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婉玲
呼吸干预改善新生儿经口喂养困难的临床观察
张婉玲
目的探讨利用呼吸干预法改善新生儿经口喂养困难,促进其吸吮及吞咽协调能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实施人工经口方式喂养困难的新生儿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5例,实验组利用呼吸干预法,干预经口喂养有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困难喂养不顺利的新生儿;对照组对本组经口方式喂养不顺利的患儿采用常规的抬高头部配合轻拍背的方法进行喂养,对两组喂养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利用呼吸干预法能有效地协调新生儿的吸吮、吞咽功能,明显地减轻因经口吸吮费力引起的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有效维持患儿正常的血氧饱和度,改善呼吸最终能较快地完成经口喂养,比传统人工经口喂养方法提高了效率。结论以呼吸干预法干预经口喂养困难的新生儿,能促进其吸吮、吞咽的协调能力,达到顺利而安全的经口喂养,缩短了经口胃肠营养的建立时间,有助顺利建立胃肠营养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此方法操作简单而有效,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呼吸干预法;新生儿;经口喂养困难;协调能力
新生儿经口喂养,必须具备正常的吸吮、吞咽功能以及呼吸肌的协调运动,整个喂养过程才得以完成。如上述三者缺一,均可造成患儿经口喂养时的无效吸吮、吞咽不及引起的呛奶或呼吸肌运动引起的血氧饱和度下降、发绀、呼吸困难等一系列喂养困难的情况[1]。而在未成熟肺的患儿中,包括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wilson mikity综合征等疾病中[2],由于呼吸运动不良而引起的经口喂养困难的新生儿最为常见。临床上,我们随机选择45例患儿在经口喂养前实施呼吸干预法作为实验组,并与传统人工经口喂养方法的45例患儿相对比,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新生儿90例,其中早产儿44例、足月儿46例,评估患儿吸吮及吞咽功能在一般及正常范围内,但在经口喂养时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困难喂养等症状。我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喂养方式及喂养器具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将2008年1月~2008年12月的45例经口喂养困难新生儿作为对照组,2009年1月~2009年12月45例作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人工喂养方式,选好合适的奶嘴,奶嘴孔大小以倒置奶液滴出为宜,孔过大易引起呛奶,孔过小导致患儿吸吮费力[3],然后抱起患儿或予抬高头部进行直接的经口喂养。实验组采用人工喂养的方法与对照组上述的一致,但在人工喂养前5~10min实施呼吸干预法,每天2~3次,每次2~3min,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的喂养情况。
1.3.1 操作前的准备
1.3.1.1 环境准备 室温调节28~30℃,可将患儿置于辐射台进行操作。
1.3.1.2 用物准备 温暖的大毛巾、婴儿润肤露(油)。
1.3.1.3 操作者准备 双手温暖、修剪指甲。
1.3.1.4 患儿准备 操作于人工喂养前5~10min进行,置患儿于平卧位,裸露其上身,注意保暖。
1.3.2 操作流程 ①操作者洗手,温暖、润滑双手。②操作者站于患儿双足方向,面向患儿。双手放在患儿两侧肋缘,右手向上滑向婴儿右肩,复原,左手以同样的方法进行[4],来回操作二十余次。③然后,操作者以双手分置于患儿左右肋缘处,由下往上、由外往内稍用力推举胸廓二十余次,并观察患儿的呼吸及胸廓起伏的情况。④最后,操作者以单手或双手法,置于婴儿前胸处,以掌心及指腹按顺时针方向轻柔按摩胸部,呼吸干预法整个过程需2~3min。
1.3.3 注意事项 ①呼吸干预法操作需在患儿喂养前5~10min进行,避免在刚喂奶后采用此法,容易引起婴儿溢奶及呕奶。②采用此法的婴儿必须是胸部无手术、创伤或肋骨骨折及其他的胸部疾病。③注意保暖,动作轻柔,力度适宜。力度过小,达不到效果;若力度过大易损伤患儿。④按摩手法及方向正确,全过程需2~3min,不宜过长,以防患儿劳累,并注意观察病情的变化。⑤呼吸干预法一般每天实施2~3次,可根据病情及喂养的需求增加次数。
