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固耦合理论的立式储液罐抗震数值分析

2011-01-29 08:00龚相超陈桂娟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罐底罐壁储液

韩 芳,龚相超,陈桂娟

(武汉科技大学冶金工业过程系统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5)

立式圆柱形钢制储液罐是石油运输系统的重要储液容器,多用于存贮易燃易爆介质,具有直径大、壁薄等特点。储液罐一旦在地震作用下发生破坏,易伴随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因此,地震工程学将其建设列为生命线工程[1]。根据罐底与地基的连接形式,储液罐分为锚固罐和非锚固罐两种。目前,锚固罐的抗震研究已得到充分发展,而非锚固罐因为浮放在基础之上,仅靠其自重不足以抵消地震时产生的倾覆力,底板外边缘被提起并与基础分离,罐壁底部出现“象足”和“钻石”形的大变形[2-3]。因此,非锚固罐的提离机理和变形分析是抗震研究的热点[4]。本文通过建立储液罐流固耦合的非线性数值模型,研究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立式储液罐的动力响应。

1 流固耦合系统描述

储液罐除受地震力外,罐中液体的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也构成储液罐的外荷载,是罐体发生位移和产生变形的主要原因。反过来说,储液罐容器的变形对液体的动水压力分布和大小产生很大影响,这种罐体结构与液体的相互作用在力学上属于流固耦合问题。

流固交界面需满足运动学条件和力连续条件。运动学条件在流固交界面(S0)上的法向速度应保持连续,即:

式中:p为流体压力,Pa;nf为流固交界面的外法向单位矢量;ρf为流体质量密度,kg/m3;u·为固体节点加速度,m/s2。

力连续条件在流固交界面上的法向力应保持连续,即:

式中:σij为固体域点上的应力张量,Pa;nsj、nsi分别为固体域和流体域的外法向单位矢量。

采用伽辽金法建立流固耦合有限元方程,将求解域离散化并构造插值函数。若对流体采用压力格式,则流体单元内的压力分布为

式中:N为压力插值函数矩阵;pe为单元的结点压力向量,Pa。

若固体采用位移格式,则固体单元内的位移分布为

采用流固耦合系统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加权余量伽辽金法,C0为流体波速,则流体域为

假定已满足结构的位移边界条件,并考虑本构关系,则固体域为

将式(3)、式(4)代入式(5)、式(6),并考虑δp和δui的任意性,可得到流固耦合系统的有限元方程:

式中:Ms、Ks分别为固体质量矩阵和固体刚度矩阵;Q为流固耦合矩阵;Mf、Kf分别为流体质量矩阵和流体刚度矩阵;a为固体节点位移向量,m;p为流体节点压力向量,Pa;Fs为固体外荷载向量[5],N。

2 储液罐系统有限元模型建立

2.1 模型参数

以Clough[6]矮罐为例,其主要参数如下:半径为1.85 m,高度为1.8 m,罐壁和底板的厚度为0.5 mm,罐内液体高度为1.2 m,地基模型半径为3.7 m,圆柱体厚度为0.9 m。罐体材料为钢制,采用双线性强化模型以考虑钢材的非线性;罐内贮水,设置材料参数以考虑水的压缩性和黏滞性;设置弹性模量以考虑基础柔性。具体的材料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材料基本参数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materials

采用ANSYS建立模型,利用流固耦合系统位移-压力有限元格式进行分析,该方法在解决具有高度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耦合场时具有优势。具体模型单元如下:罐体采用shell181单元模拟,通过定义实常数来描述罐壁厚度;液体采用fluid80单元模拟容器中没有静流速的流体,该单元适合计算静水压力下的流固界面和加速度影响(比如晃动问题)以及温度影响;地基采用solid45单元模拟,此单元能描述塑性、蠕变、膨胀、应力刚化、大变形和大应变等特性,适合于作三维分析。

2.2 接触分析

非锚固储液罐建模的关键问题在于描述罐底与基础、罐壁与流体之间的接触行为。根据实际接触情况,本文采用面-面方式,通过建立接触对来描述接触、滑移和变形。设置两组接触对,分别是罐体与液体接触面、罐底与基础接触面,其中,罐体与罐底为目标面,采用target170单元,液体与基础为柔性面,采用conta174单元。这些接触元和目标元附着于固体或壳的表面,不设中间节点。通过设置接触刚度和容许渗透值来调整计算精度和收敛时间。模型最后的生成节点为7 351个,单元为7 420个,储液罐系统有限元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取自由液面圆心为坐标原点,水平向右为X轴正向,竖直向上为Z轴正向,Z轴与X轴、Y轴构成右手坐标系。

2.3 约束及加载

基础固定,因此约束基础底面节点的平动和转动自由度,并约束储液罐罐口平动自由度(模拟抗风圈作用)。地震激励采用1976年宁河天津波(南北向)进行地震动力时程分析(见图2),计算时长12 s,7.7 s时出现最大水平加速度数据1.413 m/s2。从记录中每隔0.1 s取1个值制作成地震波数据文件,利用ANSYS中的APDL语句编制程序求解。

图1 储液罐有限元模型Fig.1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liquid-storage tank

