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西医结合“元衡论”探讨慢性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的诊治

2011-01-26 05:41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9期
关键词:性溃疡思路下肢

周 勇

(武警上海总队医院皮肤科,上海 201103)

构建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创新系统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基础理论体系是一个跨世纪的世界性难题,毛泽东在50年代就提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以贡献于全世界。”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认为,应该逐步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融中西医学思想于一体的21世纪新医学,这种医学兼取两长,既高于现在的中医,也高于现在的西医,值得医学工作者为之奋斗和努力。可见中西医结合的目的和任务是把中医中药知识和西医西药知识结合起来,用新的医学思路发展新的医学范式,旨在提高临床疗效,创建新的医药学理论,以丰富世界医学。

1 “元衡论”与元衡医学的思路

“元衡论”的思路是根据中医阴阳五行理论,西医人体结构理论,在中西医结合思想指导下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的思路。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中医学借以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等各种现象,阴阳平衡观是其中的核心内容[1],中医学的理论以阴阳学说的平衡观、五行学说的联系观为基础,认为人体的健康取决于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协调[2],当阴阳平衡被打破,造成平衡失调就会发生疾病。阴阳五行学说的平衡观是中医分析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和原理。所以可以简单的理解中医为“衡”医学,其最大特点是有着较强的整体性、联系性和系统性,但由于历史原因,当时对人体解剖结构认识较模糊,导致对疾病的辨证方法过于笼统,存在诊治疾病时定位不清、部位不明的缺点。

西医学理论以现代科学的“还原论”的研究方法为指导,用观察和实验的方式为手段,把人体分解为许多的单元结构进行分析,创立和发展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相关学科,进而结合相关临床学科形成较系统的现代西医学理论体系,它以客观、具体、形象的实物证据为基础,对人体解剖结构的认识有较强的精确性、科学性。人体局部的单元结构是西医的理论基础,把人体视为无数的单元结构的组合,把它简单的理解为“元”医学。但现代医学过于关注局部的、微观的研究,主张对疾病一元化的解释,它的缺点是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思想。

超循环理论是研究非平衡复杂系统的自组织理论之一,它是由德国生物物理学家曼弗里德.艾根(M.Einge)[3]于本世纪七十年代创建的,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分为三个循环,依次为反应循环,催化循环与超循环。反应循环是一种较低级的自组织形式,催化循环是由多个反应循环相互联系形成的二级循环网络,超循环是由催化循环在功能上耦合起来构成的第三级循环,是催化循环更高一级的组织形式,是循环的循环。它的观点与中医的五行学说相符合,提示了生物体内部的联系性、相关性,体现了生物体内部演化的多元相关规律,用这个理论对疾病的产生及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同样具有指导性意义。

“元衡论”与元衡医学是在中西医结合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一种中西医结合思路,把中医的阴阳五行为特点的“衡”医学理论,西医的以结构基础为特点的“元”医学理论,和与五行相关理论相符的超循环理论进行融合分析形成“元衡论”观点,即建立一个由单元结构为研究基础,以单元结构、层次单元结构、整体单元结构相联系的用来分析诊治慢性复杂疾病的病因病机和发病过程,并用于指导治疗的医学理论模型,简称“元衡论”。医者用这个理论模型对疾病进行分析时,以阴阳平衡学说的平衡观贯穿于疾病分析,把单元结构平衡状态,作为正常的生理状态,把单元结构失衡作为疾病状态。把五行相关性用于分析单元结构的联系性。把某一疾病作为是一个整体单元,疾病状态是指一个整体单元结构失衡。复杂疾病的发生与超循环理论相符,常常有多个层次单元结构失衡,每个层次单元结构失衡又源于其内部数个结构单元失衡。在诊治疾病过程中,把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用于“元衡论”分析,分别进行辩证整体单元结构平衡、辩层次单元结构平衡、辩单元结构平衡,按这个思路对疾病进行病因病机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对疾病的分析更具整体性、层次性、联系性[4],有利于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治愈率。

2 元衡论”指导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诊治

慢性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中医称“廉疮”,俗称“老烂腿”,由于反复不愈,临床上治疗手段不多,常常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笔者试用“元衡论”为指导,对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进行临床分析,根据疾病的单元结构、层次单元结构、整体单元结构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有效提高了疗效。

