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梗五加内果皮结构研究

2011-01-23 03:31王雯雯张立凡朱俊义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五加刺五加种皮

王雯雯,张立凡,朱俊义

(1.东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2.通化师范学院 生物系,吉林 通化134002)

短梗五加[Acanthopanaxsessiliflorus(Rupr.etMaxim.)seem]属五加科五加属灌木,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本属药用和食用价值较高,由于野生资源被过度采收,自然分布区正日益缩小,个体数量在不断减少,目前短梗五加已被列入国家三级保护植物[1-3].主要依靠种子繁殖,但自然状态下种子后熟时间长、出苗率低[4-5].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对其种子的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为种子鉴定、提高种子萌发率、微观分类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短梗五加果实采于长白山北坡,采集时间为9月中旬,果实用水浸泡并搓洗去果皮和果肉,干燥后备用.

1.2 方法

1.2.1 将选取的种子直接放于体视镜下观察并照相.

1.2.2 将实验材料放在样品台的双面胶带上,在HITACHIS-3000N型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摄影[6].

2 观察结果

2.1 体视镜下内果皮形态特征

短梗五加种子为盾圆形,远离种孔侧较另一侧细小,表面略棕色,内果皮表面有很多突起的脊,较粗糙(图1a).体视镜下可以看到短梗五加内果皮内侧分布有细小的条纹,并有镶嵌(图1b),在体视镜下可看到清晰的种皮表皮细胞(图1c).

图1 体视镜下刺五加和短梗五加种皮结构

a.短梗五加内种皮外侧形态,×10;b.短梗五加内果皮内侧结构,×30;C.短梗五加种皮表面结构,×20;

2.2 扫描电镜下短梗五加内果皮超微结构特征

扫描电镜下观察短梗五加种皮结构,内果皮横切面由两部分细胞组成,外侧多层细胞,最内侧1层,外侧多层细胞排列疏松,呈海绵状,大小不一,原生质体消失,细胞壁上穿孔较大,且排列不规则,内侧细胞1层,排列紧密整齐,均为管胞(图2a~f)

图2 扫描电镜下短梗五加种皮结构

a.短梗五加内果皮横切,示内果皮由多层细胞组成,1棒=200μm;b,c.短梗五加内果皮横切,示内果皮组成细胞壁上具有穿孔(图b,1棒=100μm;图c,1棒=50μm);d~f.示内果皮内侧的单层细胞(图d,1棒=50μm;图e,1棒=200μm;图f,1棒=100μm);

3 讨论

短梗五加种子的自然萌发率较低,为50%[7],短梗五加具有很好的药用和食用价值,由于近年来野生资源破坏严重,因此出现了用短梗五加根皮、茎皮等代替刺五加使用[8],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有关刺五加和短梗五加的研究.曾有很多学者在它们的胚和胚乳及无性繁殖方面做过研究[9],试图提高繁殖率,但还没有从种子的微形态上进行较全面的研究,近年来由于扫描电镜的应用,发现种子表面微形态多样,但性状保守,具有很高的分类学价值[10],并且从种皮的纹饰特征可以比较出种间的进化程度[11].种皮是由珠被发育来的,并且对胚和胚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就会影响到种子的萌发问题.短梗五加的内果皮由多层细胞构成,疏松多孔,更有利于种子的通水透气,促进种子萌发.另外,本文研究结果对比较五加科的种间特征,研究种子萌发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LiuLD(刘林德),WangZL(王仲礼),TianGW(田国伟),etal.Observationonfloralmorphologyandheteranth-eryofEleutherococcussenticosus(Araliaceae)[J].ActaPhytotaxonomicaSinica(inChinese)(植物分类学报),1997,35(1):1-6.

[2]WangY,ZhuL,LiuRetal.CorrelationbetweenembryodevelopmentandlevelsofendogenousphytohormonesduringseedstratificationofAcanthopanaxsenticosus.In:FuJ,KhanAeds.AdvancesintheScienceandTechnologyofSeed[J].NewYork:SciencePress,1992:268-276.

[3]祝宁,藏润国,刘阳明.刺五加种子生态学的初步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1,19:107-112.

[4]李仁郁.刺五加的部分外部形态研究[J].国土与资源研究,1988(2):59-60.

[5]刘林德,王仲礼,田国伟,等.刺五加的有性生殖与营养繁殖[J].植物分类学报,1997,35:7-13.

[6]黄潞琦,乐崇熙,郑俊华,等.栝楼属种皮的扫描电镜观察及其分类学意义[J].植物研究,1999,19(3):298-301.

[7]孙建胜,何海清,刘玮,等.短梗五加林下栽培初报[J].现代化农业,2003(02).

[8]淳于家龙,郭丽娜,张长顺.短梗五加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02(12).

[9]祝宁,王义弘.刺五加生殖生态学的研究(Ⅱ).种子扩散、种子库及更新[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2,20:12-17.

[10]张义君,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种子形态和种皮结构的比较研究[J].种子,1985(4):26-27.

[11]常朝阳,李思锋,杨均.七筋姑属种皮形态特征的研究[J].武汉植物研究,1998,16(1):1-4.

猜你喜欢
五加刺五加种皮
东北地理所发现PG 031基因具有改良大豆种皮吸水性的应用潜力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花生种皮颜色智能识别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菜豆种皮开裂过程中木质素含量及相关酶活变化
剌五加内生真菌分离鉴定及抗菌活性研究
新资源食品短梗五加开发应用初报
不同培育模式对短梗五加的影响
刺五加多糖下调Survivin蛋白表达诱导HeLa细胞凋亡
刺五加种质资源某些性状的研究
五加生化胶囊对去卵巢小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