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胜林
打造和谐自然的生态教育
◎/胡胜林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植树之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育人之理。蕲春县张塝中学从自然之道中悟得教育的精髓,将生态和谐的理念移植到学校教育中,以“回归教育本质、焕发师生生命激情、打造生本课堂、构建生态文化校园”为教育理念,加强生态校园、生态德育、生态课堂和生态实践四个方面的建设,构建出独具特色的生态校园文化。
美好的生态校园,能够给学生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熏染与启迪。学校从规划设计着手,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凸显“绿色生态校园”的特色,注重景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触发师生心灵最深处的情感,给师生以愉悦的精神体验。
学校重新修编了绿化规划,坚持校园园林绿化工程设计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注重常绿乔木、落叶乔木、灌木和攀缘植物的搭配;新建生物园地,建立学生生物实践基地;建立绿化苗木养护制度,对校园内每一棵树进行编号、标注,让学生从中学到生物知识。同时,学校全面启动“翠绿工程”,配有专职花木养护职工,修剪、除草、除虫、施肥,按季节有序养护,即使深秋时节花木也碧绿苍翠。同时,学校对周边环境进行全面净化、绿化、美化,做到垃圾分娄处理,实行校园自然水循环利用,加快了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的步伐。目前,学校绿化面积占校园总面积的35%以上,基本实现了“花成簇、草成片、篱成带、树成林”,校园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气息。
学校倡导生态德育理念,以德润心,在尊重学生生命主体、创设和谐发展环境的过程中,充分开发个体的生命潜能,促进每名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学校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力求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每一条走道、每一个楼梯口都会说话,都有教育意义。学校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主干道旁设置文化橱窗、文化长廊,在建筑物墙壁上布置警示语。把环境教育、绿色教育、生态教育作为课堂教学内容;按社会与教育需求,及时更换宣传主题,丰富文化宣传内容,给校园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个性。师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行为自觉地与良好的生态环境相和谐。
学校把环境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之中,把绿化宣传教育列入学校文明创建工作中,积极实施“爱校”主题教育,建设新颖别致的垃圾回收房,认真组织“告别陋习、清洁校园”等“文明自律”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每学期召开一次“养成好习惯,做个文明人”的知识竞赛活动,加强了学生的自律意识、习惯意识、环保意识,使净化、美化、绿化校园的意识深入人心,校园也变得更加美丽,处处有人管、处处有绿荫、处处有花香。现在走进校园,地上基本看不到一张废纸、一个塑料袋、一个饮料瓶,“节约利己利社会”已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
活动是德育的载体,学校注重将健康向上的理念渗透到德育活动中。首先,学校创建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开设讲座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其次,学校秉承“每月一主题,周周有安排”的理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趣味十足的课余活动。每年一度的运动会、文艺会演、大合唱,展示了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科技文化艺术节,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氛围;组织广播台、志愿服务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新时期师生关系大讨论、生生关系大讨论,融洽了师生关系;传统活动、师生节日活动(如篝火晚会、演讲比赛、歌咏比赛)中,师生互动,在娱乐中形成了新型师生关系,同时还组织篮球队、乒乓球队、陶艺制作、电脑网页制作、英语口语等兴趣活动小组。
生态课堂追求的是让学习成为常态,成为生命生存的需要,成为提升生命质量的需要,让学生真正减轻课业负担和精神负担。学校生态课堂积极营造一种平等、民主、自由、宽容的师生关系,而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与接受的关系,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从教师的传授转变为学生的体验。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而成长,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思想碰撞而充实,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目的。课堂已不是传统意义上教师权力控制的讲堂,也不是教师施展教学表演才能的“独角戏”,而是一席心灵间的对话,一段通往创造的旅程,一束智慧燃放的火花,一片来自心底的呵护。
学校的生态课堂突出三个特点。一是本真和谐。“本”是指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是指课堂教学的真实及师生的真诚;“和谐”是指教师要积极创设民主的、自然的、生活的、自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被吸引、被感动、被激励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关注学生生命发展,引领学生实现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本真生命的超越。二是生命灵动。课堂教学不仅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而且还是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还是师生共同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不仅是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而且还是学生得到发展,形成健全人格的过程。所以生态课堂是灵动的课堂,是师生灵感相互交织、思维彼此碰撞的课堂。三是整体提升。“整体”是指生态课堂教学内容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统一在一个整体中。“提升”是指不断地开发师生的潜能,实现教学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学生在校园中收获的丰厚的知识、健康的心理、探索的精神、独立的个性、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使他们获得优异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们将带着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力量获得更加完整幸福的人生。因此,学校不应只是书斋和学府,更应是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
学校注重加强“生态教育”实践,不断丰富“生态教育”的内涵。学校采取租赁的方式征集农田近40亩,建起了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和蔬菜供应基地,为学生劳动实践教育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有效地丰富了“生态教育”的内容。学校利用生产劳动基地——自己的“菜园子”,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必备的劳动技能,同时也丰富了学校的“菜篮子”。学校将蔬菜基地划分为师生共建的劳动实践基地,在开展劳动教育的同时,重视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劳动中受到多方面良好品德的熏陶,达到增智、益美、长技、静心的教育效果。每当上实践课时,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去拿锹、铲等劳动工具,兴致勃勃地奔向本班的实验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生在劳动中体验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体会到了在劳动中合作的快乐,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告别了腌菜坛子,吃上了自己种的蔬菜。师生在实践基地劳作的场面是学校一道永不褪色的靓丽风景。
生态教育体现了“环境是育人的力量”和“人与环境互助服务”的生态理念,既提升了教师,也塑造了学生。
(作者系蕲春县张塝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