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虹桥商务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人口动因

2011-01-29 07:03毛新雅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商务区虹桥新城

毛新雅

人口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是一个区域发展动力和活力的基本要素。目前乃至今后,我国人口的流动迁移与经济区和城市群的地理分布密切相关。根据陈立(2008)的分析,到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15亿峰值时,大部分人口将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依托,聚集在沿海、沿江和沿线地区。建设中的虹桥商务区位于上海西部,是依托于虹桥交通枢纽而规划和发展的综合商务区,在联通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发展、打造长三角城市群“一小时经济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载体与新平台,其建设与发展将对上海城市的人口再分布以及长三角地区人口的流动迁移产生深远影响。

一、虹桥商务区:具有多重属性的“新城”

虹桥商务区东起上海外环高速公路(S20),西至沈海-海口高速公路(G15),北起京沪高速公路(G2),南至沪渝高速公路(G50),面积约86平方公里,其中主功能区东起外环高速公路(S20),西至现状铁路外环线,北起北翟路,南至沪渝高速公路(G50),用地面积约27平方公里。根据规划,虹桥商务区的功能定位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国际贸易中心的新平台、企业总部的汇集地以及面向长三角、服务全国的高端商务中心。

虹桥商务区不是一个行政区域,不具有一级政府的政治地位,因此它并不是一个典型的“新城”,那么上海为什么要对这样一片区域进行专门的规划、定位和开发建设呢?

上海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等功能区的开发建设,由于付之先进的理念和规划,并由于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这些功能区可以发展成为一个片区、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龙头。虹桥商务区规划中所涉及到的青浦、嘉定等郊区新城,它们在若干年的发展中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力度、速度和效果比起实施统一规划的商务区或贸易区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充分地发挥各种要素的潜能。此次虹桥商务区的规划建设虽然不具有一级行政区的政治地位,但其主功能区占地面积达27.3平方公里,基本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相当;而总面积占地更是达到86.6平方公里,完全具备“新城”建设和发展的空间地域基础,可以被看作是经济区意义上的“新城”。可以参照一比的是,距离虹桥商务区不远的江苏昆山花桥商务城,其占地面积56平方公里,规划商务就业人口30万,经过五年多的规划建设,目前商务就业人口已达13万以上。虹桥商务区位于上海市域范围内,规划占地面积比花桥商务城多30平方公里,吸纳产业和人口的能级应该会更高一些。

具有以大项目带动为特点的上海经济发展模式,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日渐成形发展并带动了浦东新区乃至整个上海的快速发展之后,上海确实需要一个新的、有承载力和发展潜能的区域,具备交通、贸易和优良区位条件的特点,来带动城市经济的新一轮发展,这个任务就历史性地落在了虹桥商务区这一区域。虹桥商务区的规划建设,旨在充分利用和挖掘其交通枢纽港的独特优势,发展成为汇集长三角地区企业总部和亚洲企业总部的重要的国际商贸平台,以更好地促进上海与周边区域的竞争合作与联动发展,使得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有了真正的区域载体。

作为经济区意义上的新城,虹桥商务区在发展模式和特征方面具有捷运系统 (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新城、副中心新城和机场城市等多重属性。虹桥商务区是依托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而规划建设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是汇聚高速铁路、城际和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出租车以及航空港紧密衔接的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其规划日均客流量能级为110万人次,是上海、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虹桥商务区具有捷运系统新城的特点是显而易见的;其次,虹桥商务区的现代服务业

产业定位、与中心城区快捷便利的交通联系,表明它将分担中心城区因空间局限和商务成本昂贵而扩散的部分城市核心区的功能,因而可以称得上是上海的又一个副中心新城;此外,虹桥商务区还可以依托虹桥机场这样一个年客流量三千万人次以上的国内特大机场,利用交通优势和口岸优势,在机场内部及周边地区发展相关服务业,因此也具有机场城市的特征。

二、虹桥商务区建设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人口要素视角

一般而言,新城建设与发展具有显著的疏散中心城区人口密度的功效,且对周边区域的人口发挥着显著的吸引作用。虹桥商务区建设具有TOD新城、副中心新城以及机场城市等多重属性,对上海城市人口再分布以及长三角地区人口流动迁移将产生影响,从而促进长三角地区的进一步融合和一体化发展。虹桥商务区通过人口要素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两方面。

