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华
(苏州市职业大学 学报编辑部,江苏 苏州 215104)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是由苏州市政府主管、苏州市职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类期刊(ISSN1008-5475/CN32-1524/G4),1985年创刊,199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刊物,季刊.主要刊登国内外研究进展、电子信息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高职研究、吴文化研究、管理工程与应用、应用数学、环太湖区域研究、教学研究与实践等相关基础学科的,能反映本学科研究热点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论文.
1985年《学报》创刊时,为不定期出版的内部发行刊物,全年出版1期,采用B5纸张,分为4部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教育工作研究、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选编.1985年全年发表论文28篇.1987—1992年因其他原因没有出刊,后又于1993年继续出刊.1993—1997年每年出版1期,主要分为2部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199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刊物,1年出版4期,为季刊.1999年对栏目进行了调整,学报的内容更为丰富,主要有“本刊特稿”、“高职研究”、“教海探珠”、“教授论坛”、“财政金融”等十几个栏目.2003年第1期开始采用电脑排版,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纸张由原来的B5改为大16K,96个页码,增加了英文目录,论著中有了英文摘要,同时在栏目上作了调整和充实,在保留原有特色栏目“高职研究”、“教育探索”的基础上,2003年新增“吴文化研究”特色栏目,及工科类栏目“应用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稿件质量及出版质量都较之前有了质的飞跃.之后《学报》继续在栏目设置上进行探索,依靠地缘优势,针对长三角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又先后设置了“环太湖区域研究”、“高职教育研究”等特色栏目.2004年被6个数据库全文收录,随着学校科研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报》开始注重刊载基金资助论文,《学报》的学术质量得到了提高.2008年《学报》为改版作了全面准备,从综合版逐步过渡到目前以工科为主的理工科版.至2010年12月《学报》总共出版21卷57期,共发表各类论文1 742篇,现有“研究综述”、“电子信息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管理工程与应用”、“应用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等”等栏目,及时刊载本校和相关部门的教学与科研的新观点、新方法、新发明等技术创新层面的应用性研究成果,以满足科研和教学人员的需要.
《学报》创刊多年来,重质量,守信誉,取得了较大的成绩.2003年、2007年,连续2次被评为江苏省一级期刊;2006年荣获“中国高职高专优秀学报二等奖”;2009年在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组织的全国高职高专学报2008年三优评比暨学术研讨会上被评为“中国高职高专核心期刊”,这标志着《学报》工作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学报坚持以“质量立刊,人才强刊,机制活刊,特色兴刊” 为办刊宗旨,至力于突出办刊特色,创办优秀期刊,打造精品学术期刊,促进学术交流,繁荣科学文化,为推动教育、科研发展及先进文化的传播贡献应有之力.
《学报》注重与国内外有关的文摘期刊和数据库进行交流,先后加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万方数据库、清华大学的中国期刊网数据库、科技部的重庆维普资讯数据库和中国书生网等数据库.《学报》被收录到《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并已成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高校社科文摘》来源数据库、《高教文摘》来源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台湾《CEPS中文电子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
《学报》力争实现科技信息的网络化,通过网络加快本校最新科研信息的传博和宣传,同时也便于在最短的时间捕捉国内外最新的科研动态,扩大《学报》的影响力,进而吸引外稿,扩大稿源.
1985—2010年的载文情况见表1,1985—2010年《学报》论文的参考文献引用情况见表2.由此可知:
1) 《学报》截至2010年12月共刊载论文1 742篇,引用中外参考文献总数约6 308篇,论文平均引文数为3.6篇,自引证率只有0.77%.从1994—1998年入选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的1 200余种期刊的平均引文数(5.72、5.96、6.05、6.28、6.58)来看[1],《学报》均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和2009年、2010年的引文数有所提高,分别为6.1、6.1、6.8.
2) 1999—2010年《学报》刊载1 478篇论文,其中外稿577篇,外稿平均占有率为33.1%,外稿始终保持着一定比例,学报没有封闭发展,即以宣传本校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为主,同时也积极引入外稿,以扩大学术交流,丰富稿源,有利于《学报》的健康发展.
