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问题研究

2011-01-24 07:00产颖陈晓玲
对外经贸 2011年6期
关键词:高技术企业发展

产颖 陈晓玲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一、引言

“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8128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5万亿元,总产值由2005年的3.4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7.2万亿元,分别提高了84.5%和112%。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额也继续大幅增长,高技术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稳步提高。2009年全国研发经费达到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24%;R&D经费与同年GDP之比达到1.7%,比2005年提高0.36个百分点。根据中国科技统计2009年度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R&D经费已跃居世界第四位,跻身R&D经费投入大国之列。此外,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2009年参与R&D活动人员全时当量达到229.1万人年,比2005年增加了77.5%,其中研究人员占50.3%,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投入R&D人力资源最多的国家。然而,在这规模快速扩张的繁荣背后,仍然隐含着很多问题。

二、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本土高技术”不高,“三资企业”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一直面临“质量不高”难题,高技术产品爆炸式的增长只是一种统计假象。目前,我国的高技术产品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最低端,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力量相对薄弱,三资企业仍持续保持主体地位。据统计,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有21517家企业,其中8028家为三资企业,比上一年增加1029家,占总企业数的37.3%,而国有企业却由于近年来的合并重组,比上一年减少143家,共1817家,仅占8.4%。同时,三资企业增加值达到7285.8亿元,占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的62.7%。三资企业近5年的年均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利税、利润都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3倍左右。不仅如此,三资企业还是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主体,年出口交货值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11.16倍。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1.三资企业向我国转让的多为非核心技术,对核心技术封锁甚严,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市场供给和需求被三资企业借助技术标准和核心技术所控制。因此,要突破三资企业垄断形成的技术壁垒很难。目前,我国多数企业进行的创新只不过是在引进平台的基础上进行衍生技术创新,走“逆向”分解与模仿创新的技术路线,这种衍生创新的结果只能是跟随别人的脚步,很难创造出属于我国自己的能形成技术壁垒的发明专利,从而使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2.国有企业和其他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不强。企业技术创新缺乏市场激励,导致国内“山寨潮”居高不下,尤其是中小企业,本着“一直在模仿,从未去超越”的精神,仅着眼于眼前的利益,抢赚快钱,而不愿增加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即使有创新成果,也未能及时、完全地应用在生产中,转化成产业链中的生产力。

3.我国市场鼓励机制和融资机制还不够完善。首先,在缺乏有效的市场治理、环境保护和劳动力市场监管的同时,三资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抵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营业税等方面均享有优惠政策,从而导致内资企业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形成了有利于“两头在外”的加工组装类产业发展模式。其次,我国一些本土企业“长不大”的另一原因是受制于产业发展环境,如投融资、政策审批、知识产权保护和高端人才市场等。以投融资环境为例,我国民间资本实力雄厚、异常活跃,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特别是鼓励风险投资的机制,企业无法从资本市场上得到足够的资金,企业技术水平和市场规模都无法形成质的飞跃。因此,构建和优化有利于高端产业发展的市场激励机制和融资机制,是最为迫切的政策考虑。

(二)创新链与产业链割裂,技术转化能力低

我国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数量近年持续快速增长,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仍然严重偏低,科技与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始终是在各自的系统内部进行,没有形成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合理支持机制,造成技术供给和需求的严重脱节。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而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的转化率差距甚远。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处于粗放型增长阶段,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资源和劳动力的高消耗为代价,企业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低。随着能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和劳动力成本的逐渐提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亟待向以科技进步为主要推动力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科技成果能否顺利转化为生产力则是影响这一转变的重要因素。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科研活动的开展多以申报项目、开展研究、报奖、鉴定为主,科技成果的数量主要表现为:成果鉴定、各级获奖、专利,而不是以最终形成产品、商品来认定和评价,难以促使科研活动更好地联系实际。因而,一些应用技术研究只重视科技成果的“技术价值”,一味追求国内一流、世界领先,而忽略了“市场价值”,导致立项开始就决定了其成果只能作为“展品”。

2.官产学研合作的成效不高或缺乏连续性。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官产学研合作的水平是很低的。支撑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计划与支持工程技术创新的计划缺乏关联,政府科技创新计划的引领与整合作用不强,且科研院所在获得技术成果后,不再承担科技成果推向市场的相关工作,而企业由于资金、人才和技术方面的局限,无法有效地进行。官产学研等创新主体之间没有形成有效支持高技术产业化的系统整合机制。

3.忽视了对孵化毕业后企业的继续扶持。我国很大一部分企业在完成了三年孵化、进入成长阶段后就夭折了,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严重偏低。根据2007年《中关村发展蓝皮书》对1009家企业的调查显示,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3.7年,26.3%的企业存活期不到2年,50.5%的企业存活期在3~5年之间。这充分说明了成长期的企业虽然已经具备了自主决策和独立发展的能力,但却面临着各种转型发展的困惑,仍然需要公共政策的密切关注,不能立即收回所有相关服务网络的支持,尤其是在社会化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的情况下,政府资金的引导放大效应没能体现出来,若突然减少政府创新资金的投入,必然会导致资金缺口加大,使企业很难成活。