图2 天津波时程曲线Fig.2 Time-history curve for Tianjin wave

3 结果与分析

3.1 液面晃动与罐底提离

水平地震力作用下,罐内液体产生大幅倾斜,液面近于水平(见图3)。分别取图3中自由液面最左端和最右端节点,所分析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竖向位移时程曲线如图4所示。由图4可看出,液体的自由液面出现长周期的大幅晃动,左右两端节点位移对称分布,8.2 s时出现晃动幅值,晃动高度为0.21 m。在7.7 s地震加速度峰值时刻,液面晃动出现急剧变化,变化梯度最大。液体的大幅晃动将产生动水压力,因此所建模型可以考虑动水压力对罐壁的影响。

图3 液面晃动云图Fig.3 Nephogram of fluid sloshing

图4 自由液面节点竖向位移时程曲线Fig.4 Vertical displacement time history for nodes on the free surface

对应图3取罐底最左端和最右端节点,所分析罐底的竖向位移时程曲线如图5所示。由图5可看出,左右两端节点位移呈近似对称分布,表明两侧罐底提离交替发生,初始1~6 s内,提离较小,随着地震动的变化和罐内液体的晃动,提离逐渐增大,左右两侧节点分别在7.8 s和7.7 s时达到提离最大高度。在整个地震作用时间内,7~8 s是罐底竖向位移较大的一个时间段,对比图4和图5,发现罐底提离不仅受到高频地震动的影响,而且长周期的液体晃动对其也有明显影响。

综合图3至图5,在水平地震作用力下,罐底提离主要是由作用在罐壁底部的倾覆力矩产生,倾覆力矩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由液体晃动导致不对称的静水压力,该水压力对罐底产生倾覆力矩;另一部分是由地震力作用下,罐壁的惯性作用对罐底产生倾覆力矩。两个倾覆力矩之和使得罐壁一侧产生压应力,一侧产生拉应力,当倾覆力矩达到一定程度时,罐底板将离开基础表面发生罐底提离。

图5 罐底节点竖向位移时程曲线Fig.5 Vertical displacement time history for nodes on tank bottom

3.2 变形模拟

地震作用下,储液罐罐壁最典型的破坏即是“象足”和“钻石”变形。“象足”现象通常是发生在储液罐壁根部沿圆周的径向凸向位移;“钻石”现象是发生在储液罐壁根部沿圆周一定部位的径向凹向位移。模拟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罐壁变形对比Fig.6 Deformation comparision of tank wall

沿罐壁高度自底向上任选两条路径,分析其在7.7 s地震加速度峰值时刻的径向位移随着高度的变化曲线(见图7)。由图7可知,罐壁各点的径向位移随着其高度不同而发生变化,其中,在距离罐底0.3 m处径向位移最大,此处为“象足”变形的初始阶段,随后,径向位移随着高度的增大而减小,在距离罐底0.6 m处减至某特定值后又开始增大,该特定值为“钻石”变形的初始阶段。随着液体晃动和地震荷载的进一步增大,罐底提离加剧,引起罐壁压应力大幅度提高,发生“象足”或“钻石”变形屈曲破坏。

图7 罐壁径向位移随高度变化曲线Fig.7 Radial displacement of tank wall along the height

4 结论

(1)本文所建立的模型考虑了罐壁与液体、罐底与基础的状态非线性接触,该模型可以有效模拟地震作用下液体晃动、罐底提离对罐壁的动力影响。

(2)水平地震作用下,由于倾覆力矩使罐壁受拉侧罐底边缘倾向于脱离地基,并将储液罐底板局部向上拉起,罐底一侧抬高,翘起的液体重力传递到另一侧,引起另一侧压应力大幅度提高,使罐壁下部产生“象足”变形屈曲破坏。

[1] 温德超,郑兆昌,孙焕纯.地震作用下锚固储液罐三维固-液多重非线性耦合的大幅晃动分析[J].非线性动力学学报,1995,2(2):181-187.

[2] 陈志平.大型非锚固储油罐应力分析与抗震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3] 戴鸿哲,王伟,吴灵宇.立式储液罐提离机理及“象足”变形产生原因[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8,40(8):1 189-1 193.

[4] 周建伟,方秦,张亚栋.地下储液罐抗爆炸地冲击作用的流固耦合有限元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9,29(1):35-42.

[5] Min Zhou,Siliang Zheng,Wei Zhang.Study on elephant-foot buckling of broad liquid storage tanks by nonlinear theory of shells[J].Computers and Structures,1992,44(4):783-788.

[6] Niwa A,Clough R W.Bulking of cylindrical liquid storage tanks under earthquake loading[J].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1982(10):107-122.

猜你喜欢
罐底罐壁储液
大型LNG储罐罐壁隔热层保冷性能及其优化对策探究
中美规范大型储罐外压失稳设计对比分析
核电厂储液容器抗震鉴定方法研究
GB50341和API650的罐壁设计比较
汽车制动储液罐动态性能仿真分析研究
2015款手动挡全新英朗离合器主缸更换流程
扬州石化储罐罐底腐蚀及防治
大型立式储油罐双层钢制罐底结构设计探讨
下期要目
2000m3储罐罐底变形处理措施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