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亮
(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资源税是以能源、矿产等应税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为了调节资源级差收入并体现国有资源有偿使用而征收的一种税。2009年我国的税收总额近6万亿元,而资源税税收收入仅为338亿元,不到税收总额的1%。但资源税改革却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原因在于资源税具有调节级差收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保护环境等其他税种不具备的多种重要特征,是政府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其改革的影响范围广泛、意义深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以年均9.76%的速度增长,但经济快速增长过度依赖资源大量投入,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在这种背景下,对资源税改革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一方面可以增加资源开采和利用的成本,使资源使用者承担相应的资源补偿恢复和环境污染成本,缓解因资源价格偏低而形成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资源使用者注重资源节约,提高资源开采和利用效率,从而在更高层面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实现节能减排,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国外关于资源税研究的学者主要有 Hotelling(1931)、Dasgupta(1980)、VillamorGamponia(1985)和MargaretE.Slade(1986)等,Hotelling最早开始资源税的研究,他提出了“时间倾斜”的概念,政府课以税收可以改变资源在时间上的分布,控制资源的开采和使用速度,调节资源消费;在此基础上,VillamorGamponia提出政府可以通过资源税政策影响人们对未来税收的预期,进而达到控制资源开采速度的目的。他认为资源税对增加社会福利最为有效,而资源税的效率取决于基期价格;MargaretE.Slade则认为资源税税率的变化情景和市场利率决定了资源的开发速度,当资源税税率的变化程度大于市场利率时,会加快资源的开发速度,相反则会减缓资源的开发速度。同时国外学者也利用CGE模型对资源税进行了定量研究。Parry和Small(2005)结合交通拥堵、交通事故成本和环境污染等建立CGE模型,通过均衡分析求得美国和英国最优的汽油税税率;Bovenberg、Goulder和 Gurney(2007)构建CGE模型,在生产模块中引入污染物排放,研究资源环境税对产业布局效率的影响,为资源税税率的合理性判断拓宽了思路。
国内关于资源税的研究大多为定性研究。赵岚(1997)分析了资源税两种征税方式,比较从价征收和从量征收资源税的优缺点,认为资源税税率应等于国家核定的资源回收率减企业实际的资源回收率,再加1。她认为通过提高资源税收能鼓励企业提高资源回收率,抑制企业采易弃难、采富弃贫,以多耗资源为代价换取低成本、高利润的投机行为;段治平等(2005)认为资源税应该以利润为基础,按照资源条件和开采回收率,核定资源税率;侯清侠(2007)认为煤炭资源税应该建立与资源利用水平挂钩的浮动费率制度,并且根据不同资源采区回采率实行不同的累进费率;商艺(2008)认为,我国资源税应该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并适当的提高资源税税率,这样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成本,既有助于通过税收调节资源利用,也有助于政府税收的增加。
国外研究,表明政府可以通过资源税政策有效调节资源的开采和使用,政府应根据需要适时调整资源税政策,同时将税率与利率、污染物排放、效率和社会福利等相结合,更好地体现出资源税的政策效果。国内研究主要通过定性分析进行,学者们大多认为目前的资源税税负偏低,且从量计税方式不合理,由于近年来资源价格的快速上涨,从量计税难以体现资源价值,不利于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国内学者缺乏对资源税改革的定量研究,尤其税率设置等关键问题的分析难以深入。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资源税改革的趋势,构建CGE模型对资源税税率设置进行定量分析,在传统CGE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相应扩展,并通过枚举法对税率设置的合理区间进行分析、判断和选择。
资源税改革可以直接影响资源价格构成,改变供给和需求情况,影响社会总产出和总消费。本文通过CGE模型,比较不同的资源税税率区间对社会经济和资源的影响程度,寻求在不影响经济发展(或影响程度最小)的情况下合理的资源税税率区间。需要指出的是,根据拉弗曲线(Laffer Curve),资源税合理税率区间并不一定是指资源税税收收入最大时的税率。
模型中变量的设置。内生变量包括生产和投资,其中,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和资源等,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投入也作为生产要素的一部分;投资的最终体现为产品。假设生产规模相对不变,产品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外生变量为资源税税率,政府通过资源税政策调整来促使资源价格发生变化,从而调节资源消费的数量、结构和类型,直接影响资源和经济系统的运行。
模型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列出模型的主要方程,并构建模型的基础数据;其次,将资源税税率作为外生变量,同时将资源税税率分为税率区间;最后,分析不同资源税率区间对资源和经济的影响,并对合理资源税率区间进行分析和判断。
