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儿童医院放射科(广东 深圳 518026)
曹卫国 干芸根 赵彩蕾 林飞飞 叶文宏 曾洪武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过去称组织细胞增生症X,是一组原因不明的疾病,分为嗜酸细胞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韩-薛-柯氏病(Hand-Schuller-Christian disease, HSC)和勒-雪氏病(Letter-Siwe disease, LS)。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是局部或全身的郎格罕细胞(LC)系统的异常组织细胞增生,好发于儿童,常侵犯骨骼,尤以颅骨为著。本文收集2008年1月-2010年3月在我院行CT和MR检查并经病理证实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共13例,分析这些患者颅骨病变的CT和MR影像学表现。
1.1 研究对象本组13例经病理证实LCH患者,男9例,女4例,年龄11月-15岁,平均7.6岁,其中10岁以下9例,10-15岁4例。患者主要以头部软组织肿块、突眼、发热就诊。
1.2 影像学检查1例只行单纯CT平扫描;6例只行MR扫描,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同时行CT和MR扫描,CT只行平扫,MR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MRI检查使用GE 1.5T超导型磁共振仪,平扫FSE序列采用:横断位T1WI及T2WI,矢状位及冠状位T1WI。TIWI:TR/TE 300-500ms/15-30ms, T2WI:TR/TE 4000-6000ms/80-120ms,层厚4-6mm,间隔5mm,矩阵256×256。增强扫描采用Gd-DTPA,剂量是为0.1mmol/kg,采用横断面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hort-time inversion recovery, STIR),冠状面及矢状面FSE序列T1WI扫描。CT扫描采用GE双排CT机,层厚3-5mm,层间距4mm,并进行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三维重建。
1.3 免疫生化检查所有患者均Cdla(+)、S-100(+);7例患者CD68(+),其余6例CD68(-);所有患者MyF(-)、HMB45(-)。
图1-6 同一LCH患儿,图1-4 CT图像显示左侧眶外壁溶骨性骨质缺损,边界清晰,周围无硬化边,伴有软组织肿块;图5-6 MR图像显示左侧眶外壁局限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病变呈长T1长T2信号。图7-9 左侧蝶骨大翼及颞骨局限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病变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混杂短T1信号;增强后病灶部分区域明显强化,部分区域无明显强化。
2.1 LCH患者颅顶、颅底、眼眶及面颅骨均可受累,病变破坏颅顶部2例,占16.7%;颅底部5例,占41.7%;眼眶10例,占83.3%;面颅部5例,占41.7%。
2.2 CT表现 (1)骨质改变:13患者颅骨均有局限性或多发性溶骨性骨质缺损,颅骨内外板均累及,病变边界清晰,周围无硬化边见(图1-4);(2)软组织肿块:13例患者11例病灶周围可见软组织肿块,且均与颅骨破坏灶分解不清见(图2-3)。
2.3 MR表现13例患者T1WI均较颅骨正常部位信号稍增高,其中7例在T1WI加权像见斑点状更高信号;13例患者T2WI均为稍高或(和)高信号,10例增强后病灶强化明显,3例轻度强化见(图5-9)。
3.1 LCH是以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网状细胞增生为共同特点的一组疾病[1],包括嗜酸性细胞肉芽肿、韩-薛-柯氏病和勒-雪氏病,均含有郎格罕细胞,电镜下包浆内有特殊的杆状Birheck颗粒;显微镜下可见泡沫细胞、嗜酸性细胞、巨细胞及结缔组织形成的局部肉芽肿[2];免疫生化检查均有CDla+。全身骨骼均可发病,造血功能旺盛的骨骼最容易受累[3],尤以小儿富含红骨髓的颅骨最好发。本组研究中患者年龄均为儿童,证实LCH好发于儿童。临床发病男性多于女性,本组男女比例为9:4。临床表现多样,以软组织肿块,骨质缺损多见,可侵犯皮肤、肝脾、淋巴结等内脏器官,从而引起尿崩、突眼。本组患者绝大多数是因头部软组织包块、突眼前来就诊。
3.2 CT表现LCH的CT主要表现为局限性或多发性溶骨性骨质缺损,边界清晰,周围无硬化边,伴有软组织肿块。有文献认为骨质破坏以颅骨内板为主[2],也有认为以外板为甚[4],而本组患者中骨质破坏均源自板障,累及内外板,多是跨越颅缝生长的多骨性骨质破坏。文献报道增强后软组织肿块有强化。
