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刘光远
(1.新疆农业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52;2.伊犁师范学院,新疆奎屯833200)
克拉玛依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杨静1刘光远2
(1.新疆农业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52;2.伊犁师范学院,新疆奎屯833200)
本文在对克拉玛依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包括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投入强度及土地利用可持续性4个指标层的9个指标因子,建立了克拉玛依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克拉玛依市及其各行政辖区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评价研究,并对克拉玛依市未来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提出了相关建议。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克拉玛依市
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正面临着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各地区各类用地,尤其是建设用地不断需要扩展边界,但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利用强度得不到同等提高,环境和空间压力增加,土地供需矛盾突出。本文在此基础上,量化的分析了克拉玛依市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为克拉玛依市相关政策的制定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新疆克拉玛依市位于东经80○4′~86○1′,北纬44○7′~46○8′,海拔250~500米。全市划分为克拉玛依区、独山子区、白碱滩区和乌尔禾区4个行政辖区。2008年末,全市总人口达38.62万人,人口密度为46.9人/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6612062万元,比上年增长9.8%,经济总量突破六百亿元大关。由于各行政辖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建设用地利用状况也存在明显差异。
克拉玛依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分析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2001-2009);《克拉玛依市统计年鉴》(2001-200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册》(2000-2008)。
克拉玛依市土地总面积达9500hm2,截止2008年末,全市辖区建设用地面积650.3 hm2,仅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85%。其中,克拉玛依区的建设用地面积占全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比重最大,达40.22%,其次是白碱滩区和乌尔禾区,分别占35.85%和18.89%;独山子区所占比重最低,仅为5.05%。2008年末,克拉玛依市人均建设用地面积高达1683.78m2/人。其中,乌尔禾区和白碱滩区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均高于克拉玛依市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乌尔禾区最高,达31007.62m2/人,独山子区最低,只有292.44m2/人。(具体见表1)
表1 2008年克拉玛依市建设用地数量分布表
从克拉玛依市建设用地整体构成上来看,2008年克拉玛依市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面积为59131.24 hm2,占整个克拉玛依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例最高,达90.93%。在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中,独立工矿用地面积为50391.34 hm2,所占比例最高,为85.22%;其次为建制镇用地和城市用地,其比例分别为6.60%和3.84%;盐田的面积只有224.2 hm2,其比例最低,仅为0.38%。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3733.16 hm2,占克拉玛依市建设用地的比例是5.74%。其中,公路用地占交通运输用地比例最高,达78.19%。水利设施用地的面积为2165.64hm2,占建设用地的比例是3.33%。在水利设施用地中,水库水面的用地比例达65.43%。
从克拉玛依市各辖区建设用地的构成上看,克拉玛依市各辖区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所占比例均为最高,克拉玛依区和白碱滩区占地比例均高于90%。在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中,除独山子区外,克拉玛依区、乌尔禾区和白碱滩区的独立工矿用地比例均高于其它用地比例。交通运输用地方面,独山子区占地比例最高,为11.97%。而乌尔禾区在水利设施方面占地最高,达8.18%。(具体见下图)
2008年克拉玛依市建设用地结构图
为了能够更为科学的评价克拉玛依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状况,本文选用了2000-2008年建设用地的相关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作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方法,比较分析了这期间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动态趋势。主成分分析法是在尽量减少信息损失的基础上,把原来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并能将具有多个变量的高维空间通过数学方法转换成低维空间,使实证结果能更好地保持原有高维空间中的重要性的方法。
(1)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对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3)计算相关系数矩阵及其特征根;(4)计算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确定主成分值。计算公式为:
根据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和内涵的研究,结合克拉玛依市的实际,选取了9个反映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指标,如表2所示。
表2 克拉玛依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以克拉玛依市2000-2008年建设用地数据为样本,以标准化后的指标数据为变量构建矩阵,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运算得出各变量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见表3)。选取前2个特征根为主成分。
表3 主因子的特征值及贡献率
由表4可以看出,第1主因子与人均建设用地X1、建设用地比重X2、地均从业职工人数X7、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X6、公路、铁路用地比率X9相关性较高,这些指标都是土地利用程度、土地投入强度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指标。第2指标与二、三产业地均GDPX3、单位建设用地面积工业产值X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5、人均粮食产量X8相关性较高,这些指标都是土地利用效益指标。
表4 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
