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备受关注。任何一件食品安全事件都可能会在消费者中产生极大的影响。食品添加剂在这些事件中成为被炮轰的重点和焦点。现在食品添加剂像“过街老鼠”,即使是在食品中的合理使用也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真的要谈之色变、人心惶惶吗?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态度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家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和应对突发事件认真、理性分析的能力。
为此,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院士,以权威、专业的角度向大众普及有关食品添加剂的知识,正确认识和分析食品安全事件,增强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以正视听。
“现在的食品安全事件,哪件是因为食品添加剂的问题引起的?我找了半天,找不出来。”针对目前对食品添加剂的抨击,陈君石院士在食品风险交流论坛上说了这样一句话。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院士非常赞同陈君石院士的观点。
统计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 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2、 营养缺乏、营养过剩等食物营养问题;
3、 环境污染导致的有毒、有害食品;
4、 食品中的天然毒物的误食;
……
食品添加剂既不是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更不是食品安全的罪魁祸首。“瘦肉精” 事件、阜阳市劣质奶粉事件、“红心咸鸭蛋”事件、薯条“丙烯酰胺 ” 事件、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现在回头分析一下这些食品事件,有哪几件是因为食品添加剂造成的?可以肯定地说,都不是!
《食品安全法》和GB 2760中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和使用都有着明确的规定。
食品添加剂是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
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2600多个品种,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
孙院士说,目前的食品安全事件没有一件是真正食品添加剂造成的。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等这些消费者误以为是食品添加剂的东西其实都属于非法添加物,是食品中明确规定不能使用的。
“三聚氰胺是不是添加剂?”孙院士回答,是添加剂。但是,三聚氰胺不是食品添加剂。三聚氰胺是水泥添加剂,用作高效减水剂;同时还是塑料添加剂,用作阻燃剂;还可以用作甲醛吸收剂等等。三聚氰胺用途非常广泛,但是不属于食品添加剂,是绝对不允许在食品中添加的。
油墨、药品、洗衣粉、塑料、饲料等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东西,大部分都有添加剂。但是添加剂和食品添加剂有本质的区别。作为食品添加剂必须具备三个基本属性,也就是食品添加剂的必要条件:
1、 食品添加剂必须是经过许可的。
《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规定,我国对食品安全的管理实行许可制度。凡是列入GB2760中允许使用名单的就是被许可的,使用即为合法使用。没有被列入名单的,即为不允许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遵照相关的管理规定,不是想加就加的。
2、 食品添加剂必须是安全的。
安全必须要经过安全评价测试,经过一系列的毒理学安全评价证明对人体无害。对人体不会产生危害的前提是按照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使用合格食品添加剂,不合格的食品添加剂也是不被允许的。
3、 需要。
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遵循能不加就不加,能少加就少加的原则。
在概念中对食品添加剂的界定已经十分清楚。但是在实际的执行中大家却容易以讹传讹,通过媒体或网络的传播,甚至包括一些专家不负责任的观点,造成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
孙院士讲到,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有位大学教授评论三聚氰胺时说“三聚氰胺不是一个好的食品添加剂”。
“这种观点首先就是错的,三聚氰胺根本就不是食品添加剂。”
孙院士评论网络热炒的“可燃面条”事件时说:“面条主要成分是淀粉,能不燃烧吗?有人说是因为面条里边加胶了,但是面条中加入的都是食用胶,是被允许在面条中添加的。不能一提到胶就感觉不好,明胶、果胶、阿拉伯胶都是允许使用的食用胶。”有专家指出,面粉中加入的是合成物质所以容易燃烧,如果是天然的东西就不会燃烧了。“难道食用油脂不是天然的吗?加入以后难道就不燃烧了吗?”