1.生产模块
本文将资源和劳动、资本一样作为生产要素的一部分,通过多层嵌套形成生产要素,最终和中间投入一起投入到生产过程,形成总产出。
生产模块中函数方程描述的是将整个经济系统看作是单个企业时的生产过程。本文采用CES函数描述生产行为,在技术或效用约束下,通过相互替代要素组合实现最优生产。生产模块通过总产出表示,由增加值和中间投入两部分构成,服从Leontief函数。生产模块的函数表达式为:。式中,Q表示总产出,TVA表示总增加值,TII表示总中间投入。
2.消费模块
本文将需求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类,其中,居民消费包括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政府消费指的是为实现公共目标而产生的消费;需求函数为线性支出系统型(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LES),即服从Stone-Geary效用函数。
3.价格模块
按照价格的基本构成,可以得出产成品价格等于要素成本、增加值、资源恢复价格、资源税和相关税费之和。
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价格模块的核心方程主要包括:
(1)总中间投入价格方程
式中,PIN TA为总中间投入价格,PQ为复合产品价格,PV为要素价格,inta为总中间投入产出系数。总中间投入价格依赖于复合产品和要素投入以及总中间投入产出系数。
(2)产出价格方程
式中,Po为产出价格,PP为生产价格,PR为资源恢复价格,T为征收的资源税。
4.收入支出模块
收入支出主要包含居民收入支出和政府收入支出,其中居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劳动收入,即工资收入。居民的支出完全用于满足居民的需求,政府的收入主要来自资源收益、相关税费收入及其其他收入(如罚款)。政府支出主要用于维护经济稳定增长以及管理公共事业。本文假设政府的增量收入主要来自于资源税改革的收益;居民收入主要来自于劳动收入、政府补贴或转移支付等;居民支出主要是最终消费、缴纳的所得税等相关税费等;居民储蓄等于收入和支出的差额。
(1)居民收入支出方程 Si=w(1-Tr)+B-Ci
式中,Si为居民储蓄,w为收入,Tr为资源税等相关税率,B为补贴收入,Ci为消费支出。
(2)政府收入支出方程 Sg=T-B-Cg
式中,Sg为政府储蓄,T为资源税税收收入总额,B为政府补贴,Cg为政府消费。
5.进出口模块
本文将进口及国内需求定义为CES型,即资源需求具有不完全替代弹性;将资源出口定义为CET型,即资源生产具有常转换弹性,在生产技术约束下,确定生产和分配的最优策略。我们借鉴阿明顿(A rmington)方程,将国内和国外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构建方程。
(1)进口方程
其中,QX为需求总量,Q I为进口需求量,QD为国内需求量,a为转移参数,ψ为不同区域资源需求所占比重,ρ为方程指数。
(2)出口方程
其中,QY为生产总量,QO为出口生产量,QD为国内需求量。
6.资源模块
在资源模块中,本文将资源消耗看成资源账户的折旧,核算资源净损耗的价值量,资源总价值的净变动就等于当年资源的减少价值量和增加价值量之和。同时将资源带来的净收入分成使用者成本和真实收入的价值增加因素等,其中,使用者成本指资源使用者对原有资源的侵蚀,用资源开采带来的回报以及资源价格带来的收入中的一部分进行资源恢复来弥补资源损失。
资源方程为YR=(1-r)tY。式中,YR为资源消耗量,r为市场利率,t为时间,Y为资源收入。
参数设置对模型估计和模拟结果影响较大,模型的关键参数有份额参数和弹性参数两种,份额参数可以通过现有数据获取,而弹性参数必须通过模型或经验估算。
1.份额参数
模型中出现的份额参数主要包括:中间投入系数、收入支出系数、进出口系数和资源相关系数等,可以根据现有的数据分析得到以上份额参数的数值。
(1)中间投入系数。根据经验分析,在相同经济环境下不同类型的行业中间投入产出系数差异不大,为简化分析过程,本文使用平均投入产出系数来代替。根据《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①中列出的42个行业投入产出情况,可以得到各行业平均中间投入系数。
(2)收入支出系数。收入支出分为居民和政府的收入支出,其中居民又可以分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可以得到2007年城镇居民收入支出分别为81 860亿元和72 235亿元,农村居民收入支出分别为30 119亿元和24 317亿元,政府财政收入支出分别为51 304亿元和35 191亿元。可以得到各主体收入支出比例分别为1.1332、1.2587和1.4579。
(3)消费函数的系数。本文假设消费包括政府和居民两类,其中政府消费指的是政府为提高社会福利而发生的公共性消费支出,根据《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可以得到居民消费为96 553亿元,其中城镇居民消费为72 235亿元,农村居民消费为24 317亿元;政府消费为35 191亿元,结合历年的资源消费情况,比例维持在5◇3◇2。
消费者效用函数为:U=u0.51u0.32u0.23,式中,消费系数分别为0.5,0.3和0.2。
(4)进出口系数。根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从2000-2007年,进出口值之间的比例分别为1.64、1.67、1.64、1.47、1.44、1.51、1.60、1.59,而累计的进出口比例为1.56,基本反映了我国进出口值的比例关系,故本文选择进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为1.56。而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例分别为1.96%、2.11%、2.32%、2.68%、3.12%、2.95%、3.19%、3.48%,进出口总额累计与 GDP的比例为2.9%,本文选择进出口总额与 GDP之间的比例关系为2.9%(汇率为1美元等于7元人民币)。