根据各主因子的特征值,利用加权求和的方法确定各主因子的权重值(见表5)。
表5 各主因子的权重值
利用公式1,计算各主成分因子得分(见表6)
表6 各年份主因子的评价值
通过表5、表6可以计算出克拉玛依市2000-2008年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值(见表7)
表7 各年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值
将各年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值图示如下:
2000-2008克拉玛依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趋势图
由2000-2008年克拉玛依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趋势图可以看出:克拉玛依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好,总体呈现二个阶段:
(1)2000-2002年间,克拉玛依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先小幅上升,之后又迅猛上升的趋势。
(2)2002-2008年间,集约利用水平平缓上升,建设用地利用总体比较合理。截止2008年底,克拉玛依市建设用地中工业园区总闲置土地0.00公顷,现状处置率均为100%。
土地利用强度较低。根据测算结果,综合容积率、建筑密度、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工业用地建筑密度的实现度分值分别为40.00、53.40、38.00和50.00,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今后建设用地应强化土地利用强度指标要求。
原因:克拉玛依市有较多的企业储备的露天堆场和露天操作场地,在计算时不包含在建筑面积中;由于克拉玛依市工业园区成立时间短,园区内有些企业厂区内部有较多的预留地,尚未进行建设。
本文在对克拉玛依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基础上,针对如何科学、高效集约的利用建设用地这一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 统筹安排克拉玛依市建设用地
科学编制和完善克拉玛依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发挥规划的宏观性、前瞻性和战略性作用,强化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作用,使克拉玛依建设用地资源能够得到长期、合理、健康地利用,保证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最为有效地开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区内建设用地利用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不得违反和擅自调整各项规划。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科学安排克拉玛依市各类建设用地的结构、布局和比例,鼓励和引导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
2 科学建设克区信息系统
克拉玛依市信息系统的建设有利于领导决策者对各区内信息的及时掌握和有效决策。通过此次评价工作,利用调查的一手数据,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建立全面的属性数据库,建立各区法定用地范围内的用地信息平台基础,在以后的变化过程中随时变更数据库,为各区持续动态监测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信息化管理工作创造了有力条件。
通过本次评价的基础调研,已经把多数用地地块、占地面积、用途、建筑密度、容积率等关键指标调查清楚,一些地块的用地者名称需要进一步核实。在今后的应用中,应将该数据库涉及的项目不断完善,以满足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要求和需要。
3 依法管理土地市场,强化土地供应统一管理
严格依照相关法律管理土地市场,杜绝土地资源的浪费,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同时,依照规定严格界定有偿使用和行政划拨的范围。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完善并严格执行土地征用制度和土地储备制度,加强土地市场化管理。
4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施综合立体开发
根据克拉玛依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各类用地的需求状况对该市原有的用地规划布局进行调整,以此促进该区域经济较快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提高。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例如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地下道路系统等,实现一地多用,注重城市立体化发展。
5 以产业为导向,优化区域布局
克拉玛依市是一个石油城市,为了提高该区用地的集约效率,应以适应市场需要为前提,对产业布局进行科学、严格的控制,对一些零散落后的小型工业进行改造置换,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发展石油业的同时,重点开发制造业及服务业等后备行业,形成合理的主导产业集群或产业带。
[1]王铁成,吴群,何守春.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广东土地科学,2007,(3).
[2]郑新奇.城市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方法研究.资源科学,2005(11):71~75.
[3]毕宝德.土地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版.
[4]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5]王梅,曲福田.昆山开发区企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构建与运用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4(2).
Kara may Evaluation of Land use Intensity
YANGJing1LIU Guang-yuan2
(1.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Urumqi,Xinjiang,830052,China;2.Yili Teachers College,Kuitun,Xinjiang,833200,China)
This paper on the Kara may Analysis of land use intensity based on the level selected,including land use,land use efficiency,land investment intensity and land use sustainability index layer 4 of 9 indicators were employed to establish the Kara may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intensive use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its administrative area Kara may construction status of intensive land use evaluation,and the construction of Kara may intensive land use in the future some suggestions.
construction sites;intensive use;evaluation;Kara may
F294
A
1009-2277(2011)01-0034-04
2011-01-14
杨静(1986-),女,新疆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设用地政策与法规。
责任编校:邓小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