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博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交互支持平台设计研究

2011-02-04 07:37张曼瞿堃
中小学电教 2011年6期
关键词:师范生共同体群体

☆张曼瞿堃

(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

基于微博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交互支持平台设计研究

☆张曼瞿堃

(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

一、引言

教师教育改革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在Web2.0环境下,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很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入手,提出了建议并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教师学习共同体思想在其中的应用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诸如“李克东难题”等问题的提出引导着我们继续探寻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李克东难题”是李克东教授针对海盐教师教育博客提出的3个问题,在此,我们主要关注问题之一:为什么海盐教师教育博客有着丰富多彩的博文,却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1]针对此类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交互问题,时下兴起的微博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微博的内涵

(一)什么是微博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支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形式(每条信息长度为140字以内)。[2]这些微媒体可通过手机短信、即时通讯软件、电子邮件或网页等多种方式传送。

微博诞生于Web2.0时代,Web2.0时代较Web1.0时代而言具有极强的草根文化特性。其赋予用户可读写权限,强调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凸显了自由、民主的草根精神。因此,在Web2.0环境下,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步调和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也更容易分享他人的经验,这就促进了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二)微博的特征

1.简捷的表达方式

源于每条手机短信支持140个字,微博每条信息的文本字数也限制如此。由此可见,微博的诞生与发展都与手机密不可分,这也是其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用户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可快捷地发布微媒体形式的信息,及时地了解并回复他人信息。如此简捷的表达方式让热衷于快餐文化的现代人爱不释手。

2.多样的信息发布方式

微博开通的API使大量用户可通过手机、网页、桌面等多种方式传播微媒体,并支持用户的多种操作方式,如发布、转载信息,建立“微群”讨论话题,对某一话题发起投票等,这些方式可以促进信息的广泛传播。例如:在地震灾后的重建过程中,大学生记者通过微博校园(t.cyol.com)平台,将在灾区的见闻和采访感悟以文字、图片、视音频等形式发到微博,与网友分享。经过转载、话题带动等多种形式,对灾后重建成果的传播产生了广泛影响。

3.“订阅”式的交互方式

用户可以创建、加入“微群”或关注其感兴趣的话题、人物,在其微博首页会动态地显示这些信息,这是微博与博客的不同之处。它可以使用户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有效避免了信息迷航。这种关注式的交互方式类似于RSS的订阅功能,经过积累便可实现对某信息的高度聚合。

三、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交互

(一)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交互的内涵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指“教师自发组织,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根本宗旨,积极探寻各种自主学习形式,注重成员之间的社会确认与经验资源的共享,实现互促共进的教师学习型组织”。[3]这个学习型组织包括处于教学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在校的师范生以及组织发起活动的专家人员等。

王陆认为,交互是某一特定环境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动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交互可以分为界面交互、信息流交互、人际交互三个方面。交互的过程实质就是知识的创生过程。

图1 四个层面知识转化过程

野中郁次郎等人提出的知识创生螺旋理论(SECI模型),强调知识的创生过程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显隐性知识之间螺旋式的转化过程。杨德群等人从知识本体论的维度出发,将知识的创生分为四个层面:个体(Individual)、群体(Group)、组织(Organizational)和组织之间(Inter-Organizational)。[4]每个层面都会发生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如图1所示。从广义上讲,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交互既包含内部交互,即中小学教师(师范生)个体对信息的分享评价、教师群体成员之间的交互,又包括教师群体与其它社会组织之间的外部交互。通过交互不断建构个体的知识体系,以实现知识的螺旋上升积累。本文所指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交互更加强调教师群体的内部交互。

(二)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交互深度

在E-learning环境下,显隐性知识的转化主要通过群体的交互完成。交互深度则成为影响其转化程度的重要因素。上海师范大学的严亚利提出了判断互动情况的“互动深度表”,在表中他给出了互动的三个水平:浅度互动、中度互动和深度互动。其中,深度互动包括对交互内容的总结反思、深入思考和反思迁移三方面。[5]由知识创生过程来看,教师学习共同体中的个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缺乏深度互动有碍群体之间显隐性知识的转化,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正如开篇提到的“李克东难题”,其原因何在?当前,教学中某些因素的改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教学环境(例如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引进等)的改变往往使某些老教师无所适从,学生活跃的思维也使某些新教师感到“力”不从心等。由此可见,教师群体有参与交互的主观愿望。本文认为,交互深度不够关键在于多数教师忙于繁重的教学任务,无暇对精彩博文深入研读并作出全面、及时的回复。同时,技术门槛过高、问题解决不及时等现象也抑制了其参与交互的积极性,影响了交互深度。

四、微博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交互中应用的优势

将一种技术媒体应用到任何形式的教育中,都需要考虑学习者的知识储备和文化背景,积极寻求其在该领域的着力点,即其与学习内容整合的最佳策略、模式,微博应用到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交互中也不例外。鉴于教师学习共同体交互中存在的互动深度不够问题,微博应用在其中的优势主要体现为:

(一)增强交互深度,促进群体显隐性知识的转化

1.提高中小学教师交互的积极性,促进其隐性知识外化

微博技术的低门槛使交互更容易发生。普通的博客社群需要掌握支持交互的关键技术,如:RSS、Tag、Trackback Ping等。这些看似简单的技术却使有些老教师(他们往往是资深的教学专家)望而却步,导致教学经验资源的流失。微博突破了技术限制,使教师们的认知方式不再受限于技术工具的表达属性,提高了其参与交互的积极性。