针对目前卫生部为“一滴香”正名的事件,消费者纷纷表示不理解。孙院士却说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一滴香”就其产品的本身而言,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并不是像有些媒体报道的那样神奇,所使用的原料和食品添加剂都符合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安全性得到了评价。只是某些厂家生产的“一滴香”,名称和标签的使用不规范。但终究,“一滴香”是安全的。卫生部对其正名是正确的、及时的,不应存在争议。
“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这句话本身没错,但是却误导了很多消费者。很多人觉得是因为现代食品工业催生了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2100多年前,中国就发明了用卤水点豆腐,卤水的主要成分就是氯化镁,属于食品添加剂中凝固剂中的一种。现在随着工艺的发展,很多人用石膏做豆腐,石膏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钙,也是属于食品添加剂中凝固剂的一种。
现在商品经济社会已不同于原来的农业经济社会。以面粉为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每家都用石磨盘磨面粉,基本上磨多少吃多少,不会涉及到长期储存、长距离运输、多渠道销售等问题,防霉、抗结等问题不突出。到现在的商品经济社会,百姓生活用品基本上是通过购买,面粉从生产企业到每家每户需要经过比较长的周期,必须解决防霉、抗结等问题,否则就会产生安全问题。
食用油如果不添加抗氧化剂就会酸败,产生“哈喇味”;食盐如果不加抗结剂就会结块,酱油不加防腐剂就会变质……现代社会,我们的一日三餐几乎都离不开食品添加剂。
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的繁荣。食品添加剂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越是发达的国家,添加剂品种越多,新品种越多,先进品种越多。
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少。
我国目前批准的食品添加剂品种2600多种,大部分是食品香料。美国包括食品香料大概有5000多种。
2、食品添加剂的新品种少。
食品添加剂也分高中低档,比如酱油里边的防腐剂,大多是苯甲酸钠,虽然对人体是绝对安全的,但不是最好的。一些发达国家,像日本已经不用苯甲酸钠了,并不是因为安全性等问题,而是有了更好的品种。因而,食品添加剂也需要不断的更新换代,需要不断的研发投入。我国在食品添加剂研究领域投入的经费还非常有限。
3、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少。
我国是最早开始使用卤水点豆腐的国家,香辛料使用历史也很悠久。但是现代食品工业使用的大部分食品添加剂都是外国发明的,我国几乎没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我国食品添加剂技术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中国农大教授胡小松有个观点“没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吃法”。很多人说方便面是垃圾食品,因为方便面中油脂含量太高。孙院士认为,所谓油脂太高主要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平日饮食中摄取的油脂多了,所以方便面就显得不利于健康了。其实,油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是维持人体必须的六大营养物质。3年自然灾害时期,很多人因水肿而死,主要原因是缺油脂。
孙院士,作为食品界的专家,教给我们他吃方便面的方法。方便面中有油脂和碳水化合物,加个鸡蛋补充了蛋白质,加点蔬菜或者再吃个苹果可以补充维生素,这样吃营养就均衡了。
没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吃法。消费者应该掌握一些营养知识,需要懂得营养均衡,才能吃的更对、更好。
个别食品,在标签上会用大大的字体标明“本品不含防腐剂、色素”,甚至有些标注是“不含农药、激素、胆固醇”等。这是一种明显的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应该予以制止。
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食品生产企业不能把是否添加了食品添加剂作为食品的卖点。
早在1564年,炼金术家Parracelsus就提出“万物皆毒,无不毒之物,而量微则无毒,超量食用,即显毒性。”这一理论奠定了毒理学的基础,同时也说明了“剂量—效应”的关系。食品中都有可能含有微量的毒素,只要其量不超过限定,对人体就是安全的。
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但是消费者对此零容忍。中国食品安全性是好的,但是老百姓的食品安全感是差的。这是食品安全问题最大的矛盾所在。
为什么近年来爆出的食品安全事件越来越多呢?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媒体信息的公开透明度提高了。但是一些报道信息缺乏基本的科学依据,错报、滥报的现象很多,舆论制造了食品安全紧张的气氛。第二,随着科技的发展,对食品中有毒物质检测的更加精密准确。比如茶油3,4-苯并芘超标事件,60ppb的浓度,30年前我国大部分食品安全检测单位就很难检测出。
消费者应该理性对待食品安全和食品添加剂。同时也要转变消费观点,不助长添加剂的使用。面粉本来没有那么白,就不要要求做出的馒头特别白,否则,只有加入增白剂;鸭蛋本来没有那么红,就不要要求红心鸭蛋那么红;猪肉肯定是肥瘦相间的,就不要要求只买到瘦猪肉……消费者的需求是商家追逐最大的利益点。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行业自律是基础,法律是保障,监管在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食品安全,监管者应担负起更多的责任。作为监督执法部门,首先应掌握必需的食品添加剂知识,在工作中真正做到正确执法、科学执法,为消费者把好第一道关。
食品添加剂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人类不能没有食品,也不能没有食品添加剂,发现和发明新的食品添加剂,淘汰落后的食品添加剂是永恒的主题。
(文/韩情)
孙宝国简介: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198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轻工业学院化工系,1989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轻工业学院化工系,2003年获清华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香料香精和食品添加剂研究与教学工作。兼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食品添加剂分会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理事、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食品添加剂与配料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合成香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