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薇,刘丽兰,何佩仪,柳建华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由于穿刺点表浅,止血较容易,创伤性少,留置时间长,感染率低,留置时间长,为长期输液、胃肠外营养及化疗病人提供了一条相对安全的静脉通道,现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病人的临床静脉化疗及胃肠外营养中[1,2]。但由于常规盲穿法,对于肘部血管的条件有要求,对于血管条件差的病人,盲穿法穿刺失败率高[3,4],且即使穿刺成功,但由于血管条件限制,发生置管异位的比率也较高,如异位至腋静脉及其小分支、胸壁浅静脉、颈内静脉,而无法到达上腔静脉,降低了PICC的使用价值[4,5]。本研究通过超声影像学技术联合赛丁格技术对78例病人实施PICC置管术,与常规PICC置管术109例比较,评价其临床使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2007年12月—2009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恶性肿瘤需化疗或长期胃肠外营养的病人,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施行PICC置管术。排除标准:①穿刺部位有感染或损伤;②乳癌根治术后患侧臂的病人;③不配合的病人;④尿毒症病人;共纳入187例,其中乳腺癌51例,各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45例,结直肠癌53例,鼻咽癌38例;年龄18岁~84岁(48.0岁±44.5岁);男68例,女119例。根据肘部血管条件,良好者(肉眼或触摸可及有弹性的静脉)作为对照组(109例),差者为实验组(78例)。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术前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所有入组病人置管均由培训后的两名静脉治疗小组护士完成。对照组采用常规盲穿式PICC置管法。实验组采用超声引导结合赛丁格尔技术行PICC置管。选用L25型二维实时便携式床边超声诊断仪(高频探头5 MH z~10 MH z),赛丁格穿刺套件。主要操作步骤,①选择穿刺点。在预期穿刺部位以上扎止血带使用血管超声导引系统选择穿刺静脉:先摸到肘窝处的动脉搏动,涂抹少量的耦合剂,探头置于距离肘关节二横指以上的上臂尺侧,用探头横切面进行实时扫描探测,先找肱动脉与肱静脉,用探头轻轻压迫,可见其搏动,为肱动脉,与之伴行的可被压扁的为肱静脉。再将探头向上慢慢移动,找到内径较大的血管,用探头压迫,可以压扁,不见搏动就是首选的穿刺血管——贵要静脉。在预穿刺点处做好标记。②测量置入导管长度、消毒皮肤、建立外科无菌区等常规步骤同对照组。③取无菌耦合剂少许涂在探头上,探头上罩上无菌罩,穿刺前使用超声导引系统再次定位血管,以2%利多卡因0.1mL~0.2mL皮内注射对穿刺点进行局部麻醉。④赛丁格技术穿刺置管法:将选择好的血管影像固定在超声屏幕的中央位置,左手固定好探头在标记点,右手取用20G穿刺钢针,针尖斜面向上,操作者双眼看着超声显示屏进行穿刺,在超声显示屏上的血管内看见一白色亮点,血从针尾处缓缓流出,即为穿刺针已进入血管。送导丝:穿刺成功后,固定穿刺针保持不动,小心地移开探头,取导丝置入穿刺针,导丝入血管后,随即降低进针角度,继续推送导丝,松止血带。体外导丝保留10 cm~15 cm。扩大穿刺点:解剖刀沿导丝上方,与导丝成平行的角度做皮肤切开以扩大穿刺部位。沿导丝送入可分裂型插管鞘,推进插管鞘时与血管走向保持一致,边旋转插管鞘边用力持续向前推进,使插管鞘完全进入血管。拧开插管鞘上的锁扣,分离扩张器、插管鞘,左手食指及中指按压插管鞘前端止血,右手将扩张器和导丝一同拔出,随即用左手大拇指堵住鞘口,沿鞘口置入PICC导管。撤出插管鞘:插管至预定长度后,压迫鞘的末端处止血并固定导管,从血管内撤出插管鞘,使其远离穿刺口,撕裂插管鞘。⑤用超声探头检测导管在血管的情况:将探头置于颈部。
1.2.3 观察指标 ①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是指“一针见血”,无皮下探测动作,若第一次未入静脉,穿刺针退至皮下再行穿刺或更换穿刺部位均认为一次性穿刺失败);②一次置管成功率(是指一次性穿刺成功后常规置管,X线结果显示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③置管后的静脉炎发生率;④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⑤置管后病人的生活质量,其指标为舒适感(0分为非常不舒服或疼痛明显,1分为不舒服或有少许疼痛,2分为轻微不舒服或有异物感,3分为无感觉不适)和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0分为完全无影响,下述每项分得1分,按影响洗澡、影响做轻体力活动、影响工作、影响交际、影响性生活,累加得出总分,越高分影响越大)。
1.2.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统一编码,输入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分别运用 χ2检验、t检验。
表1 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 例(%)
表2 两组置管后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比较 例(%)
表3 两组置管后质量比较 分
3.1 PICC置管技术现状 由于PICC应用在我国刚起步,仍未被大部分医生、病人所接受,往往是在化疗后期或长期输液,病人外周静脉已经无法穿刺时,才选择PICC,增加了PICC穿刺的难度和置管的失败率及PICC的使用价值[5]。自2004年开始,美国首次运用床边黑白B超定位及引导下在上臂置入PICC管,此后较多的研究表明该方法能使置管成功率可达96.9%,且术后渗血减少,固定方便,病人依从性好[6]。
3.2 超声引导结合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术能为外周血管条件差病人成功置管 表1中可见,虽然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由于实验组的病人均为外周血管条件较差,甚至极差的病人,即肘部或手臂没有肉眼看到或者可触及的,可以穿刺置管的静脉,传统盲穿法无法为这类病人置入PICC导管,是以前PICC置管术的相对禁忌证。因此该项技术的研发,能为这类病人的PICC置管成为可能,减少穿刺、外渗、化疗药物刺激等引起的痛苦和伤害,提高病人坚持完成整个化疗方案的依从性。但穿刺成功并不代表置管成功,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不仅能减少置管术的操作时间及护理工作量,也能减轻病人痛苦,保证治疗的顺利完成[7]。表1可见,实验组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01)。