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彤 ,赵俊伟 ,李 转
正手击球技术是网球运动中最重要的击球技术,同时也是比赛中最有力的得分手段。但正手击球技术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比赛结果,目前研究较少。本研究将以同场竞技中两名高水平网球选手的正手击球技术为依据,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侧面进行论证,阐释正手技术的选用对网球比赛结果的影响,为缩短国内网球运动员与国外优秀选手正手技、战术上的差距提供参考。
以2010年澳网男单决赛中两名运动员罗杰·费德勒与安迪·穆雷的正手击球技术作为研究对象。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大量现刊、学术、学位论文及网球运动的相关专著,分析总结2010年澳网男单决赛中两位选手在比赛中正手技术的选用,以及这些选择对比赛最终结果的差异影响。
1.2.2录像观察法通过对2010澳网男单决赛的录像进行观摩与记录,将比赛双方正手击球技术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并收集官方发布的技、战术数据,对本场比赛双方选用正手技术的优点与不足进行深入分析。
1.2.3数理统计法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分析,获得相关信息,运用Excel和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
本场比赛双方运动员基本情况在最新的ATP(Association of Tennis Professional国际男子网球协会)排名情况(2011年4月11日)[1]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费德勒与穆雷在名次上并没有太大差距,但在总得分上费德勒要超过穆雷许多,说明二者在赛场经验与心理素质上存在差距;从体型上来看,穆雷虽占有较明显的身高优势,但二者的BMI指数显示其体脂含量并没有太大差距;持拍手方面,虽然二人都是右手持拍,但穆雷的双手反拍在反手击球时会占有相对明显的优势,所以在本场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到穆雷一直在利用其反手优势压制费德勒的反手。
无论正手击球还是反手击球,优秀的网球运动员在比赛中进行底线对抽时,非受迫性失误得分都要多于制胜球。所谓非受迫性失误是指在未受到对手压迫性的进攻,自己在进攻或防守中出现的主动失误。[2]非受迫性失误常常是由于击球者要求所击出的球具有较强的攻击力造成的,而由于回球质量不高被对方直接进攻失分,其主要原因则是为了避免非受迫性失误而追求稳定性所导致的。稳定性的提高往往是伴随攻击力的减弱而出现的,二者之间是一种博弈关系,见图1。
表1 费德勒与穆雷基本情况
图1击球博弈图
当一名球员合理地处理好了这种博弈,也就是球员击出的球即具有了很高的攻击力,又保证了较高的稳定性时,该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就达到了其事业的顶峰。本场比赛两名球员正手击球稳定率情况统计见表2。
表2 费德勒与穆雷本场比赛正手击球稳定率统计表
从表2可以看出,费德勒在正手击球稳定性上要略强于穆雷,并且能够在保证稳定性的同时发挥击球的攻击力,从而保证了比赛的胜利。正手击球变线稳定率能反映球员对于正手变线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表2 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两名球员正手击球变线稳定率分别为费德勒87.5%,穆雷88.2%。穆雷正手变线稳定性要优于费德勒,其原因是穆雷在比赛中正手技术主要是用来转换击球的节奏与线路,压制费德勒的正手发挥,从而降低了对攻击力的追求,其稳定性必然就上升。
随着网球技术的快速发展,比赛中球员的击球速度、击球节奏以及攻防转换的速度都在加快,这就使得球员必须依靠全面的技术与多变的战术来保证自己在比赛中的主动地位。线路变化是网球比赛基本单元竞技过程中进攻的战术重点,也是研究变线率问题的关键。对本场比赛正手击球线路的统计结果见图2。
正手主动变线技术作为网球比赛中一种具有较强攻击性的打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名球员的正手技术水平。要对线路进行控制,就要在合理的位置上用隐蔽的击球方式打出多变的回球线路与落点。在技术动作相对一致的情况下,击球时的取位就成为了保障回球攻击力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对正手击球位置与落点分布进行对比分析。
图2击球线路统计
2.3.1正手击球位置与落点分布的差异分析网球运动正手击球优势的发挥关键在于正确、合理的选位。网球中的正手击球位置,是指球员用正手技术击打网球时所站的位置。步法作为掌握好其他技术的前提条件,[3]是保证合理选位的条件之一。合理的选位应具备两个基础:(1)对对手的击球线路进行准确的预判;(2)保证在随后的快速跑位中保持身体平稳。本研究选用球场二分法来对两名球员平均每盘正手击球位置进行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费德勒与穆雷本场比赛正、反手区正手击球统计表
通过对比发现,两人在正手区的击球次数差异并不明显,但在反手区费德勒的正手击球平均次数为11.1次,明显超过穆雷正手击球的平均7.8次。观察发现穆雷在整场比赛中都尽力将球回到费德勒的反手位来避开其优势正手的进攻,这一打法导致了上述差异的出现。