3.3 MR表现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MR表现为局限颅骨板障破坏,累及颅骨内外板,伴软组织肿块,病变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强化明显。成人T1加权像上一般呈较低信号,这是因为板障脂肪组织被病灶所替代,从而降低T1加权像的信号。而正常儿童颅骨板障富含红骨髓,故儿童板障T1加权像上相对肌肉呈低信号,被累及的板障较正常板障信号增高,这也说明病变的T1驰豫时间较正常红骨髓的T1驰豫时间短。这也可以解释本研究中患儿病灶T1加权像呈现高信号。T2加权像上多呈高信号,可能与病灶内含有较多胆固醇、胆固醇酯和中性脂肪有关[5]。增强后病灶通常较明显强化,说明病灶血供丰富。有研究[6]采用动态MRI增强研究病灶的血供特点,发现病灶的信号强度在注入造影剂后1分钟内快速增加,之后2分钟内病灶信号强度缓慢增加。部分病灶有不强化区域,有报道经手术证实为胶样组织,显微镜下为朗格罕细胞增生聚集[6]。
3.4 MRI和CT的比较 CT显示骨质受侵犯范围、边界、软组织肿块密度有较大价值,CT检查能较MRI更清晰显示骨皮质受侵犯的程度和病灶内死骨;MRI则对病灶范围、病灶内脂肪成分、软组织肿块改变以及病灶与硬脑膜、眼球等邻近结构关系的显示优于CT检查,尤其是STIR序列在显示骨损害、明确骨髓受侵犯范围方面更有价值。MRI检查所显示的骨髓和软组织信号的改变可能与炎性反应、反应性水肿及自由水的增加有关[4],虽然MRI平扫不能很好的区分瘤组织侵犯和反应性水肿,但是MRI增强扫描能较好地对它们进行鉴别,一般瘤组织强化明显,而反应性水肿则无强化。有研究[7]认为,病灶范围变化与病变所处的阶段有密切关系,一定时期内病变范围无明显变化可能说明病变处于肉芽肿期,病灶逐渐缩小说明病变处于消退期,因此MRI和CT能较准确反映病变所处的阶段,与病理学的分期一致。
3.5 鉴别诊断 儿童LCH主要与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绿色瘤、横纹肌肉瘤及骨髓炎鉴别。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有原发灶,且原发灶多位于腹膜后,患儿一般情况较差,病灶骨质密度增高,边界模糊,多有放射状骨膜反应;绿色瘤一般发生在眼眶,瘤体肉眼观察为绿色,病灶一般为虫蚀样骨质破坏,边界不清,伴有较局限软组织肿块;横纹肌肉瘤头颈部好发于鼻窦[8],临床进展迅速,病灶首先多为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较轻;骨髓炎多由鼻窦炎及外伤所致,早期骨质破坏边界不清,无软组织肿块,治疗后及晚期则骨质硬化。CT和MRI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学检查能较好地对它们进行区分。
1.Eeler RM, Angio GJ.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J]. Pediatrics,1995,1-11.
2.王云钊,曹来宾网状内皮系统疾患[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310-317.
3.刘彤华.李维华骨和关节[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817-820
4.George JC,Buckwalter KA,Cohen MD,et al.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of bone MR imaging[J].Pediat Radio,1994,24:29-32.
5.冯仕庭,孟悛非,黄兆民,等.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分析[J].放射学实践,2006,21(5):514-516.
6.Okamoto K,Ito J,Furusama T,et al.Imaging of calvarial eosinophil granuloma[J].Neuroradiology,1999,41(5):723-728.
7.陈桦,张雪林,金科,等.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MRI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10):900-902.
8.黄方,吴春林. 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诊断和治疗[J].罕少疾病杂志,2003,10(6):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