2.弹性参数
弹性系数采用计量经济学得到,包括资本弹性系数和人均资源使用量弹性系数。
(1)人均资本弹性系数。本文采用“凯恩斯闭合”规则,放弃了劳动均衡的条件约束,在生产函数中不考虑劳动的产出系数,仅分析资本弹性系数。估算方程为:ln(Q)=βln(K)+γln(R)。
我们采用永续盘存法来计算资本存量数据,并通过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修正。公式为:K(t)=(1-d)K(t-1)+I(t)/P(t)。式中,K为资本存量,d为折旧率,I为名义投资,P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t为时间。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可以得到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2 53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4,本文将固定资产折旧率设为5%,可以得到模型的人均资本弹性系数为0.3587。
(2)人均资源使用量弹性系数。在资源使用量方面,根据《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可以获得资源投入总量为33.8204亿元,2007年我国常住人口数13.2129亿,由此可以得到人均资源使用量2.5596元,计算可知人均资源使用量弹性系数为0.5746,
在模型分析时,必须首先设定基准模拟场景,在现有资源税情况下,描述2007年社会经济、资源系统的发展状况,并输入模型中各变量在基准场景下的均衡解。
(1)经济系统的基准情景设定
在基准经济系统设定上,本文通过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历史变动情况来推算没有进行资源税改革下的经济运行和变化情况,在经济运行历史数据描述基础上,对经济系统的发展进行预测。本文通过2000-2007年的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等相关经济发展指标,来反映在没有进行资源税改革的情况下,即在现有资源价格水平下,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态势。
(2)资源系统的基准情景设定
在资源系统的基准设定中,本文主要使用生态足迹分析法研究资源消耗情况,通过计算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自然资源消费量和人类消费产生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空间面积大小,并与给定人口区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来衡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本文将生态生产性空间分为土地、水域、居民及工矿用地和建筑用地。资源核算共分为生态足迹供给指标、生态足迹需求指标、资源赤字/盈余、资源压力指标和单位GDP的资源效率四类。经过计算可以得到表1中的结果:
表1 2007年资源消耗情况 单位:公顷/人
(3)资源税改革的税率场景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资源税改革方向,从价征税将成为当前我国资源税改革后的主要征收方式。根据专家预测和新疆资源税改革的实践经验,资源税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后,以5%的税率计算,其中煤炭行业资源税上缴额将增加5倍,原油开采行业将增加10倍,资源税税收收入总额将增加6-8倍,达到创纪录的1 500亿元左右。结合国内预期和发达国家经验,本文将税率设置为三个区间,分别为(3%,5%),(5%,7%)和(7%,9%),并取均值(即4%,6%和8%)作为模拟税率,而在2007年资源税税收总额实际为261亿元,则相同的模拟情况下,税率仅为0.7%左右。
本文使用GAMS对模型求解,对不同税率设置对社会经济和资源系统的影响进行模拟,结果如下。
(1)宏观经济指标变化
资源税税率提高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一系列冲击,可以看到GDP、总产出、总消费和总出口等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总储蓄、总投资和总进口等宏观经济指标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资源税改革对宏观经济的冲击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资源税税率提高对 GDP的影响较小。其中资源税税率为4%对 GDP的影响程度最小,资源税税率为8%对GDP的影响程度最大。从2012年到2018年,资源税税率提高对GDP的影响作用逐渐降低,其主要原因在于 GDP主要受投资、消费和进出口等因素影响,总产出、总消费和总出口等呈下降趋势,仅总投资上升,因此GDP增长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二,资源税税率提高会导致总产出下降。资源税税率提高使资源使用成本增加,而生产成本提高会导致利润率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生产,同时资源使用成本增加会抑制部分消费,降低消费总需求,从另一方面减少了总产出。从经济学原理看,总需求和总产出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但在对市场的反应上,社会的需求要快于生产,资源税税率为8%时对总产出和总需求影响最大,但总需求的变化幅度要大于总产出的程度。
第三,资源税税率高会导致总储蓄和总投资增加。资源税作为间接税的一种,主要通过改变消费倾向来影响储蓄,对居民和部门来说,资源税税率提高会增加资源使用成本。同时资源税会产生收入效用和替代效用,对政府储蓄而言,资源税税收会转化为政府储蓄。当资源税税率为6%时,总储蓄达到最大,与之对应的总投资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从2012年到2018年,资源税税率提高对总储蓄和总投资的影响逐渐减弱。
