年龄,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步完善。目前,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为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阅读目标;面对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和心理压力,选择逃避;为了完成作业、毕业论文而被动阅读;图书馆硬件设施不完备,图书资料不足等因素,其阅读特点主要是倾向于网络、奇幻文学、恐怖小说、青春美文、言情类小说以及校园文学类、经典书籍名著;或者是正在热播的电视剧、电影;或者集中在某一段时间阅读教师指定的阅读书籍以及论文设计、教学辅助或论文集。针对大学生面临的阅读困惑和迷茫,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成了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无数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自我能力的重要形式和重要实践内容,完全靠课堂教学和学习是无法全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的。因此,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阅读”按权威解释,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是一个人获取知识,造就学识,增长见识,提高个人修养,增加个人魅力的最好方法。
知识和信息主要是通过书面的形式得以保存和传播的。因此,对于正处于知识体系构建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来说,阅读显得尤其重要。阅读有助于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大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和形成,有助于大学生精神境界和智慧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大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哲学家赫尔岑说:“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书面辨别力”;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鲁迅:“(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老舍:“多读,可以改进你的写作技能”;叶圣陶:“到寒假暑假期间,各就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去多阅读,那一定比不经略读的训练多得吸收的实效”;吕淑湘:“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
实际中,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如果没有阅读就没有心灵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的发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以上足见阅读对人类的重要性,同样,对当今的大学生来说同等重要。
培养和激发大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其阅读能力的内在因素,是使其进行自觉阅读的动力。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提到:“多方善诱导、一使需之切、一使乐其业”;古代教育家孔子谈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成功的起点。因此,教师良好的阅读兴趣和深广的阅读范围,可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形成兴趣的重要条件;另外,“人以群分”,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会产生很大的作用,对此,可采用评书会、讨论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去争相传阅和了解某一本好书。再次,图书馆可通过展览和声像技术手段,介绍新书,展示专题文献资料,开展读书鉴赏活动,激发潜在的阅读需求和阅读兴趣,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文化的培育以及阅读文化的形成都需要底蕴和积淀。由于人类历史文化几千年的积累和发展以及文化的相互交融,大学生的学习和获得是十分漫长的过程,单靠学生盲目或凭兴趣去确定,可能收效甚微。这就需要图书馆做好编制推荐书目或导读书目,建立网络导航等导读工作,选择最优秀的、最基本和最必需的文献信息,引导他们读些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良好个性形成的书,读些能够帮助加深专业知识学习以及拓宽知识面的书,有针对性地满足阅读需求;教师应结合教学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优秀的作品读物,指导他们科学地确定阅读范围。通过阅读来实现融汇贯通、扩展知识、增强能力的教学目的。
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为主的思想,变单纯追求知识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因此,“授人以渔”就比“授人以鱼”更重要。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阅读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其法是重要的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图书馆员应该配合任课老师,辅导学生阅读,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阅读目标,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让他们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在阅读中,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精读、有略读。引导大学生对图书馆全方位的认识;要充分利用校报、广播、有线电视、橱窗、校园网和校内各社团的刊物等多种媒体引导大学生阅读;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交流会、书目推荐发布会,读书有奖征文、读书心得演讲比赛等;利用网络与大学生开展互动活动,借助主页平台,突破时空限制,使图书馆成为大学生与专家、学者交流,与智者对话的精神乐园。教师要从阅读提纲、阅读心得、评论、书摘等形式和方法来训练学生,指导学生学会系统阅读的方法,避免学生在阅读时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甚至猎奇。
图书馆应将每年的新生入馆教育制度化,对新生入馆教育的时间、内容、方法、方式等作出明确规定,通过入馆教育使新生对图书馆功能、馆藏结构、目录体系等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同时,编写《图书馆使用指南》、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学生守则》、《图书馆服务导航》等多种形式,宣传介绍图书馆馆藏资源、图书检索方法以及各个部门的具体服务内容和开放时间。图书馆还可以在馆内设立导读咨询窗口,为来馆的学生解答在借阅过程中碰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图书馆还可以设立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种专题栏目,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涉猎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图书馆还应向学生推荐专业书目,编制专题索引。引导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去读书和怎样去读书,从而迅速有效地获取到各自所需的知识和信息。
图书馆在导读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作用,首先要了解大学生们的阅读现状和阅读特点,只有准确把握和预测读者需求,图书馆导读工作才有明确的目标、方法及思路。因此,图书馆可以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走访,或网上留言等方式收集信息,并对收集到的信息分析研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真实阅读需求及期望。还要及时对图书馆的导读工作进行检查,分析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的方向,以更好地做好导读工作。
图书馆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且具有长久性的读书活动。例如,读书日、读书月、读书节、读书讲座、读书沙龙、读书笔记展评、读书图片展、读书演讲赛、读书心得交流、书评征文、专题图书展以及“读一本好书,读好一本书”座谈会等。并将以上诸多读书活动持久的坚持下去,同时还要将这些活动打造成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一个品牌。
建议在高校图书馆全面设置独立的导读部门,同时配备专门的馆员,以有效地开展读者导读工作。同时,还应鼓励教师参与大学生的导读工作,可以聘请专业教师或专家学者在阅读方法、阅读技巧、书评等方面给学生作专题讲座,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效果。通过举办专题论坛或比赛的方式征集读者的书评,或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点评,将其中优秀的作品收入馆藏,并及时将书评通过馆内的专栏、板报、结集编印的书评手册或图书馆的网站推荐给读者,掀起阅读高潮,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1]彭斐章,费巍.阅读的时代性与个性[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2):9-15.
[2]吴慰慈,董焱.图书馆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3]张静.大学生阅读与导读[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1):236.
[4]王桂平.“全民阅读”的拓展与公共图书馆的导读使命[J].图书馆杂志,2010(1):94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