(三)高技术产业各行业间比例失衡,缺乏多元领域发展

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市场规模优势,但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下游的劳动密集型领域,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还有待提高,行业中缺少国际知名的品牌企业,正处在由市场导向阶段向品牌导向阶段过渡。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则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优势,以中小规模的企业为主,且自主研发的能力较弱,主要依靠引进吸收国外技术。而航天航空器制造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军工领域的技术具有较高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民用领域的技术较弱,主要还是以技术引进为主。

据统计,2008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产值之和占总产值的78%左右,主营业务收入之和占总产值的78.8%,利税之和达到整个高技术产业利税总额的57%,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产值大户(见图1)。不仅如此,我国的出口产品也主要集中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这两个行业的出口交货值占高技术全部产品的出口比重为95.11%,这意味着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品种比较单一,需要向多元领域发展。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R&D经费投入对高技术产业结构问题的忽视。例如,2008年投入到这两个行业的R&D经费达到74%左右,而利润率很高的医药制造业只有6.15%的R&D经费。

图1 2008年全国高技术产业各行业主要经济指标

此外,在高技术服务业这个新领域,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除北京、广州等地率先呈现出高技术产业由加工制造向研发服务转型的趋势,中西部地区的高技术服务业仍处在襁褓之中。目前我国高技术服务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偏小,综合实力不强,核心技术发展滞后,高端人才不足,法律、信用环境建设滞后,缺乏明确的产业促进政策和产业促进组织等诸多问题。目前,我国政府仅是对软件等个别行业较为重视,对高技术服务业整体重视程度不够,对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律、政府在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高技术服务业的整体规划及相应配套措施的制定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三、对策建议

(一)提高内资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我国现有技术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以引进技术为主,只是权宜之计,要摆脱被遏制的命运,就必须在确保高技术产业引资质量的同时,注重对核心技术的吸收和创新。在人才培养上下工夫,不仅要培养出高水平人才,更要能够留住人才,进而提高内资企业高水平研发人才的储备。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人才资源流动的监控机制。此外,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方式来加强自主创新。大型企业可以与国家科学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发挥领军作用,广泛与其他中小型企业合作;中小企业则应该利用其更活跃、更接近市场和消费者、更灵活等特点,成为原始创新的主体。

(二)促进“双链”融合

要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首先必须完善科学成果的评价体系,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应该以最终形成产品、商品来认定,而不是单纯地以各级获奖、专利等来评价,促使科研活动和实际生产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其次,建立新型的官产学研合作机制。以产业为主导,政府为催化剂,提供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和相关配套的政策,使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充分发挥官产学研政策的引导、促进和激励作用。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官产学研的合作必须符合市场机制的需求,政府部门不能一味追求“合作量”,避免出现“拉郎配”的现象。

(三)健全高技术产业的投融资机制

一方面,R&D经费的投入应注重产业结构的合理分配,充分考虑目前各行业各地区的发展阶段和需求情况,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分配。要增加对高技术服务业、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民用领域的投资,重点扶持有望形成技术壁垒的企业,促使优质资源和要素向有竞争力的优势创新企业集中,从而改变高技术不高的现状,促使中国从世界的加工厂向握有核心技术的高技术国家转变。另一方面,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构建和优化局部投融资环境,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必要的监督和管理体系,推动企业改制上市,促进股权私募,组织发行高新技术企业集合信托和企业债券等,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对于刚刚进入成长期的企业,不能立即切断政府的财政支持,注重政府资金与民间资金的衔接,逐渐完善民间资本进入的融资渠道。

(四)注重加强国际间高技术产业以及其他相关配套产业的合作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与经济全球化趋势相结合的,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的不断变化,许多国家都已经深入开展了高技术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实现各自的技术跨越。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更应当加强与国际间的合作,汲取精华,弃其糟粕,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提供的人力、财力和技术支持,达到与国外企业之间信息流、资金流与实物流的融合与合作,实现在核心技术方面“质”的飞跃。

[1]贾根良,秦升.中国“高技术不高”悖论的成因与政策建议[J].当代经济研究,2009(5):44-49.

[2]田玉红.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形势及对策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6).

[3]计保平.我国高技术产业化的金融体制约束[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3):62-65.

[4]胡鹤,刘志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绩效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3-5.

[5]林淼,苏竣,张雅娴,陈玲.技术链、产业链和技术创新链:理论分析与政策含义[J].科学研究,2001(4):28-31.

猜你喜欢
高技术企业发展
企业
企业
企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航天项目管理——高技术复杂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