1.交通枢纽是城市群人口共融发展的助推器

根据城市生长理论,城市在发展中的人口郊区化和卫星城(新城)发展这两个过程的重叠便形成了都市区,如上海都市区的形成一方面是中心城区人口迁往郊区的过程,另一方面是郊区新城自身产业发展吸引人口迁入的过程,二者的相融造就了上海都市区的形成与发展。从这个意义而言,虹桥商务区新城的规划建设,由于其产业经济活动可以吸引一部分上海中心城区的人口,对于上海都市区产业功能和人口空间分布的进一步完善是有很大益处的;同时,城市生长理论还认为,城市群主要是通过交通网络将相对独立的一些大城市或大都市连接在一起而实现的。交通枢纽对城市群区域的物质、资金和人口等要素的跨城市、跨区域流动提供了便捷。根据规划,虹桥交通枢纽是联通上海与杭州、南京等长三角主要城市与区域、上海与北京等全国重要城市与区域以及上海与日本、韩国、港澳台等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纽带,依托于虹桥交通枢纽而规划建设的虹桥商务区将有助于上海与上述城市与区域之间更好地人员往来与经济合作。

考虑到交通成本,一个区域的人口密度是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当然,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全球化市场的逐渐形成,就地消费可以不是企业产品的主要消费模式,人口密度对于制造业型企业选址的影响力较以前而言有所下降。但是服务类产业,如创意产业、酒店餐饮、商业购物等仍然需要就地消费,这类产业的选址,则要求要么区域人口密度达到一定标准,要么区域有足够大的吸引力能吸引八方人士前来消费。并且,商务贸易、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需要足够多的人才和多元文化的氛围。此外,由于1990年代以来,区域性或全球性企业多为“效率追求型”,快捷通达的交通条件是企业人员国内、国际通勤、信息传递交流的必要条件。因此,人口因素和交通便捷性仍是影响服务业企业和效率型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只要有良好的配套与服务,依托于交通枢纽而建设发展的虹桥商务区就可望成为跨国公司企业(区域)总部、服务外包企业、大型会展物流企业等所青睐的地方,就能够吸引上海中心城区和长三角地区周边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和人才前来就业和居住。

2.现代服务业产业定位是吸引人口与人才迁入的重要因素

据笔者2006年的研究,长三角、珠三角以及首都圈等区域人口迁入的首要原因是务工经商,可以说,区域的产业经济活动是吸引人口迁入的最主要因素。虹桥商务区是功能区,其产业定位主要在于商务贸易、总部经济、会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这些产业的投资发展,必然吸引来自上海市其他城区、长三角地区、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高学历、高层次年轻人才的进入。同时,商务区的建设发展也离不开商业购物、酒店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配套发展,还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学历文化层次不需很高的、年轻至中年的外来务工人员。虹桥商务区的服务业产业定位将使其成为上海未来一段时期内吸引各方人口迁入的“磁场”。新西兰奥克兰城市委员会(2002)对奥克兰中央商务区(CBD)的分析表明,1991年至2001年的10余年间,“年轻化、外来化”是其人口变化的主要特征。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浦东新区建设发展的实践经验也表明,新区(城)的户籍人口数虽然没有出现大的变动,但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增长得很快,其中特别是高学历的年轻人才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外来务工人口增长迅速。

虹桥商务区范围涉及到上海的长宁、闵行、嘉定、青浦4个区的5个街道(的部分地域),所涉及到街道2009年总面积为近15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5万多人(详见右表)。当然,这些面积中只有一半略多一点在虹桥商务区的规划范围内,因而商务区范围内的常住人口目前应该大约30万多一点。从人口密度指标来看,2009年虹桥商务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112人,与浦东新区(2008年)每平方公里5738人的密度相比而言还是较低的。未来,随着虹桥交通枢纽功能的日益完善、随着服务业产业的不断集聚和迅速发展,虹桥商务区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将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商务区的建设发展将对区域原有的人口规模、人口密度、人口年龄构成和文化结构等方面形成冲击性和改变性的影响,也将对周边区域的人口形成强大的吸引。这对于打破行政界限,各区域人口、人才更好地交流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将对长三角地区的进一步一体化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表 虹桥商务区所涉及街道人口主要情况

