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规划素养的思考

2011-02-09 06:49胡正琴
终身教育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职业道德毕业生

胡正琴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塑造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直接面向劳动第一线的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如此。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规划指导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职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长远发展,关键在于其与社会需求贴近的紧密度,在于就业市场的认同度和对就业市场的适应度,当然自然也就离不开良好的职业规划。

一、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的重要性

“生涯教育”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教育过程,一种系统的完整的教育构想,通过生涯进展等步骤,培养学生的生涯能力,以发挥学生的天赋才能为目标,使学生逐渐形成自我引导的能力,最后使学生过上适合自身特点的美满的生活。

职业规划指导是依据一定的科学理论,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和就业方向有一个较明晰的认识,从而确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

显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外延比就业指导要宽得多。职业生涯教育的三个前提是教育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社会发展趋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对待就业,如何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战略规划。

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后的离职率较高,换岗频繁,没有职业理想,缺乏职业道德等现象时常出现,其原因可以归为三方面:一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致使毕业生就业困难。二是高职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强,不能胜任岗位。三是高职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就业定位不准,不能安于现职岗位。

关于前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加强了和社会相关部门的联系,也注重了高职学生能力的培养、技能的训练。通过一系列的改革,高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第三方面即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还远远落后于专业技能的培训。有的院校只是在学生毕业前一学期开设一门就业指导课,而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大多还是非专业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职业指导培训,他们的社会经历有限,对职业、行业发展情况的认知多来自于文字资料、他人经验等间接渠道,因此,不少教师的教学只能是照本宣科,流于形式。职业指导工作的不到位,使得毕业生在面临择业时,没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就业心理不成熟,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表现出对工作的不负责任,缺乏爱岗敬业精神。所以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全面系统地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从入学时就进行有关职业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并将之纳入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二、高职学生职业规划素养的培养

重视培养学生确立良好的职业规划意识,形成积极端正的择业心态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以入学教育为平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

许多高职学生在选报专业时较盲目,随意性很强,本人不太了解所学的专业是什么,将来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因此,新生入校后,学校要分阶段进行学习动机教育、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职业理想教育等,详细讲解专业内容以及将来从事的职业类型和面临的就业形势与压力,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让新生尽快熟悉专业特点和要求,进入专业角色。学生只有充分认识所学专业的特点,才会有明智的选择,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会有努力的方向。只有方向明确了,才能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1)开设讲座,引导学生确立志向。立志是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没有志向,事业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俗话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是人生的起跑点,反映着一个人的理想、胸怀、情趣和价值观,影响着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及成就的大小。所以,在进行职业规划时,首先要确立志向,这是职业规划的关键,也是职业规划中最重要的一点。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正确认识职业,并在此基础上正确选择职业。很多高职新生入学后很茫然,就像沙漠中行走的人迷失了方向,不知道怎么学习,最终丧失学习积极性,更不要谈什么职业理想和志向了。因此,高职院校可以请校内外专家、有关企业的经理人、学校优秀毕业生及创业者等来学校做讲座,对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集体辅导,让学生一进校就明确本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就业形势及国家的相关政策,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帮助他们确立志向。

(2)关注学生心理,提前进行心理导向。高职院校的班主任和专业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提前进行心理导向。有的学生盲目乐观,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这时就要向他们暗示:把大学生比作“天之骄子”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在的大学生就是一名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大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作为一名普通劳动者必须具备的条件。高职学生更应如此,现在学习知识和技能,只是为将来成为一名普通劳动者参加社会劳动储备能量,学习是必要的工作前的系统培训。也有部分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发现自己无论在能力、成绩以及特长、素质等方面都很一般,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面对激烈的竞争和用人单位提出的各种苛刻的条件和问题时,不是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而是自卑地认为自不如人,表现出消极厌学。针对这种现象,高职教师要加以正面引导,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分析自身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强自信心的修炼。

2.突出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具有不自觉性和不稳定性、功利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学校要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1)以课堂教学为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认知。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思想品德课程所涉及的职业道德的内容只是共性的、普遍的职业规范和要求,而且所占篇幅较少。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不断挖掘、开发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明确自己所教学科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有意识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学生将职业道德认知转变为职业道德行为,进而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如营销专业在讲到培养职业经营风格时,应结合营销专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强调诚信经营;物流管理专业应培养学生顾客至上、吃苦耐劳、认真细心的工作态度。

(2)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平台,促进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职业道德教育内化的效果不够理想。学生如果没有直接的体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就可能是表面的、肤浅的,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体验和感受职业道德,才能不断加深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因此,学校要大力开展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

3.引导学生找准定位,正确选择职业

有一个准确、合理的定位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因为,只有结合自身特点和职业形势的状况,做到定位准确,才能立志高远,依照目标循序渐进,最终实现长远发展。作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对自己工作的定位很重要,目前的高职毕业生普遍存在定位不准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高职院校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找准定位,正确选择职业。

