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下的古镇原真性保护更新——以湖北赤壁羊楼洞古镇为例

2011-02-05 00:37莫琳玉
四川建筑 2011年1期
关键词:羊楼洞真性肌理

莫琳玉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1 旅游视角下的古镇保护更新的理性思考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富有悠久历史的古镇,成为人们追求乡土文化的最优选择。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是衡量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文化意义的内在统一程度。追求原真性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既满足了人类心智追求准确性知识的要求,也满足了人类心灵追求意义和价值的愿望[1]。原真性并不是刻意追求完整“原状”表现形式的真实,而是体现历史延续和变迁的真实“原状”。从旅游开发的视角看,历史延续和变迁的真实“原状”体现,是在能反映真实历史文化的承载物或场所中,对过去不同时期的居住、邻里交往、日常生产活动、公众文化娱乐活动等的亲身体验。

国内外众多领域的学者们对历史文化古镇、原真性等的主要概念、历史古镇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变化模式、形成机制、运行机制等理论问题,都进行了深入、扎实的研究和分析。本研究认为,应通过分析古镇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方面的特征,探索两者如何结合,来实现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下的原真性的保护更新。

2 羊楼洞古镇概况

羊楼洞古镇位于湖北省赤壁市,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己有400多年历史,是著名的“砖茶之乡”。现有规划将羊楼洞明清石板街范围内用地开发建设旅游业,重点发展茶文化和竹制品工艺产业,结合自然山体和水系等景观,对羊楼洞古镇进行原真性保护更新。

3 羊楼洞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

3.1 古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古镇的文化、民俗风情

不同的地区,居民的生活观念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居民有时会坐在自家门口聊天休息,通常为建筑临街的半公共空间(图1)或合院式的院落空地;也可能结伴同行,在镇子里边走边聊天,或坐在风景优美、可休闲的场所[2]。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羊楼洞古镇拥有悠久的茶历史文化,所以在街市上会设置制茶、卖茶的店铺。每年的某些节日时,镇上会有一些节日习俗,会有相应的表演广场。这些就是文化与物质表现的结合。这些非物质文化会依托一定的场所得以传承和延续,这些场所也正是古镇居民生活参与的一部分。

图1 临街半公共空间

3.2 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物质文化遗产

古镇的非物质文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镇的文化内涵,而他们所对应的物质文化——建筑、街道、广场等等,是在人的活动中踩踏和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是人人都认同、都参与的物化形态。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下的古镇原真性保护更新,应很好地发掘和利用古镇宝贵的历史文化和与之结合的物质文化要素,将其建设成为市民文化生活基地和旅游景点。在保护与更新利用这些历史遗产时,应注意保护它们的历史信息不受破坏,对其周边环境须加以控制,以延续古镇的传统文化特征[3]。

4 羊楼洞古镇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及更新方式

4.1 古镇街道

羊楼洞古镇的街道形态是依据松峰港的走向而成。明清石板街的主要道路从北至南,分为庙场街、复兴街前段和复兴街后段。庙场街和复兴街前段两段街道路面为青石板铺设,街道宽度约4m,连续的出檐和踏步加强了街道的纵向延伸感,突出了古镇肌理中的线性形态(图2)。复兴街后段街道不同于前两段街道的曲折多变,而呈直线形。路面仍为青石板铺设,街道宽度约6 m。古镇巷道宽约2 m,曲折富于变化且较为安静。

通过与人类感知范围的各项数据相比较,街道的宽度适合人们之间的双向交流,有利于商业活动的开展。街道为步行交通,在慢速的步行状态下,人与人碰面的机会增大,增大了获取信息、交往的可能性。古镇中,街巷是社会生活的主要载体,它不仅具有交通功能,也承载了人们日常的交往活动,本质上是为适应人的需要而发展形成的。在保护更新规划中,往往会保留这些老街老巷的尺度和形态,修整路面铺设,以保留原住居民的生活记忆,也使旅游者能得到真实的体验,体会到老街朴素、亲切的独特的历史氛围。