3) 《学报》每篇文章所占用的版面由过去的4~5个版面到目前基本上为3~4个版面,对于文中不重要的图应删则删或改为简短文字,对于繁琐和重复的讨论和牵强附会的内容亦删减、压缩,达到精练要求.不仅可以减少单篇论文长度,使得文字精练,还增加了《学报》的载文数量.
表1 1985—2O10年《学报》载文概况
表2 1985—2010年《学报》论文的参考文献引用情况
表3为2004—2010年《学报》基金论文情况,其中,基金资助论文数218个,基金资助率为24.5%,高职称、高学历(含教授、博士)撰写的论文数为139篇.
近年来,随着学校科研力量的不断加强,《学报》发表的获省部级及学校资助的基金项目论文数量逐年增多,高职称高学历的文章也有所增加,刊载论文的学术质量不断提高,《学报》能够及时反映学校科研的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
表3 2004—2010年《学报》基金论文及高职称、高学历的论文情况
《学报》作者投稿由最初的纸稿投递,到电子邮箱投稿,直至目前的通过电子采编平台在线注册、投稿.目前学报设有专用网页,建立电子采编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和电子信箱等现代化手段传输、编辑稿件.
学报编辑部网站自2005年起开始筹建,并于2005年下半年完成了网站建设.初期除了增加“学报栏目设置”、“投稿指南”等内容的宣传和介绍,使作者明确投稿方向和规范外,还积极试用“中国知网”提供的电子采编平台,探索“无纸化”编辑的路子,来稿量大大增加.2008年5月,本着“硬件上台阶、软件增质量”的精神,编辑部引进了网上编辑办公系统,网站实行全面改版,实现了自动登记稿件、完善作者信息、专家信息、编辑流程自动化等功能,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编辑部办公效率.网站设有“作者投稿查询”、“作者注册”、“专家在线投稿”、“编辑在线办公”四大模块,稿件定稿时间从原来的3个月提前到目前的1个月左右.同时,利用现有网站,编辑部还积极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站取得联系,将介绍学报的网页挂在“知网”上,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提高了用稿的效率,缩短了用稿周期,增强了稿件信息的时效性.
影响因子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这一指标除了与被引次数和论文数直接相关外,还与即年指标、基金产文率、自引率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影响因子不仅被用来评价科技期刊的优劣,还被用来评价科技论文和作者学术水平的高低.
据2004—2008年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统计[3]可知,《学报》自2004年至今其基金论文比、被引期刊数、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Web即年下载在逐年增加,影响因子也由2004年的0.037增至2007年的0.249,但均低于历年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统计的XB1.3.8A平均值.
期刊的影响因子与论文的平均引文数有关.适当、恰当地增加中文参考文献数量和自引数量,特别是近年来的最新文献,有利于提高《学报》的引文频次和影响因子[2-3],对提升《学报》的影响力是有利的.据统计,《学报》在参考文献的数量和自引数量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这样会直接影响《学报》的学术影响因子的提高.
《学报》创刊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由内部资料转为国内公开发行,其间凝结了几代编者、作者、读者的智慧和心血,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只要扬长避短,从提高学报的编辑质量和出版技术出发,切实提高期刊的编辑创作和加工质量[2],在优化期刊的栏目设置上注意论文的选题工作,及时了解科研动态,刊发最新科研成果.利用电子采编平台,实现自动登记稿件,完善作者信息、专家信息、编辑流程自动化等功能,以尽量缩短论文的出版时滞,提高论文的时效性,使《学报》真正成为教学和科研活动的“窗口”,扩大对外交流与影响[4].
[1]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1992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 [R].北京: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l993:68-70.
[2] 任胜利,严谨,祖广安,等.如何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1):6-9.
[3] 倪东鸿,崔鹏程.我院学报与同类核心期刊的定量比较[J].气象教育与科技,2001,23(3):54-57.
[4] 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0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