第四,资源税税率提高使总进口增加,总出口减少。由于资源使用成本增加,改变资源廉价使用的状况,相应提高了产品的价格,减少了国内产成品的价格优势,使总出口小幅减少,而同时会导致总进口的增加。
(2)资源税税收总额
在资源税税收总额模拟时,本文通过历年投入产出表中的资源投入总额和增长速度,分别预测2012年、2015年和2018年的资源投入总额。资源税税收收入总额模拟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资源税税收总额 单位亿元
如资源税改革保持不变,资源税收入总额在2012年、2015年和2018年将分别达到1 255亿元、1 865亿元和1 847亿元;而资源税改革后,资源税收入总额有较大幅度增长,到2012年就将增长到7 000亿元以上,在税收总额中比例也将大幅提高;在税率为8%时,资源税税收总额较税率为6%时减少,其原因在于税率和资源消费呈线性关系,税率提高会抑制部分资源消费。
(3)收入支出比例变化
按照历史趋势判断,如不进行资源税改革,城镇居民在2012年、2015年和2018年的收支比例将分别为1.0961、1.1002和1.1037,农村居民收支比例将分别为1.2489、1.2497和1.2502,政府收支比例将分别为1.4535、1.4427和1.4609。而在资源税改革后,居民和政府的收入支出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由于资源税税负的提高,居民支出增加,其中对城镇居民影响较大,收入支出比例下降较明显。当税率设置为8%时,居民收入支出比例降到最低,意味着居民用于资源支出的增加幅度超过居民收入增加幅度。此时,居民可能会选择减少资源品消费;同时,由于税收收入的大幅增加,使政府财税收入增加,在政府支出规模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政府收入支出比例略微上升。由于税率为6%时,税收收入总额最大,故在税率为6%时政府收支比例也最大。
(4)资源价格和价值总量的变化
由于资源税税率提高,资源的使用成本进一步增加,资源价格会随资源税税率增加而逐步提高,且提高幅度取决于资源税税率变化程度。在资源总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资源价格上升会使资源价值总量提高。可以看到,在资源税税率提高后,资源价值总量会有超过5%的增长,到2018年后,资源价值总量会增长8%左右,这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需求也在逐步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在资源税税率为6%时,资源价值量为最高,其原因在于资源税税率在此区间内资源消耗量最大,在资源价格波动不大的情况下,资源价值量最大,这也与资源的消耗情况分析基本一致。
(5)资源的使用和消费情况变化
在资源税税率为0.7%时(即资源税改革前),人均资源赤字为-0.94,人均资源压力系数为1.63,单位GDP的效率为1.08。资源税改革会对资源的使用和消费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资源税改革使资源使用成本增加,而随着资源税税率的递增,部分资源需求被抑制,使资源需求减少,同时由于资源价格上升,导致资源供给增加,使人均资源赤字降低,人均资源压力减低;由于资源使用成本提高,资源使用者更加关注资源节约,有利于生产方式和消费结构的调整,从而提高单位GDP的资源使用效率。在人均资源赤字/盈余方面,6%的税率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资源赤字,主要原因在于8%的税率在减少资源需求的同时,也抑制了资源的供给,资源赤字难以有效降低;而资源使用效率则与资源税税率成正比,在资源税税率为8%时,资源的使用成本也是最高的,资源使用者不得不减少资源使用量,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也间接的提高了单位GDP的资源效率。
注释:
①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最新的投入产出表为2007年,为保持数据一致性,本文所采用的基准数据为2007年。待新投入产出表发布后再进行数据调整。
[1]Hotelling,H.The Economicsof Exhaustible Resourc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31,(39):137-145.
[2]Margaret E.Slade.The effectsof higher energy p rices and declining ore quality:Copper-aluminium substitution and recycling in the USA[J].Resources Policy,1980,(3):223-230.
[3]Ian W.H.Parry,KennethA.Small.Does Britain o r the United States Have the Right Gasoline Tax?[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5,(4):1276-1289.
[4]刘初旺.我国消费、劳动和资本有效税率估计及其国际比较[J].财经论丛,2004(4):9-16.
[5]王火根,沈利生.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空间面板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2):98-107.
[6]叶志辉.燃油税税率的确定——基于CGE模型的分析[J].统计研究,2009,(5):86-93.
[7]郭庆旺,贾俊雪.政府公共资本投资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J].经济研究,2006,(7):29-41.
[8]彭福扬,徐勇,刘红玉.把生态化追求纳入国家创新战略[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