图2 明清石板街建筑出檐和踏步

4.2 古镇建筑体量与其组合

羊楼洞的建筑以居住建筑和服务建筑为主,如茶楼、餐馆、药店、工业作坊等。建筑体量通常较小,以家庭为单位,形成拥有自家小院的家庭式作坊,代表着居民的生活习惯:既有生活起居的室内场所,同时还有自家的后院作为工作的场地。而工业建筑和服务建筑体量也与其相似,使老街的肌理显得细腻、古老,让人感叹历史古镇的文化积淀。

在保护更新规划中,可以根据对古镇的定位,增建与古镇原有建筑肌理相似的为游客服务的建筑,如家庭式旅馆、茶楼等;或保留原建筑形式,对其功能作局部调整。原真性的古镇保护,使新建筑延续旧有的体量尺度和组合方式,更重要的是使这样的体量和组合与其所代表的文化意义相一致。如家庭式旅馆的设计,可以形成院落形式,室内、室外、天井(斗)这样的转换能让游客体验到古镇居民的生活方式。

4.3 古镇广场

羊楼洞古镇的广场形式有由街道交汇形成的十字形、T形或Y字形节点场地。在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下的古镇原真性保护更新中,广场是古镇居民休闲、交往的承载地,也是古镇文化、民俗展示的承载地,是古镇发展的增长“极核”。在保护更新设计中,应结合古镇居民的交往习惯、文化习俗等,不仅要让游客有亲身体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地,更重要的是要让古镇居民感受到真实的古镇场所归属感。

4.4 古镇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羊楼洞古镇处于三山环抱之间,地势平坦且东、西两侧有发展的空间,构成“一镇两水三山”的古镇空间环境格局(图3)。

在保护与更新规划中应尽可能的让居民和游客在古镇中无论是行走,还是停留于某个空间,都能欣赏到自然景观。古镇中临水的空间也需要得到重视。居民们的生活、工作都与水息息相关。若是家庭式的作坊,可以利用水作为竹制品或制茶的原料之一。临水的街道,也可以为来来往往的行人提供散步聊天、观景的场所。在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下的古镇原真性保护更新中,应注重保护古镇的自然环境,使其不遭受破坏的同时,能融入古镇居民的生活以及游客的体验中。

图3 古镇格局

4.5 建筑风貌特征及保护更新

总体建筑风貌,主要从建筑顶平面肌理、建筑群立面肌理、建筑群空间肌理三方面得以体现。通常屋顶的整治是将平屋顶改成小青瓦的坡屋顶,使顶平面肌理得以恢复。如果原为坡屋顶屋架的结构已不牢靠,还需对梁架进行翻修。在古镇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部分与传统风貌的建筑有所区别的建筑物,它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经过岁月的积淀,成为古镇的一种标记。这种情况下,只要在总量上不对古镇的整体风貌构成大的改变,应予以保留,从而反映古镇发展中穿越历史时空的真实过程。在旅游开发模式下,要特别注重对建筑高度的控制,严禁建设过高的建筑造成对视线通廊的遮挡。

5 结束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古镇的发展越来越体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本文基于已有的相关研究,结合湖北赤壁羊楼洞古镇,着力分析研究了文化旅游开发模式视角下的历史古镇原真性保护更新。希望通过本文能为历史文化古镇保护与发展问题提供一点理论支持,为政府决策提供前期预研,促进历史古镇发展研究的深入和完善。

[1]阮仪三.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2003,14(2):1-4

[2]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87-194

[3]张一东.江南水乡古镇空间形态与行为的互动性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20(4):24-26

[4]陈凡.湖北赤壁羊楼洞古镇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5]林暾.江南水乡古镇公共空间研究[J].福建建筑,2008(3):5-7

猜你喜欢
羊楼洞真性肌理
论赤壁市羊楼洞茶产品的新媒体营销
建筑原真性探微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羊楼洞翠入梧桐秀,香来蕙草幽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羊楼洞:翠入梧桐秀,香来蕙草幽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第二章:千年茶都羊楼洞
非真性询问疑问句与传信语的异常态“同现”
真性,真孝,真才子——为丰坊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