三、虹桥商务区科学人口规划与服务的思考

以上分析表明,上海虹桥商务区新城由于其突出的交通枢纽地位以及商务贸易、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产业定位,它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上海乃至长三角区域吸引人口与人才迁入的重要“磁场”,对上海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以及长三角地区人口与人才融合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虹桥商务区新城的建设发展也需要有足够数量和高素质的人口和人才作为支撑,才能很好地发挥其产业功能,彰显其商务新城的文化氛围。虹桥商务区需要通过科学的人口规划与服务,来实现其吸引人口与人才迁入、更好地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功能。

1.通过合理的交通和产业布局实现预期的人口规模和结构

要达到预期的人口再分布效果,交通布局的改变起着重要的引导性作用,而要提高交通枢纽的效率,区域内也需要有密度较高的人口分布,因此商务区周边的居住建设(住宅与酒店)与商业设施配套至关重要,这是交通枢纽类商务区能吸引人口迁入的重要条件。此外,交通枢纽区域要吸引人口迁入,正如宾夕法尼亚大学乌奇科(Vuchic)教授所指出的,还需要交通系统之间良好的组织与配合,如,轨道交通周边的公交车站、自行车停放点以及步行到住宅、工作区或商业网点的便利性,等。停车场(库)需要有,但不能太多,因为那样会损害公交导向的氛围以及倡导步行与公交的初衷,人们一旦开车,就会大大弱化对公交枢纽的依赖,以交通枢纽为特征的新城发展也就会陷入困境,并带来交通拥堵。未来在虹桥商务区工作生活的人大多为企业白领而非企业主,以“人”为本的交通设计而不是以“车”为本的交通设计,对他们的吸引力更大。奥克兰市中央商务区的数据表明,商务区内以步行、自行车和公交车为上班方式的人口比例达35%,远高于奥克兰全市的平均水平(为5%);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缺少街道网络、缺少设施的丰富性与连续性的教训也启示我们,“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布局中的至关重要性。虹桥商务区在规划范围内,其居住用地和就业(产业)用地可以采取相互配套的“耦合式”分散模式,这样有助于人们便捷地进入工作区,实现交通组织的平衡。

通过人性化的交通设计、服务业的产业定位以及良好的配套设施建设,虹桥商务区完全可以实现吸引和容纳53万以上常住人口的规划目标,其中主功能区可实现吸引和容纳20万人口就业的目标。

2.人口管理与服务政策

随着政策、资金和产业的注入,虹桥商务区在建设发展中必然会成为吸引人口迁入的“磁场”,这将对商务区的人口管理与服务带来挑战。虹桥商务区的人口管理与服务主要涉及五类人群:首先,对于乘坐地铁、铁路、高铁、巴士、飞机等各类交通工具的大量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对于这类几近常态化的、流量大的旅客人口,保障交通运输系统的通畅和旅客生命财产安全是首要的任务,可以采取加强安检、实行实时监控和建立应急系统等措施保障旅客人口安全有序地出入。同时,这类人群还有一定的餐饮、购物和娱乐需求,在候机楼和候车大厅或者附近区域可适当布置有关业态。其次,对于因交通便利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吸引而进入商务区的高学历、高素质商务人才的管理与服务,要研究如何尽快使他们与上海现有户籍、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接轨和融合,并在商务区内修建一定数量的人才公寓、购物娱乐等设施,满足他们的居住和生活需求。再次,要探索因商务区配套设施,如酒店餐饮、商业购物等传统服务业而进入的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与服务的政策与办法;第四,对于商务区内原有人口的管理与服务。除了延续已有的人口管理与服务政策外,还应该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促使商务区原有人口更好更快地融入商务区的新产业和新经济活动当中。最后,对于国际人口的管理服务。目前,上海市外国常住人口约为21万人,其中三分之一聚集在虹桥商务区范围内,并且商务区内还集中了上海60%的外国学校。随着国际商贸、会展、物流等企业的陆续入驻,可以预期,商务区的外国人口数量还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对于外国人士在住房、子女教育、娱乐休闲等方面配套设施的建设与服务也需要跟进。虹桥商务区人口管理与服务政策的主旨应该在于营造“共同家园”的理念与氛围。

猜你喜欢
商务区虹桥新城
大庆市庆虹桥立交改造方案比选
凤凰虹桥写生作品赏析
珠江新城夜璀璨
喜茶虹桥新天地店
一座新城的诗与远方
全国首个“5G示范商务区”在上海启动建设
长江新城
智慧新城,和未来的那座桥
一图读懂虹桥商务区“十三五”规划
星海会展商务区的绿色产业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