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外旅游对比的中国旅游发展方向研究

2011-01-29 06:58杨俊情
中州大学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发展

杨俊情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昆明650500)

纵观世界各地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不难看出旅游活动的出现需要一些客观条件的存在,其一是旅游者的可自由支配收入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其二是旅游者需要有一定的闲暇时间;其三是其他的一些因素,诸如旅游者的身体健康状况,旅游目的地的交通状况,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环境等。那么,中国国民是否具备旅游的能力与素质?我国与西方国家旅游发展的状况怎样?下面进行简单的对比与阐述,希望对我国未来旅游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旅游发展历程

从世界范围看,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以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570人,行程12英里去参加戒酒大会,被普遍认为是近代旅游业开始的标志,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的旅游业大发展主要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同步,至今有30多年的历史。

(一)西方旅游发展历程

西方国家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传统和浓厚的现代宗教意识,伴随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成熟,传统贵族的生活方式为平民所接受,而工业革命的兴起,使交通有了很大的改观,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增加了人们的旅游需求。旅游(业)自然产生,并成为普通大众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表现为文化(明)生活方式的普及。发达国家的旅游业是从国内旅游兴起,逐步向出入境旅游发展。特别是近代经济的迅速发展,进入福利性社会的西方国家其旅游业的发展也相当成熟。其产业特点为:在高度发达的基础设施条件下,并不注重景区(点)的开发,而强调旅游服务(如预订系统)水平的提高。

(二)我国旅游发展历程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走的是一条不同于西方工业化国家的道路,即“非常规”的道路,先从接待入境旅游开始,然后才是国内旅游,最后是出境旅游。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旅游业作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延伸和补充,承担的是民间外事接待功能,不具备现代产业的特征。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标志,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不久之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发出了“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的号召,提出了到20世纪末旅游业要创汇100亿美元的设想;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旅游业要变成综合性的行业。将旅游业作为一个经济性产业来发展,是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重要核心。1981年,国务院第一次组织召开了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旅游事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事业。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旅游业被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入境旅游开始有较大规模的发展,赚取外汇成为发展旅游业的首要目标,旅游业仅仅被看做对外服务或贸易的一部分。

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旅游局《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意见》,对国内旅游工作提出“搞活市场、正确领导、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指导方针。管理部门对国内旅游的态度由过去的“不宣传、不提倡、不反对”、政策上的限制和控制,转变为“积极引导”,认识到发展国内旅游有利于回笼货币、减轻通胀压力。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鼓励国内旅游,如为应对1993年经济过热引发的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的“软着陆”,1994年实行双休日制度以刺激居民的旅游消费,使国内旅游初见端倪。

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1999年实行黄金周制度的动因之一是在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刺激消费,拉动国内经济,促进国内旅游。2001年,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中指出:“树立大旅游观念,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作用。”2006年,《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2009年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指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2011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国旅游业培育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黄金发展期和建设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转型攻坚期。国家政策的变化表明,我国对旅游业越来越重视。而2008年黄金周的取消则是因为2007年蔡继明课题的研究报告认为,从2000年到2005年6年间,实施黄金周的5月和10月的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对于其他月份而言,并不如设想的那样出现了所谓消费的高峰。从居民消费方面看,“黄金周”带来的消费拉动效果并不大,为此国家将5月的黄金周分成几个更短的小假期,以期望能更好的拉动国内旅游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的旅游并不像西方国家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水到渠成的,而是由国家宏观控制与引导的,最终目的是为发展经济服务的,考察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历史,从总体上说,我国一直在有意识无意识地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此外,还明确提出过实行“适度超前”战略和“重点发展”战略。我们相信,当我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我国颁布的相关旅游政策是为旅游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出游需要。

二、旅游发展现状

旅游作为一种另类生活,时间和金钱是必备的两个客观条件,下面主要从旅游管理体制与法制环境、经济发展情况、假期制度和福利情况来加以比较,从而对我国的旅游发展方向有所指导。

(一)旅游管理模式与法制环境

综观世界各国旅游业管理模式,无论其管理部门作为政府部门的独立部门还是隶属于商务部、交通部、文化部,其管理体制模式主要有三类: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政府干预型。以上三种不尽相同的旅游业管理模式很难说哪种更优,因为不同的国情决定了各个国家的旅游行业管理模式的不同。一般而言,当一国的市场经济尚不成熟,旅游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又处于重要地位时,该国的旅游业管理通常采用政府主导型。与之相反,该国的市场经济较发达,并且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也较高时,该国旅游业的管理模式更倾向于选择市场主导型。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的国家则以政府干预型管理模式为主。