此外,当今职业网球比赛以底线型较多,这样在快节奏的对攻中,选手快速移动的能力就成为了赢得比赛的重要因素。如果再配以精准的落点,则能够保证比赛的胜利,也可以用重复落点或多变的落点来扩大对方的移动范围,使其回球精确度下降,从而为自己创造更好的进攻机会。
2.3.2正手主动变线率对比赛胜负影响的差异分析网球比赛中常见到运动员使用斜线击球的方式来进行攻击与防守,分析认为高水平球员使用斜线击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网带中间高度相对较低,因此用大斜线或侧身反斜线击球时不容易造成非受迫性失误;(2)角度较大的斜线击球可以增大对手的跑动范围,为己方准确回位或上网创造更多机会;(3)底线对攻中斜线球击出后横向移动的距离要短于直线球,这就为下一拍的快速回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本场比赛中六条线路变化的选用上,费德勒与穆雷都侧重于正手大斜线与侧身反斜线。本文将击球线路变化与击球位置和落点相结合,运用Paired- Samples T Test进行分析,得出了两名球员在胜局与负局中正手主动变线率的情况,其结果见表4、表5所示。
表4 费德勒与穆雷本场比赛正手主动变线率描述性统计表
表5 费德勒与穆雷本场比赛正手主动变线率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表
从4表中对比赛双方正手主动变线率进行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本场比赛中费德勒与穆雷的正手主动变线率在胜、负局中差异显著,说明正手主动变线技术对比赛成绩起着重要作用;将两者正手主动变线率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二人在胜负局中对正手主动变线率的使用存在显著性差异,差异水平为0.012(≤0.05),进一步说明正手主动变线率对比赛的胜负起着关键的作用。
网球运动的发展促使运动员的接发球能力逐渐增强,传统的发球上网打法已经慢慢淡出了网坛高水平比赛,而比赛中相持球阶段中使用随球上网(简称“随上”)技术正在逐渐兴起,随球上网技术可分为防御性上网与进攻性上网。[4]对比赛中随球上网次数的统计结果见表6。
表6 费德勒与穆雷本场比赛随球上网次数统计表
统计结果显示,费德勒平均每盘正手随上次数为2.3次,多于穆雷随上的1.3次。录像分析可以看出,费德勒更多地是使用随球上网来进攻,而穆雷则侧重于运用这种技术来防守。费德勒总是在底线对峙中主动寻找机会随上,中场大力击球、网前形成截击与凌空抽击都具有较大的攻击力,但同时也必然伴随着稳定性(即成功率)的下降;而穆雷则更多地在底线对峙中等待费德勒回球质量不高时上网截击,这就保证了他的随上成功率。
正手侧身反斜线是在反手位置使用侧身正手击球攻击对方反手的一种技术。这种击球方法从技术层面上扩大了本方正手击球的范围;从战术层面上可以打出多变的线路,从而扩大对手跑动的范围;从赛场状况来说这项原本为了弥补反手缺陷而产生的技术,已经成为底线进攻中不可或缺的手段[5]。对本场比赛两名球员正手侧身反斜线使用率的统计结果见表7。
表7 费德勒与穆雷本场比赛随球上网次数统计表
由表7可以看出费德勒的正手反斜线使用率在每一盘均高于穆雷。录像分析中也可以看出费德勒的正手技术不仅在正手位中得到充分表现,而且在反手侧身斜线中也得以体现。穆雷的双手反拍虽在反拍直线技术上占一定的优势,但费德勒的正手反斜线攻击力要大于穆雷的双手反拍。所以正手反斜线使用率与比赛胜负有很大关系,球员利用正拍侧身反斜线技术已成为其得分乃至取胜的重要手段。
(1)正手击球稳定性对比赛胜负的影响大于正手变线稳定性。本场比赛穆雷的正手变线稳定性高于费德勒,而正手击球稳定性则低于费德勒。最终费德勒取得了胜利,这说明正手击球稳定性对比赛胜负的影响要大于正手变线稳定性。
(2)高水平选手在正手击球落点与线路变化的选择上存在趋同倾向。本场比赛中两名球员正手击球的落点,分布在左右两区底线两角上的次数最多。而比赛中费德勒与穆雷正手击球所选择的线路变化存在共同的特点。即:在六条线路选择上,正手大斜线与反斜线的使用率多于另外四条线路,且费德勒的正手主动变线率对比赛胜负的影响大于穆雷的正手主动变线率。
(3)片面追求随球上网次数导致随球上网成功率下降。整场比赛费德勒每盘的正手随球上网平均次数均多于穆雷,但随上成功率却低于穆雷。这也证明在网球比赛中,不能过多地去追求随球上网的次数,而应更多地注意随球上网的成功率。
(4)正手侧身反斜线技术对比赛胜负影响巨大。穆雷在本场比赛中盘均正手侧身反斜线使用率都低于费德勒,表明正手侧身反斜线的利用对比赛胜负有着重要的影响。
(1)在训练与比赛中应重视正手击球的稳定性。只有在稳定的正手击球基础上才可能保证发挥其它的技、战术来得分。
(2)通过多点多球等练习方法,提高网球运动员对左右两区底线两角的攻击能力,同时提高正手大斜线与反斜线的使用率与准确性。
(3)合理运用随球上网战术打法,避免过度使用随上而导致失分。
(4)正手侧身反斜线技术作为网球运动中一项攻击性、隐蔽性很强的打法,应多加练习,使之真正成为运动员致胜的重要手段。
[1] http://www.atpworldtour.com/ Movers Week of 11.04.2011.
[2] 陶志翔,等.网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3] 刘洪春,庞承章.网球运动中影响移动步法的因素及训练方法[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3):130~131.
[4] 马达弟.网球基本技战术[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5] 姜惟.底线综合型网球选手取胜需要具备的能力要素[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9~51.
[6] 陶志翔.持拍隔网对抗项群男子单人项目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