由于该项置管技术前有超声影像学的协助探测,选择的静脉均为内径相对较大,无血栓、避开静脉瓣的贵要静脉或肱静脉,从这类粗大的静脉中送PICC导管,到达上腔静脉的路径相对直接、容易,出现导管异位至小分支血管或折返的几率低[8]。而且在最后固定PICC导管前,还可通过超声探测检查导管有无异位至颈静脉[9],并可即时调整异位的导管。因此该项技术的应用提高了PICC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增加了PICC的使用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超声下引导的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可达96.2%,与国外研究相近[6]。同时本研究发现要提高实验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其中有几个关键环节:①定位穿刺时,探头放置的方向应与血管走向垂直,检查血管走向或血流时,探头放置的方向与血管走向平行。②整个探查、操作过程中探头与皮肤必须一直保持90°的垂直角度。③根据穿刺血管在皮下的深度,选择不同的进针角度,越表浅的静脉,进针的角度越小,这与盲穿外周血管的原理是相似的。
3.3 超声引导结合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术可减少术后机械性静脉炎和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表2显示,实验组病人在置管术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6%,低于对照组的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于传统盲穿法,穿刺点的选择一般在肘窝周围,一方面很难固定牢固,另一方面当肘关节做运动时,导管容易随着肘部的运动,在穿刺点处向内或向外滑动,这种滑动对血管内膜本身就是一种刺激,因此容易发生机械性静脉炎[3]。同时,导管的这种反复性、经常性的内外滑动,也容易将皮肤中的细菌沿着导管体外段带入体内段,细菌在导管中发生定植,一旦细菌在导管表面形成生物膜,那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几率就很高。应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术,穿刺点选择在上臂中下段,一方面可避开关节的位置,另一方面由于穿刺位置较平整,固定方便、牢固,避免了由于手臂日常屈伸活动导致的导管内外滑动,因此减少了感染并发症发生。但本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与术后观察时间不够长有关。
3.4 超声引导结合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病人的生活质量较传统盲穿法高 表3表明,实验组病人舒适度的得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许多病人感觉当穿刺点位于肘部时,有较明显的异物感,尤其是在术侧手臂活动时,而且固定导管的敷贴容易卷边、松脱,不得不回院更换敷贴。实验组病人由于穿刺点位于上臂较平整的位置,而且本研究在固定导管时,均将外露6 cm~7 cm的导管呈 U形向上放置后固定,手臂活动不受影响,同时日常活动对穿刺点、外露导管及敷贴均无明显影响,病人感觉较舒适。本研究发现,有些肘部血管情况良好的病人也要求将导管置入上臂中段,认为不会影响其进行日常家务活动,同时较美观,即使在夏季穿上短袖衣后亦能遮盖导管,尤其以女性病人需求量为多[10]。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结合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术的置管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病人舒适度高,对日常生活影响程度少,依从性好,是一项具有较高临床使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技术。但成功开展本技术,亦需要护士掌握一定的影像学和血管解剖学知识,准确判断进针的位置和角度、掌握眼-手配合技术等,初学者可使用配套的导针器,可增加穿刺成功率。
[1] 王艳红.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0,8(6B):1547-1548.
[2] 赖孝兰,王玉清,李平英.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肿瘤化疗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0,8(2A):289-290.
[3] 马姗,马容莉,林静.超声引导和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0,25(9):89-91.
[4] 张雪华,王秀芬.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应用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现代护理杂志,2006,12:274-276.
[5] 姜珍,徐旭娟,谢玉娟.B超引导下处理PICC导管回折腋静脉1例[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5,20:68.
[6] Gebauer B,Teichgraber UK,Podrabsky P,eta l.U ltrasound-and fluoroscopy-guided im planatation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S)[J].RoPo,2004,176(3):389-91.
[7] Robinson MK,Mogensen KM,Grudindas GF,et al.Im proved care and reduced costs for patients requiring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 tral catheters:The role of bedside u ltrasound and a dedicated team[J].JPEN JParen ter Enteral Nutr,2005,29(5):374-379.
[8] Nancy LM.Using ultrasound to guide PICC insertion[J].Nu rsing,2003,33:12.
[9] 郑建兰,高素媛,梁芳,等.B超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术及其护理[J].护理研究,2005,19(1A):56.
[10] 周小平,缪景霞.置PICC管肿瘤病人的感受与需要[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5,10(2):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