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花,陈 湘
(河南城建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系,河南平顶山467036)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加快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步伐。如何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是每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人结合教学实际,采取不同措施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较好效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学生,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列出提纲,学生看书、归纳、指出要点,相关内容列表或图示。再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释疑、解惑,突出重点,讲清难点。计算题着重讲清楚解题思路,要求学生看到题时先不要急于去做,要认真审题,疏通题意,并要求学生将题型归类。教师在留作业时也不要留的太多,主要留一些有代表性的题,让学生弄懂、弄通,最后达到触类旁通。每讲完一章,让学生进行总结,将知识点串起来,一本书讲完后,让学生也总结,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再做些综合性的习题,这样可以达到提纲挈领、融会贯通的效果。
我们的学生有一部分来自农村,从小受锻炼的机会少,不愿自我表现,有部分同学不敢在众人面前大声讲话,不能有逻辑的阐明一些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当遇到难度较小的授课内容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的同学再进行分工,查资料做好幻灯片,上课时每组同学中选出一位同学上台讲,讲后同学们再进行讨论。刚开始同学们很不适应,不愿登台,但经过多次鼓励、引导,渐渐地学生胆大了起来,每遇到这种情况,学生都主动要求来讲,而且讲的越来越好,达到了锻炼胆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想像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为此,在教学中引用一些科学家运用想像,发明创造的事例,比如从道尔顿核化学原子论的创立,到阿伏伽德罗的分子假说,这些创造性的理论在当时的实验条件下没有丰富的想像能力是难以开创的。通过介绍事例不仅使学生知道,任何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无不包含丰富的创造想像,又可激发学生在科学的大海洋中大胆想像,发展自己的想像能力。如讲到热力学第二定律时,提出海洋内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若能将此能量转化为机械功,将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有没有可能呢?这时给同学们讲了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在发现电子之后,如何将原子想像成“西瓜”模型的例子,激发同学们的想像力。很快一个同学说有可能,因为海洋不同深处的温度不一样,可将海洋不同深处当作不同的热源来考虑,这样是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我们立即肯定了这个设想,并鼓励学生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将来将此设想化为现实。学生兴奋不已!在这儿要注意,老师在激发学生想像力的同时要正确的引导学生,想像要有一定的根据,不可漫无边际、毫无根据的想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物理化学课程涉及到大量抽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繁杂的计算公式,使得学生在未开始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就已经产生了畏难厌学情绪。物理化学教师如何使课程引起学生兴趣,从而培养兴趣、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关键所在。[1]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不要一开始就直奔主题,直接进行概念和定理的讲解,而是要从一个具体的生产实际中的问题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入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学生一起寻找分析、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使其养成独立思考和逐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相图之前,提到有一种分离方法,它可以将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中的两种物质分离开,这就是精馏,那么精馏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那就是将要讲的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T-x-y相图。这样学生就会很有兴趣的去听讲。有兴趣才会去主动思考,才会有创新。
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注重启发诱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做些基础实验,学生在完成基础物化实验后,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设备条件,给出实验课题,让学生查阅文献,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仪器装置等,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可行性论证,请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存在问题,优化实验方案。从实验准备、实验实施,到数据处理,最终形成实验报告。经过这一系统的全面训练,不仅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中发现和确立研究的课题,在设计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给学生适当启发,使学生的奇思妙想得以实现。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自主科技创新课题的设计与实践,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物理化学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物理化学的很多理论知识都与大家熟悉的生产生活有关,通过举例形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解释现象和问题,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2]因此,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大量实际应用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贴近实践,认识到物理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物理化学的积极性。如讲真实气体临界状态时,我们给学生提出临界点是物质非常重要的特性,它导致了一种新兴技术的发展,即超临界萃取技术;讲稀溶液的依数性时,介绍高寒地区为防止发动机水箱中的水结冰,加入乙二醇做抗冻剂,以降低水的凝固点;讲述渗透原理时,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反渗透的应用包括海水淡化、药液的浓缩,环境中污水处理等;讲述界面现象时,对描述弯曲液面饱和蒸汽压的开尔文公式的定性定量讨论,可以解释人工降雨原理,液滴蒸发现象;讲授胶体的光学性质时,可联系为什么晴朗的天空是蓝色,而朝霞和晚霞是红色;讲授胶体的聚沉时可以解释江河入海口为何常形成三角洲,解释卤水点豆腐等等。另外,有时理论讲完之后,启发学生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如讲了亨利定律之后,让同学们分析用水吸收混合气体中的CO2时,温度和压力应该怎样控制?学生根据亨利定律,结合CO2溶于水的亨利常数与温度的关系,通过分析、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结论:压力较高温度较低时,CO2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吸收分离的效果最好。
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相信我们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1]郭敏.在冶金物理化学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冶金教育,2010(1).
[2]陈小全.浅谈对物理化学教学方法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