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藏青
(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100053,北京)
水利信息化标准探讨与思考
黄藏青
(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100053,北京)
水利信息化;标准;系统
水利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利信息化标准建设逐步发展。建立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可保证信息资源在采集、处理、交换、传输过程中有统一的规范,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水利业务信息系统得到协同发展,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
近年,水利信息化建设围绕着力解决水资源的四大问题服务,开展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水利电子政务、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一期)等一系列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水利信息化项目建设促进了水利信息化标准研制,也反映出水利信息化标准的缺乏。
2003年3月水利部正式颁布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水利信息化标准是水利技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利技术标准体系的补充。《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从着手编制到最终发布,历时一年多。编制指南的主要原因:一是网络技术及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从过去单一信息系统建设向多个系统互连互通发展。二是水利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发展,需要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服务于水利事业。
水利信息化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术语、分类和编码、规划与前期准备、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与交换、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化管理、安全、地理信息等10个方面。2003年以来,水利信息化标准先后共安排了28个标准编制立项工作,有21个标准已正式立项;2005年12月底,有11项标准颁布实施,在编标准中有3个标准完成报送稿。
从水利信息系统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水利信息资源共享的难点是:一方面可利用的信息资源不丰富,远不能满足信息资源开发的需要;另一方面有限的可利用信息资源共享存在技术与管理上的困难。水利应用的部门管理特征,加之针对性的标准缺乏,标准化意识不强,导致水利应用系统通用性不强,出现了重复开发,不但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也为资源共享制造了障碍,制约了水利信息应用水平的提高。因此,迫切需要在信息采集、传输与交换、存储、处理和共享等环节采用或制定相关技术标准。
这几年,水利信息化标准编制工作加快建设步伐。在加大建设力度后,又出现新问题,如在标准立项过程中,标准与标准之间的协调工作不够,标准出台顺序混乱。另外,结合目前水利信息化建设和水利系统自身特点研制颁布执行的水利信息化行业标准很少;从事研究编制水利信息化标准的技术人员缺乏,且对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的认识有待提高。总体上看,水利信息化标准工作滞后于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已经成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瓶颈”之一。
制定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专业性强,已不再是一个平面结构,而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化的标准体系,它与水利的各个专业相互交叉。
图1 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结构
(1)水利信息化基础标准
《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中已明确了水利信息基础设施由水利信息采集设施、水利信息网、水利数据中心构成。水利信息化基础标准应当包括信息采集类标准集、信息网标准集、各类数据库标准集。
①水利信息采集类标准集。分为公用类信息采集标准集与专用类信息采集标准集。公用类信息标准集包括:水利政务信息类标准集、水文信息类标准集、水利工程信息类标准集、水利空间地理信息类标准集等。专用类信息标准集包括:防汛抗旱信息类标准集、水资源信息类标准集、水土保持信息类标准集、农田灌溉信息类标准集、农村水电信息类标准集等。
②信息网标准集。水利信息网由骨干网、流域省区网、地区网、城域网、部门网和接入网构成。根据水利信息网的分类,在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中编制的信息网标准主要包括:部门网标准、接入网标准和部分地区网标准。
③各类数据库标准集。数据库标准集分为基础性数据库标准集和专业性数据库标准集。基础性数据库标准集主要包括:国家水文数据库、空间数据库、水利工程数据库、社会经济数据库、水质数据库、实时水雨情库、实时工情库、热带气旋数据库、历史大洪水库、地下水数据库等标准。专业性数据库标准集主要包括:防汛抗旱、水利工程管理、农田水利、水利经济、水利科技等业务部门使用的专业数据库标准集。
(2)信息传输与交换标准
水利信息传输与交换类标准是针对水利系统内各业务系统应用所需而采集的各类信息进行逐级传输以及同级交换制定的标准集,主要包括各类水利信息的元数据标准、数据交换接口、交换格式、数据分发、数据访问接口等标准集合,这些标准将为水利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可靠保障。
(3)业务应用系统规范
应用系统软件是面向最终用户的,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管理效益、效率的提高。无论是购买还是自行研制,应用软件应具备以下要求:具有一定的先进信息技术,代表信息技术发展主流方向;数据结构设计符合水利信息标准及应用规范;功能齐全,满足需求;与相关应用系统的数据交换接口、提供应用访问接口符合一定的应用管理规范,能够与其他应用系统集成;通用性、扩展性好,易操作;信息安全性能好;技术文档(源程序、技术文件)齐全规范。
(4)发布服务系统规范
随着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信息技术发展以及一站式服务模式的倡导,建立统一信息发布服务平台系统成为必然要求。信息发布服务系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能够跨网络、跨平台与跨数据库,同时支持多种语言格式的信息服务,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容易维护与定制,具有高品质、高效率、高扩展性与高重用性,统一、一致的 Web用户界面(WUI),通过统一窗口来操作各种不同的后台应用,不受不同终端设备的限制。
(5)水利信息化管理标准
水利信息化管理标准是指水利部门在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中应遵守的管理规范。如:规划与前期工作标准集,主要包括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规划报告、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的编制规程;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标准集,主要包括水利信息系统招标文件编制规定、水利信息系统建设监理规范、水利信息系统验收规范、水利信息网网络管理规程等;水利系统安全标准集,主要包括水利系统网络安全设计规范、水利系统涉密网安全技术规程、水利信息系统安全评估准则等,安全标准主要引用国家标准;另外包括一系列管理办法,如运行管理和技术操作制度、网络管理办法等。
根据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的需要,可能有本系统的信息采集、处理标准,也可能需要其他业务系统采集的数据信息,从而形成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与交换。业务系统开发完成需要发布系统为水利和其他行业、社会大众服务,形成服务体系。这是一个应用系统开发的全过程,贯穿整个水利信息化标准,从而形成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也形成了使用各类标准先后顺序。在编制标准过程中一定要深入分析这些标准的前后顺序,进行立项,避免造成标准之间的混乱和不一致,甚至相背。
①水利信息化标准的研制需要有稳定的管理班子,班子的工作人员较长期地从事调查、研究、组织等一系列综合性管理工作,同时必须要了解标准化知识、信息技术与信息化发展,了解水利专业,是水利行业的多面手。
②要有必要的经费投入,确保编制工作顺利进行。
③要在制定、修订标准的各个环节深入研究。在立项阶段深入研究标准之间的关系,标准顺序在前的先行编制;在编制初级阶段要深入调查研究,把握好初稿编制和各个标准的协调工作;在标准征求意见阶段,提高征求意见的效率;在标准送审阶段,提高审查质量,加快审查速度;在标准报批发布阶段,要简化报批手续,缩短出版发行周期。
④加快信息化标准专业队伍建设,从事信息化标准制定工作的成员是既要有一定的标准化知识,又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和水利专业知识、一定的协调能力、较高外语水平和相当文学修养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⑤标准制定完成后,还应加大贯彻执行力度,并在业务系统开发过程中监督和检查标准贯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不贯彻执行标准的单位或违反标准的单位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必要的制裁。
TP393
B
1000-1123(2011)02-0056-02
2011-01-07
黄藏青(1965—),女,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 张瑜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