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旅游业发展的时间还不长,采用的还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目前,我国采用国家、省、市、县四级旅游局为旅游业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模式。但是,在我国旅游业的管理体制中政企不分的现象在许多地区还存在,并冠以“中国特色”。另外,在我国,风景名胜区是建设部门管、文物保护单位是文物部门管、公园是园林部门管、地质公园是国土部门管等造成旅游管理部门的混乱,这种现象归根到底也是体制的问题。

李亚非(2001)对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国家旅游管理体制作了如下描述:旅游管理体制以半官方旅游机构为主,管理职能主要是推销与协调。旅游业比较成熟,各方面法规比较健全,旅游行政管理比较松散,不直接从事或干预旅游企业的经营。其基本特征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一般在5000美元以上;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高,大约在50%以上;旅游收入相当于商品出口总收入的比重在10%左右;国际旅游收入小于支出,国际旅游收支平衡呈逆差。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及逐步与世界接轨,我国的管理模式最终会走向市场主导,管理部门将会走向统一,从而更好的为旅游业服务。

市场主导模式与健全的法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我国的管理模式在发生转型的同时,我国的立法也逐步在完善。发达国家的旅游发展已经比较成熟,法制也比较健全,日本早在1963年就颁布了日本旅行观光业基本法《旅游基本法》,美国则在1979年颁布了《全美旅游政策法》作为旅游基本法,而我国虽然在1981年3月和1990年3月两次启动《旅游法》的起草工作,但至今没有出台。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一工作。2001年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占代表总数1/10的人大代表提出关于旅游法的议案,为旅游法的出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1年3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一篇文章《专家:旅游法可能于2012年出台》指出:在呼吁了20多年之后,《旅游法》的编撰于2010年启动,目前正在起草阶段,或于2012年出台。对公民旅游权利的阐述,如何协调政府部门间关系,对旅游参与者间相互关系的界定,都将成为该法律中重要的内容。而备受关注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目前已进入审批阶段,有望2011年下半年出台,涉及包括带薪休假制度在内的多项内容,与《旅游法》一样,将从制度上保障公民的休息权、旅游权,从而进一步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由此可见,我国的旅游法制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国家法制体系的逐步健全而日益完善。

(二)经济发展情况

旅游活动的过程就是旅游者在食住行游购娱各环节上发生各种经济关系的过程。旅游活动中各种经济关系表现为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关系,因此一个国家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或者说国内生产总值,进一步说取决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图1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得出的从1978年到2010年中国、美国、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对比图。

图1 中美日1978—2010年GDP对比

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表明,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是一个国家观光旅游需求膨胀的时期;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是休闲需求急剧增长的门槛,将形成对休闲的多样化需求和选择;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度假旅游需求将会全面扩张;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进入度假旅游成熟时期。

图2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得出的从1978年到201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图。

图2 1978—201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997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2006年,该组织进一步修订了预测,将达到此目标的时间提前到2015年。2008年,我国GDP为300670亿元人民币,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显然我国已进入休闲度假旅游消费需求全面扩张时期。另外,在我国的深圳、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等省市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广东、山东、福建和辽宁的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这些区域的人们休闲度假旅游的消费能力在不断增长,已经进入旅游消费的爆炸性增长时期。

(三)假期制度

人类在1000年前,约有10%的时间用于休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到18世纪初,人类的休闲时间达到23%,19世纪90年代达到41%。每周工作制也从18世纪末的72小时,降至20世纪90年代的不足40小时。各国的公众假日数量也在增加:美国人每年享受公众假日12天,德国30天,荷兰、意大利32天,欧洲有些国家已在考虑实施每年30周工作制。