微博由只言片语组成,节省了教师的宝贵时间。教师可以将成功的案例和体会、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等简捷地表达发布,使其隐性知识外化,为他人提供一定帮助。在群体动力的影响下提高了群体交互的积极性,有助于增强交互深度。

2.提供师范生的职前体验,有效促进显性知识内化

师范生是教师学习共同体中的重要一员,他们在校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可以为教育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在学习这些理念的同时,他们并未接触到课堂教学环境,需要通过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经验进行体验式学习,以便为教育实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利用微博简捷的表达方式,中小学教师可以随时将教学灵感、经验、困惑等发布,师范生通过这种“被实践”的方式认识未来的工作环境,并通过教育实习将该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在教育实习中遇到问题即可发布,以获得及时解决。同时,利用微博“订阅式”的交互功能,师范生通过关注某话题或经验丰富的教师,系统地总结积累相关知识,可为后续教育工作积攒一笔不小的财富。

(二)为交互的及时性创造条件,利于个体的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

Alexzander Dye等人认为,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6]研究表明,在E-learning环境下,学习内容的微型化可以保证学习者能够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并有时间及能力去组织、整合被选择的信息。[7]由此,在移动设备的支持下,微博简捷的表达方式及其多样的信息发布方式,不仅为交互的及时性创造了条件,而且对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将学习者凝聚在一起,提高共同体成员的评价与反思意识

群体内部教育理论的争鸣、思想火花的碰撞能够增强个体的评价反思意识与能力。微博“订阅”式的交互方式,不仅可以实现对交互内容的高度聚合,还将学习者凝聚到一起。由于交互信息只供群内成员共享,他们在交流互动中就多了一份真实感,更容易对他人“吐露真言”。这种“真言”不仅可以作为个人反思的源泉,也可成为引导教育研究者进行教育改革的方向标。

师范生是一类特殊的教师群体,调查研究显示,陌生的、信息设备较欠缺的实习环境使其容易产生沟通交流的情绪。及时地沟通交流不仅有助于解决其在教育实习中遇到的困难,还帮助其产生一种群体认同感,从而利于他们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

五、基于微博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交互支持平台的构建策略

(一)平台设计目标

目前,已有将微博应用到教师群体交互中的案例,如“郑州教育微博”(http://t.zzedu.net.cn)。其功能能够满足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一般交互需求。本研究尝试将Web2.0环境下的其它工具(如Wiki、Tag、Email等)整合到微博平台,提出基于微博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交互支持平台的构建设想,以期为共同体成员提供学习交流、体验参与、评价反思等一体化服务,有效增强其交互深度,促进教师专业知识成长。

(二)平台功能设计

为满足群体成员深度互动以及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平台应具有网络、多媒体、交互、管理、控制等功能。教师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因其角色类型的不同,享有平台提供的不同服务。平台角色功能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三)平台体系结构设计

为实现上述功能,本文依据B/S三层网络体系架构,将基于微博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交互支持平台结构划分为用户界面层、数据表示层、应用服务层和数据服务层四层。

用户界面层定义了教师学习共同体参与交互的角色类型及权限,包括系统管理员、相关专家、教师群体,其中系统管理员和专家拥有的权限高于一般用户,如表1给出了其所具有的除教师角色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

用户使用不同的终端设备(包括PDA、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将要发布的信息通过数据表示层,经由网络(这里包含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传送给应用服务层。同时,数据表示层通过实现其接口函数,可以识别用户使用终端设备的种类,从而将应用服务层反馈的信息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给用户。

应用服务层提供能够支持不同终端设备数据传送的接口(比如短信接口、彩信接口、http接口、socket接口等),并能实现接口中所定义的各种接口函数。此外,应用服务层还提供了用户认证机制、信息发送接收机制、站内搜索机制以及系统安全机制等。用户界面呈现的“个人信息、学习资源、经验反思、休闲娱乐”等功能模块,主要由应用服务层通过查询并反馈数据服务层提供的数据实现。

数据服务层主要负责设置用户登录的权限并进行登录验证,通过数据库系统提供资源支持,访问、存储互动过程中的数据,备份并维护数据等功能。

图2 基于微博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交互支持平台系统结构

系统结构框架图模拟了整个系统中信息的传递过程,如图2所示。基于此,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以不同身份登录平台,通过即时的深度交互实现自身的知识建构,并为群体成员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总结与展望

国内将微博作为学习交流平台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会日趋成熟。本文依据知识螺旋创生理论,针对教师学习共同体交互深度不够的问题,论述了微博在解决此问题中的效用性,并力图构建基于微博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交互支持平台,期待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添砖加瓦。

[1]黎加厚.“李克东难题”与网络环境下教研团队的成长[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7):6.

[2]百度百科[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099.htm.

[3]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02.

[4]夏月.基于SECI模型的入职培训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5]严亚利,黎加厚.教师在线交流与深度互动的教育技术能力评估研究——以海盐教师博客群体的互动深度分析为例[J].远程教育杂志,2010,(2):68-71.

[6]Aleksander Dye.http://www.nettskolen.com/forskning/mobile_education.pdf,2001-10-04.

[7]Mayer,R.E.(2001).Multimedia Learning[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于翼楠]

猜你喜欢
师范生共同体群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