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90例

2011-02-06 06:26王正伟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6期
关键词:丹参肌力活血

王正伟

重庆市巫山县中医院(重庆404704)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脑梗死发病不断上升,具有发病率、致残率高的特点,加重了患者和社会负担。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收治脑梗死患者180例,男性110例,女性70例;年龄48~87岁,平均(66.89±11.56)岁;病程 2h 至 3d,平均(8.13±2.42)h。 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90例,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抗血小板聚集药、钙离子拮抗剂、血管扩张剂,并视病情给予吸氧,降颅压,降血压,预防感染,治疗并发症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中医辨证论治。(1)肝阳上亢,痰火阻络。症见半身不遂,头痛头晕,眼花耳鸣,舌强语蹇,或口眼歪斜,舌红,苔黄腻,脉弦或滑数;治宜平肝潜阳,活血通络,药用天麻 10g,钩藤 20g,石决明 30g,川牛膝 15g,黄芩 10g,生龙骨30g,生牡蛎 30g,石菖蒲 10g,玄参 15g,白芍 20g,丹参 20g,地龙10g。(2)痰湿阻滞。症见突然发病,偏瘫语言不利,头晕目弦,脉濡滑;治宜燥湿化痰,活血祛瘀。药用法半夏10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 15g,川芎 10g,牛膝 15g,菖蒲 10g,远志 10g,丹参20g,赤芍 15g,郁金 15g,甘草 5g。 (3)气虚血瘀,瘀血阻络。 症见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或肢软无力,半身不遂,语言不清,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暗有瘀斑,脉细弱或弦涩;治宜益气活血;药用黄芪 40g,赤芍 20g,川芎 15g,当归 15g,地龙 10g,红花 10g,桃仁10g,石菖蒲10g,丹参20g,甘草6g。各证型均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两组均以15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采用中国卒中量表(改良爱丁堡加斯堪的维亚评分)进行评定;(2)疗效标准参照文献[3]拟定。治愈:症状基本消失,可下地行走,生活能自理。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患肢肌力恢复Ⅱ级以上。有效:主要症状、体征好转,患肢肌力恢复Ⅰ级。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肌力无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见表1。结果示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明显改善 (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结果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90 21.67±8.45 14.67±6.78*△对照组 90 21.62±8.39 17.52±6.63*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3 讨 论

脑梗死是脑动脉硬化和脑血栓形成,使动脉血管狭窄而避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而引起脑组织坏死的软化症,约占脑血管病的75.00%[3]。临床常表现为偏瘫、失语等突然发生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其基本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过高、内皮细胞损伤、高血压、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因素有关。治疗原则是尽快改善脑血液循环,增加缺血区的血流及氧的供应,防止再灌注损伤,抑制缺血进展,消除脑水肿、缩小梗死面积,减轻脑损伤,进行神经功能的锻炼,降低致残率。近年来西医治急性脑梗死力争在6h治疗窗内溶栓治疗,降低脑代谢,控制脑水肿及保护脑细胞,挽救脑缺血,使受损的神经细胞功能得到恢复,由于适应证限制及治疗窗时间太短,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多数患者就诊时已错过溶栓时机[4]。本病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病机是脏腑、阴阳、气血虚损而致内生痰、火、风、瘀等实邪。对正气亏虚,血运无力,瘀血阻络的重症患者应补气活血通络,重用黄芪、当归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祛瘀扶正,祛瘀血而不伤好血,再有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均能增强活血祛瘀,破瘀生新,以上几方多用重用丹参,本品有活血化瘀,凉血安神等功效,为活血化瘀之要药,可单用,也可加入其他活血化瘀诸方中,其疗效明显,以上诸药共为补益气血,气旺血行,消瘀通络[5],现代药理证明[6]:黄芪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可改善细胞中糖原和核酸的含量,具有扩张小动脉、降低外周阻力并减少血小板黏附率、增强免疫力的作用;丹参、红花为活血化瘀类药物,这类药物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滞度的作用;地龙等含有血栓溶解因子,能抑制血栓形成,溶解血栓,具有不同程度的溶栓、降纤、抗凝等作用,能有效改善缺血半暗带血供,减轻脑损伤,保护脑功能,改善预后。本临床观察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较单纯西医综合治疗效提高了临床疗效,改善预后。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 王维治.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4-135.

[3] 杨志新.中风急性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05,33(8):2.

[4] 任湘镇,朱小明.脑血栓偏瘫的治疗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4):550.

[5] 王学忠.瘫痪病中医治疗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2.

[6] 张均田.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1244.

[7] 华建平.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9):3028-3029.

猜你喜欢
丹参肌力活血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丹参叶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丹参叶片在快速生长期对短期UV-B辐射的敏感性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活血舒筋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6例
活血化痰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