法国是世界上节假日最多的国家,双休日、带薪长假、法定节假日再加上其他假日,法国人每年大概有150天不用工作。依照法国现行的《劳动法》,只要在一家企业工作满一个月,所有员工都可以享受带薪假期。半日制员工与全日制员工享受的权利相同。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5亿到17亿人享受带薪假期,欧洲享受带薪假期的人数最多。表1反映了欧洲一些带薪假期的情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假日制度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1995年开始实行五天半工作制,后来施行五天工作制,双休日开始形成;1999年实行新的“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形成了三个大的黄金周;2007年调整“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沿用至今。我国现在11天法定节假日加上104个双休日,共有115的法定假期,但在很多小的企业双休日还难以保障。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规定: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带薪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带薪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带薪休假15天。同时,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带薪假期。照这样计算,我国职场人每年带薪休假天数应该在5-15个工作日。但“东北网”近日报道说 ,近三成职场人因“有钱没闲”而放弃了休假,带薪休假在行政机关执行的最好,比例达到95%以上。在职场人中,有超过两成的受访者虽然符合享受条件,但却从没享受过带薪休假,每年享受带薪休假的职场人不足1/3。

表1

(四)福利情况

美国的福利主要有儿童和孕妇福利、伤残和患病福利、退休福利、寡妇福利、失业福利、低收入人士福利和社会基金等。中国福利制度主要有城市住房、城市教育、城市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养老保险等。目前,我国的福利制度还相当不健全,对于很多人来说收入、失业和退休没有保障,为此很多人会把钱存在银行以备不时之需,而旅游并非是一种生活必需品,故我国的旅游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同时在我国,类似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文化古迹等的公共产品的福利供给还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而在发达国家这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我们的景区门票涨价和发达国家的免费或者是少量收费形成巨大的反差。但在我国现有的经济水平条件下还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美国国家公园员工的工资都是由联邦政府(中央政府)给的,整个景区的管理成本是由中央政府拨给的,而我国中央政府没有提供这部分资金;另一方面美国国家公园里面一般是不住人的,没有永久性居民,最多有一些临时性的旅游住宅,但在中国风景名胜区里面的当地居民要生存发展只能靠这个风景名胜区,门票的收入是很重要的经济来源。

三、对我国旅游发展的展望

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我国的旅游发展可以有以下几个展望:

随着世界宏观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和旅游业自身的发展,旅行社面临的市场风险、违约责任风险、赔偿责任风险和财产风险等风险因素愈显突出,旅行社已经成为高风险型企业。从事出入境旅游的旅行社只有走集团化道路,才能更好的抵御风险,在市场上站住脚。我国国内的旅游市场比较混乱,越来越多的人放弃旅行社而选择自助旅游,特别是自驾车旅游的规模逐渐庞大,将这种发展趋势与发达国家强大的预订服务系统对比来看,从事国内旅游的旅行社也将会逐步淡出旅游界,而出现专门的导游服务公司,同时国家的旅游预订系统会更加的方便快捷,将更好的为旅游者提供服务。

我国的假期制度将逐步走向带薪假期。正如《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1980)中所说:“旅游从精英分子娱乐的有限范围进入社会生活的普遍范围,劳动者被赋予带薪休假的权利后,旅游才具有了广泛性。”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现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民休闲纲要》的颁布,带薪假期在职场人中将更具有可行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福利制度将逐步完善,从而使我国的门票将逐步取消或象征性的少收一些费用。从世界各地旅游景区门票的定价上可以看出,门票价格与区域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成反比的发展曲线,这一点在那些教育性、公益性强,致力于提高国民基本素质的名胜古迹、博物馆类景点上,表现得尤其鲜明。

世界各国,尤其是社会经济与旅游业均发达的国家,旅游门票价格日益重视社会效益,淡化经济效益。各国重视通过政府及社会的多重调控,不断降低门票价格,甚至以众多景区参观点免费的方式,达到利用参观点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民素质教育,使旅游业更加接近提高区域社会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国民素质、丰富国民生活的终极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与旅游业的发展,门票经济也将逐步淡化,跟上世界发达国家的步伐,旅游景区将成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部分,更重视其综合效益。

[1]邓祝仁.“东亚模式”和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

[2]钱益春.论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5).

[3]罗明义.旅游管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旅游研究30年专家评论[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罗明义.旅游经济发展与管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6]吴必虎.旅游研究与旅游发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7]董观志.旅游学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8]张晓萍,李伟.旅游人类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9]李秀娜.旅游法范畴亟需加强基础性理论研究[J].旅游学刊,2008(11).

[10]赵玲.对休闲经济理论的探讨[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6).

[11]郑岩.生态文明视野中和谐旅游发展环境的构建策略[J].前沿,2009(1).

[12]韩玉灵.浅析我国的旅游立法[J].法学杂志,2005(5).

[13]田勇.国外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特征及其启迪[J].价格月刊,2003(5).

[14]邵琪伟.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旅游业旅游发展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旅游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