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 强, 孙晓燕
(安徽新华学院药学院,安徽合肥230088)
随着中草药资源的深入研究,对药材有效部位的开发已经呈现较好的应用前景,如益心酮片来源于山楂叶,七叶神安片来自三七叶[1]。国内外研究了菊花中总黄酮、黄酮苷、挥发油和微量元素等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应用[2-7],对菊叶的研究文献较少。菊叶是菊的有效应用部位,其化学成分与菊花相似。菊叶资源蕴藏量十分丰富,如贡菊和杭菊年产量在5 000吨左右[8],采收菊花时丢弃菊叶造成很大的浪费。菊叶与菊花功效相似,可以治疗疮、痈疽、头风、目眩等病症[9],菊叶提取液有抗菌、抗氧化、保护心肌缺血作用[10]。国内目前已经对菊花和茎、叶中总黄酮成分进行了提取工艺研究[11-12],本文研究了菊叶中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以期为研究其有效成分提供基础。
电热鼓风恒温干燥箱(厦门德仪设备有限公司);SHZD(Ⅲ)型防腐台式循环水真空泵(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责任公司);FA1004型电子天平(上海民桥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722型可见分光光度仪(天津市托普仪器有限公司);滁菊开发有限公司提供菊叶,安徽科技学院刘汉珍副教授鉴定为滁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茎上叶;葡萄糖(购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040310);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蒸馏水。
菊叶阴干后,置于干燥箱中50℃干燥12 h,粉碎成细粉。精密称取菊叶粉末5 g,量取100 mL石油醚,索氏提取至无色;样品不变,依法再用乙醚、乙酸乙酯、95%乙醇、50%乙醇索氏提取各3 h,弃去提取液。取提取样品,挥干溶剂,一部分置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200 mL超声提取5 h,另一部分加入蒸馏水200 mL进行回流提取5 h。将上述提取液浓缩,应用Sevag法(正丁醇-氯仿-样品=1∶5∶25)除去蛋白质4次,再加入10%双氧水60℃脱色12 h,趁热抽滤,浓缩,滤液加入乙醇至醇浓度90%进行醇沉,放入冰箱中4℃静置24 h,抽滤,用少许95%乙醇、无水乙醇、丙酮、乙醚淋洗,低温烘干,即得。精密称取以上精制多糖50 mg,蒸馏水溶解,定容至50 mL,待测。
精密称取干燥至恒重的葡萄糖50 mg,置于50 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使其葡萄糖浓度为1 mg/mL。
将上述葡萄糖溶液稀释成100 μg/mL,精密吸取4、6、8、10、12 mL置25 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分别吸取上述不同浓度溶液2 mL,另吸取蒸馏水2 mL作空白对照,移入20 mL具塞刻度试管,依次加入5%苯酚溶液1 mL、浓硫酸5 mL振摇,于100℃水浴中加热15 min,冷却30 min,定容至10 mL,再冷却至室温后置紫外分光光度仪下490 nm波长测定吸光度值。得到 A=30.85C-0.437 7,r=0.999 02,n=5。结果表明,在 8~24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精密吸取2.1项下样品溶液各2 mL,分别置于25 mL量瓶中,定容。按照2.2项下“加水至刻度……”起进行操作,测定吸光度值,计算菊叶中多糖的含量。结果见表1。
2.4.1 精密度实验 取浓度为100 μg/mL的葡萄糖标准溶液4 mL,按照2.2项下“加水至刻度……”起进行操作,测定吸光度值,按此方法平行做5个样,得RSD=1.34%。
表1 菊叶中多糖的含量(n=4)
2.4.2 稳定性实验 精密量取样品溶液2 mL,按2.2项下的方法测定吸光度,每隔30 min测1次,结果表明样品溶液在2 h显色稳定,RSD=0.78%。
2.4.3 重现性实验 精密称取同批菊叶样品5份各5 g,按2.1项下的方法(后续处理运用回流提取法)同时制取5份样品溶液,按2.2项下的方法测定吸光度,计算多糖的含量。结果表明,平均含量为7.56%,RSD=2.21%。
2.4.4 回收率实验 取样品溶液2 mL,置于25 mL量瓶中,吸取1 mL,加入浓度为0.1 mg/mL葡萄糖对照品溶液1 mL,按标准曲线法操作,平均回收率为96.32%,RSD=3.02%(n=5)。
3.1 比较了超声提取[13]和水浴回流提取两种方法,结果表明,水浴回流提取的多糖含量比超声提取高2.14%。超声提取后的多糖颜色呈浅棕色,水浴回流提取后多糖呈褐色。
3.2 本实验采用10%过氧化氢[14]脱色,脱色时间较长,其对多糖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考察。
3.3 本实验初步建立了菊叶中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简便、可靠、稳定性好,为菊叶的研究开发提供了一定基础。
[1]中国药典[S].一部.2010:11.
[2]于德全.野菊花化学成分研究[J].药学学报,1987,22(11):837.
[3]沈一行,权丽辉,关 玲,等.北野菊黄酮类成分研究[J].药学学报,1997,32(6):451.
[4]揭新民,侯 霞.菊花微量元素及宏量元素分析[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997,4(6):62.
[5]丘业先,王桃云,龙月桂,等.野菊花黄色素提取工艺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艺,2002,28(3):31.
[6]吴钉红,杨立伟,苏薇薇.野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4,27(2):142-144.
[7]王春霞.菊花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4,27(3):224-226.
[8]王德群,刘守金,梁益敏.中国药用菊花的产地考察[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9):522.
[9]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2008-2011.
[10]钱大玮,朱玲英,彭蕴如,等.菊花、茎、叶中总黄酮及绿原酸含量动态分析评价[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5,6(19):14-16.
[11]卫 强,彭如玉,钱纪伟.均匀设计法提取滁菊花总黄酮的工艺研究[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7,26(6):36-37.
[12]卫 强,汪庆健.滁菊茎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9,28(1):39-40.
[13]孙 莲,杨文菊,王 岩.桑枝多糖的提取与含量测定[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5):1173.
[14]孙 莲,阎 超,孟 磊,等.桑叶多糖的提取与含量测定[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4,14(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