患儿吸吮有力,吞咽功能良好,左右胸廓起伏一致,呼吸运动强而有力,以上三者协调一致,喂养顺利,无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呛奶等情况,患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
应用YE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x2检验。
见表1、表2。
表1 经口喂养困难的早产儿与足月儿两种喂养方法的观察情况[例(%)]
表2 90例经口喂养困难的早产儿与足月儿两种喂养方法效果对比
经统计学处理,从表1可见,经口喂养困难的早产儿观察组SpO2下降,呼吸困难及呛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2=6.578,P<0.05)。足月儿观察组SpO2下降,呼吸困难及呛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8.3901,P<0.01)。
从表2可见,90例经口喂养困难的新生儿,两种喂养方法效果对比,观察组SpO2下降,呼吸困难及呛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14.38,P<0.01),明显提高了顺利建立经口喂养的效率。
随着肠屏障功能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高度重视,临床上很多观点都支持尽早为新生儿建立胃肠营养,以保护肠黏膜功能,抑制肠道产生炎性细胞因子,减轻应激后全身炎性反应(SIRS)[5]。所以常规在婴儿出生后的30min内,就与其母亲进行早接触、早吮吸,以促进婴儿胃肠蠕动。如婴儿吮吸、吞咽功能均良好时,便可进行直接的经口喂养。而在未成熟肺患儿的人工喂养中,由于此类患儿肺的发育不良、呼吸运动的欠缺或无力,常常在患儿吸入奶汁后,吞咽不协调导致反复、频繁SpO2下降,发绀、吸气性呼吸困难,轻者予拍背休息片刻后可缓解,但少量多次分段喂养的过程既耗时又耗人力,影响工作效率。部分症状严重者容易呛奶致窒息,且反复的发绀易使患儿大脑缺氧,脑白质软化,脑干神经系统发生受损等严重后果[6],影响患儿疾病的康复。实验组在传统人工经口方式喂养的基础上,实施呼吸干预法,在患儿喂养前5~10min进行人工手法按摩婴儿前胸和推举胸廓,按摩婴儿前胸法是采用婴儿抚触中的按摩方法,由肋缘下方往对侧肩上方按摩,以排除肺内浑气,达到畅顺呼吸的目的。而由下往上、由外往内稍用力推举胸廓的方法,则有利于刺激、煅炼婴儿胸大肌、膈肌等呼吸肌的运动,以增强呼吸,维持正常的血氧饱和度。患儿在吸入奶汁后,强而有力的呼吸运动协调吞咽功能,使奶汁顺利到达胃区,最终达到顺利而安全的经口喂养的目的。此呼吸干预法操作简单,无需特殊材料,每天可施行2~3次,每次时间2~3min即可。经过呼吸干预,在喂养过程中患儿出现呼吸困难、SpO2下降的现象明显减少、减轻,避免了因缺氧而引起的脑神经损害,提高了新生儿的生存质量,缩短了新生儿经口胃肠营养的建立时间,从而也缩短了新生儿的住院时间,降低新生儿的医疗成本和住院费用,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此操作简单易行,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周镇光,李红星.禁食及胃肠减压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16):58.
[2]康敏,刘莲华,徐坤,等.新生儿呼吸困难胸片与实验室检查的对比观察[J].现代临床医学,2008,34(2):102-104.
[3]凌慧.极低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50-51.
[4]马彩莉,王红红.婴儿抚触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8,14(2):190-192.
[5]谢宗德.危重新生儿疾病的肠外营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2):93-94.
[6]许仁贵.农村早产儿呼吸系统并发症临床观察[J].实用全科医学,2008,6(1):63.
511515 广东省清远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张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