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拔针法在乙型肝炎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2011-01-23 06:19徐宝花
护理与康复 2011年5期
关键词:输液管针眼调节器

徐宝花

(绍兴市第六人民医院,浙江绍兴 312000)

乙型肝炎是一种经血液、体液传播的传染性疾病,护理人员为此类患者输液拔针时如出现回血,增加乙型肝炎传播的风险;如拔针不慎,引起患者皮肤针眼出血,出现淤斑、甚至皮下血肿,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而且影响血管清晰度,给再次静脉穿刺带来难度。为了预防和减少上述现象,2010年1月至7月,笔者给乙型肝炎静脉输液患者拔针时采用双手拔针法,并与常规拔针法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乙型肝炎住院患者300例,其中男192例、女108例;年龄 18~73岁,平均年龄 37.5岁;出凝血时间检查均在正常参考值,无血液系统的疾病。

1.2 方法 300例患者进行2次穿刺输液,使用同一单位生产的输液器和7号头皮针;同一患者2次输入药液相同;选择手背浅静脉,静脉穿刺一次成功;输液过程中无渗漏。输液结束拔针,第1次采用常规拔针法,第2次采用双手拔针法。

1.2.1 常规拔针法 输液毕,关闭调节器,先揭下除覆盖针头之外的所有输液贴,操作者左手拇指轻压穿刺处敷贴,右手食指与拇指持针翼快速拔针,立即让患者用对侧手的拇指横向按压穿刺处敷贴,持续按压5 min,操作者将输液器和头皮针分离后分别放于相应的容器中。

1.2.2 双手拔针法 输液毕,揭下除覆盖针头之外的所有输液贴,指导患者用对侧手拇指顺血管方向纵向轻轻置于穿刺处敷贴上方,范围应完全包括皮肤穿刺点和静脉穿刺点;关闭调节器,操作者一手将调节器下端的输液管在食指上绕3~4圈,拇指与食指轻轻挤压输液管,同时另一手食指与拇指持针翼,与被穿刺静脉呈平行水平快速拔针,绕输液管手的食指与拇指立即松开输液管。拔针同时嘱患者用拇指向下按压穿刺部位,按压时间5 min,操作者将输液器和头皮针分离分别放于相应的容器中。

1.3 评价指标 出现回血:拔针后针头及软管处见回血;针头漏液:拔针后针头内液体外漏;针眼出血:拔针后按压5 min,皮肤针眼仍见血液溢出;淤血:拔针后第2天早晨,穿刺处出现皮下淤血或肿胀。

1.4 统计学方法 所获数据输入SPSS 11.0软件处理,采用 x2检验。

2 结 果

300例输液患者两种拔针法的指标观察结果见表1。

表1 两种输液拔针法的指标观察结果(例次,%)

3 体 会

3.1 常规拔针法的缺点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液体输入人体内[1]。常规拔针法在关闭调节器过程中将调节器下端的液体挤入血管,使原先均匀的输液速度突然加快,随之又突然停止,血液受到惯性影响回流至输液管内[2],从而易产生回血。常规拔针时护士先按压再让患者按压,在交换过程中局部血流形成阻断-恢复-再阻断-凝血过程,这一过程中使血流迅速碰撞损伤的血管壁溢出至皮下而发生针眼出血甚至皮下淤血[3]。表1显示,常规拔针法时出现回血、针眼出血、皮下淤血多。

3.2 双手拔针法的优点 输液毕关闭调节器,一手拇指与食指轻轻挤压输液管,输液管内压力大于静脉压,使停止的输液速度突然加快,从而将已出现的回血压回血管内;拔针后手指即刻放开输液管,失去了外力的作用,输液管内形成负压,使针头内的剩余液体回流至输液管内,避免拔针后针头漏液现象发生;患者用手直接按压穿刺处敷贴,属“非交换式按压”,局部血流形成阻断-凝血过程,无恢复过程,能有效避免皮下淤血的发生[4,5]。表1显示,双手拔针法时出现回血、针眼出血、皮下淤血少。

[1]钟秀英.拔针后局部淤血原因分析和预防方法探讨[J].中国校医,2001,15(6):457.

[2]曲慧宇,关桂红.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方法的研究[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9,18(6):393-394.

[3]陆丽芬,胡红英.U字型拔针法在门诊输液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08,7(11):848-849.

[4]吴胜梅,王金明.影响静脉穿刺的相关因素[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73-74.

[5]黄小梅,李晓惠.自制止血按压带用于静脉滴注降纤酶拔针后按压时问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1):6-7.

猜你喜欢
输液管针眼调节器
一次性防脱落输液管针头的设计
针眼
——破溃
快速消除针眼10妙招
去除与保留血痂对预防牵引针眼感染的比较研究
输液管插入法治疗牛非泡沫性瘤胃胀气
能自动过滤气泡的医用输液管
基于Superbuck拓扑的高效蓄电池充电调节器研究
打完针千万不要马上按摩
一种新颖的单PI调节器消除双向有源桥无功功率的方法
基于抗积分饱和速度调节器的TSMC-PMSM矢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