(1)客观认识自我,增强求职意识。在主动求职前,必须先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就业倾向、就业态度,了解自己掌握的求职技能和技巧,客观分析自己的竞争力。同时要树立积极的求职意识,主动出击。目前,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当务之急是先就业,先一步赢得生存的空间和时间。如果不就业,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自己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不能满足,又何谈实现更远大的抱负。

(2)淡化功利意识,做到爱岗敬业。引导学生把就业看成是职业生涯的起始环节,不要过分计较短期内的利益得失,把眼光放得更为长远些,以发挥自己的潜能作为就业的重要参考指标。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只有爱岗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敬业是在爱岗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要求劳动者以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求职者是不是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是用人单位挑选人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标准。一名具有较强实用技术和职业能力的高职毕业生,只要肯沉下心去踏实做事,具备大局观念,不局限于眼前利益,做到爱岗敬业,立足长远发展,肯定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更新就业观念,顺利实现就业。现在就业难是客观存在的,原因很多但根本还在于学生就业的观念。很多毕业生往往是眼高手低,心态浮躁,不肯脚踏实地地工作,缺乏忠诚心,流动性很大。教师要帮助学生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心态,不要总想一步到位,这是不切实际的。要加强自己的就业稳定性,切忌好高骛远,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放低要求,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

(4)认清“跳槽”误区,理性对待“跳槽”。受大学生就业难的困扰和就业中功利性思想等因素的影响,有相当多毕业生在就业时不得不选择了不怎么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而职业活动中伴随着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对职业期望值的不断提高又出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于是“跳槽”作为重新选择职业生涯的主动方法,广为流行。为此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跳槽”现象,了解“跳槽”的常见原因,分析“跳槽”的利弊,预防“跳槽”前的冷状态,学会理性“跳槽”,降低“跳槽”风险。

三、职业适应期的指导

从毕业生工作后的信息反馈来看,相当多学生认为现实的职业活动内容和原来的预期并不相同,时常被这种反差所困惑。用人单位也同样反映,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有工作适应性的问题,甚至有些同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不能“顶岗”和融入组织。为此,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实现初次就业的高职生进行适当的职业适应性指导,走好“入职第一步”,完成职业适应,是学校职业规划指导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1.职业岗位的适应

指导学生认识职业适应的基本要求;了解用人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熟悉本职工作的角色规范,如纪律、道德、技术规范等;了解提高职业适应性的途径。以工作岗位的职位说明书为依据,以达到职位说明书规定的各项内容要求为目标,及时弥补自己在岗位工作技能、所需业务知识、组织纪律、工作规范等方面的短缺,尽快适应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展示岗位工作胜任能力和发展潜力。

2.企业文化的适应

任何人一旦走上职业岗位,就加入了一个组织,就要受到组织的约束和指挥,得到组织的引导和塑造。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一般会考量录用人员是否能够接受企业文化,是否具有与企业相同的文化价值观。要指导学生充分认识企业文化适应的重要意义,把认同用人单位的核心文化取向作为职业适应的重要内容,尽快融入企业文化,正确处理个体与企业文化的矛盾和冲突。

3.人际关系的适应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必要保证。毕业生刚参加工作,人际关系比较陌生,如果一开始就注意建立良好的关系,主动交往、热情待人、豁达处事,尽快与同事融为一体,便可以顺利地打开局面,消除陌生感,摆脱孤独的笼罩,顺利度过各种适应期。要指导学生重视人际关系适应的意义和价值,认识走上工作岗位后人际关系的重大转变和特点,把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分析影响人际交往亲疏程度的主要因素,了解人际关系适应的基本要求。

4.职业挫折的适应

职业挫折是人们在职业活动和职业发展方面的需求不能满足,行动受到阻碍,未能达到目的的失落状态。职业挫折是高职生在就业初期,乃至整个职业生涯中常有的一种心理感受。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分析产生职业挫折的主要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舒解挫折情绪,提高职业挫折的应对能力。

职业规划就是知己知彼,择优选择职业目标和途径,并用高效行动去实现职业目标。高职教育中的职业规划是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需要高职院校的所有教师从思想上进行根本的转变,采用探究式的方法,利用多种途径向学生进行职业渗透,让他们从熟悉专业特点到掌握专业职能,到乐于接受专业岗位,从而做到爱岗敬业。在加强培养学生职业规划素养之外,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专业教学,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积极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突出高职教育的优势,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市场上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1]里尔登.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美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2-33.

[2]徐丽华.在行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提升——创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视角[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09(7):19-20.

[3]王亮伟.注重职业学校规划的制订和实施[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09(7):63.

[4]王正丽.敬业,更要精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6-18.

[5]蔡美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探索[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41-43.

[6]劳动和社会保障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7]劳动和社会保障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8]卜欣欣,陆爱萍.个人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职业道德毕业生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为目的加强中职德育工作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韩国法学教育制度改革与法律职业规划协调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