2.1 医学对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的病因及治疗的认识

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病,一般认为静脉性溃疡的病因是静脉曲张后静脉机能不全,静脉长期淤血,血流氧含量下降,静脉压升高,毛细血管损伤,通透性增加,体液外渗,组织水肿,进行性纤维化,小动脉及淋巴管阻塞,以及皮肤氧合作用降低,局部抵抗力下降,可因轻微外伤或感染促进溃疡形成,由于微循环障碍,常常反复不愈,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

2.2 元衡论”思路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的病因及治疗

笔者对近年来就诊的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及临床检查,发现下肢静脉曲张溃疡的发生在下肢静脉曲张形成后到溃疡形成有许多的因素参与,下肢静脉曲张是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发生是发病的基础,下肢淤积性皮炎是中间重要环节,足部及趾甲的慢性真菌感染、反复出现丹毒、搔抓、外伤、溃疡面微生态失调共同构成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主要原因。

2.3 “元衡论”模型如下

2.3.1 结构失衡 溃疡面微生态失衡、皮肤组织失衡(下肢淤积性湿疹)、下肢回流静脉腔壁弹性失衡(曲张的下肢静脉)、淋巴回流失衡(丹毒)、足部菌群失衡(真菌感染)等是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的几个主要的单元结构。

2.3.2 单元结构失衡 单元结构失衡与单元结构失衡有关。见图1。可见慢性下肢溃疡主要有四个层面相互联系的层次单元结构失衡。

图1 慢性下肢溃疡层次结构表

(1)下肢静脉曲张—静脉循环障碍—淤积性湿疹;(2)慢性足部真菌感染—反复引起网状淋巴管炎(丹毒)—淋巴循环障碍—淤积性湿疹;(3)反复瘙痒搔抓、外伤—皮肤破损;(4)淤积性湿疹—皮肤破损—溃疡面微生态失衡—下肢皮肤慢性溃疡。

2.3.3 单元结构失调 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作为一个整体单元结构失衡的疾病与三个层次单元结构的失衡有关。见图2。

由图2可见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发病过程中,下肢静脉曲张、足部真菌感染是发病的基础,下肢淤积性皮炎是中间环节,溃疡面微生态失调是溃疡面反复不愈的根本。

综上所述,静脉性溃疡的发生是多因素的,其反复不愈、顽固难治是由该病的病因的多样性和病情的复杂性决定的,根据这个情况给予常规的抗菌、换药治疗是难以解决这种复杂问题的。笔者曾经对一组病例进行过临床研究,给予该组患者针对以上几个层面的综合疗法,以求兼顾改善创面微生态、下肢静脉循环、淋巴循环同时给予治疗足部真菌感染、下肢淤积性湿疹等方面,从而达到了理想的疗效。治疗时内服中药活血化瘀,解毒消肿,扶正去邪,排毒生肌[5]。外用三黄洗剂外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痒,改善局部微生态,促进局部微循环,减轻淤积性皮炎的作用,积极处理足部真菌感染,同时微波照射改善局部循环,弹力绑带外用改善曲张静脉状态,促进血管回流,经综合治疗,治愈率达到88.5%,好转率为95.7%,治愈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图2 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与三个层次单元结构失衡图

3 讨论

“元衡论”是中西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形成的一种诊治疾病的思路,可以理解为把疾病的发病情况作为一个整体单元结构的失调,其根源是由多个层次单元结构的失调所造成的,每个层次单元结构的失调又是由多个单元结构的失调造成的,结构单元失调是复杂疾病的发病基础。按这个思路进行一些复杂疾病分析,常常可以起到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的效果,使对疾病的诊治更加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针对性。

[1] 俞海虹,周红桥. 述中医阴阳平衡观的实质[J]. 药学刊,2006,24(6):1074-1075.

[2] 赵芬. 国基础理论详解[M]. 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1981:34-35.

[3] 梁志华. 生命起源的超循环理论的方法论启示[J]. 医学与哲学,1994,15(6):22-24.

[4] 周勇,戴仕冕,彭峥嵘. 用元衡论的思路对痤疮病因及治疗的分析研究[J]. 医学与哲学,2007,(28)8:69-70.

[5] 周勇,彭峥嵘. 中医药内用外敷治疗顽固性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48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0):85-86.

猜你喜欢
性溃疡思路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1例脑瘫幼儿口腔黏膜严重创伤性溃疡的诊治体会
不同思路解答
重症脑出血病人血清HSP70、HSP90水平与应激性溃疡的关系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我的思路我做主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胃铋镁预防外科术后应激性溃疡的临床效果观察
溃疡丸内服合溃疡散外敷治疗麻风病营养性溃疡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