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形成和发展规律研究——基于产品生命周期和产业发展规律的视阈

2011-01-20 06:50刘吕红
关键词:衰退期资源型生命周期

刘吕红

(四川大学 政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近年来,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被认为是我国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现实要求从理论上更加深入地探究资源型城市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准确把握未来资源型城市的趋势。鉴于此,笔者基于资源性产品生命周期和资源型产业发展规律的视阈,探究资源型城市形成的一般过程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出进一步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资源型城市形成和发展与资源性产品生命周期及产业演进规律

生命周期的概念最初源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据费农研究,产品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而这个周期在不同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1]。据此,产品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或产品创新阶段,又称引进阶段,即产品生产是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成熟阶段,又称增长阶段,产品生产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标准化阶段,又称衰退阶段,即产品生产是劳动密集型的。一个理想的产品生命周期形态应是产品开发期短,产品的市场引入期和成长期也尽可能短,成熟期尽可能持续较长的时间,衰退期的到来缓慢。

依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认为,作为资源型城市的主要资源种类 (矿产资源)是产品(资源性产品),它的开发和利用要遵循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性产品是依靠资源优势而制造的产品,从开发到衰退,其经历阶段表现的是典型产品生命周期,即介绍期 (或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具体说来,就是矿产资源的开发一般都会经历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大致分为开采期、发展期、鼎盛期、衰退期四个阶段。

资源型城市的立市之本是资源,资源的生命周期深刻地影响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也因此形成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转型期 (新生期或衰退期),如图1所示。

图1 资源生命周期与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对应图

首先,在资源开采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资源型城市并未产生,这时期只是一个资源蕴藏地转变为低度资源开发期的过程,能否转化为资源型城市还要看资源赋存、技术水平、制度设计等因素影响。当资源赋存丰富、资源开发规模到一定程度,制度层面上又进行了城市的相关设计,则在资源开采后期和资源开发进入发展的初期,低度资源开发区转化为城市,资源型城市兴起。

其次,在资源开发到一定阶段,并渐次进入鼎盛期,资源型城市发展起来,进入成长期。这时期,资源开发不断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资源开发和城市发展呈现同步上升的特征。

第三,在资源开发进入鼎盛阶段的中后期,资源型城市发展逐渐进入成熟时期。由于城市发展滞后于资源开发,所以在资源开发出现衰退的一段时间内,城市还保持繁荣。

第四,当城市主导资源逐步减少而进入枯竭期时,资源型城市进入转型期。这时期城市发展可能出现两种趋向:一是进入新生期。这种趋向的出现取决于资源型城市兴起和繁荣期时,影响资源型城市各主体力量对社会变迁过程的设计,还取决于资源进入枯竭时,影响城市的主体力量能否采取有效的强制性变迁的补救措施。二是进入衰退期。当主体资源逐渐衰退时,没有接续的资源替代,资源型城市进入资源枯竭型阶段。如何规避资源型城市因主导资源性产品枯竭而进入衰退期,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由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推论出:产业也有生命周期。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基本假设,产业演进要遵循发展的四个基本阶段,即幼稚期(即资源的开发期,特征是资源蕴藏丰富)、成长期 (其特征是资源尚多,逐步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成熟期 (其特征是资源开发饱和,进入稳产阶段)和衰退期 (其特征是资源趋向枯竭,资源性产品生产减产)。资源型产业是资源型城市的主体,产业演进规律必然深刻地影响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与资源产业演进生命周期基本一致,也因此形成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转型期(或新生期或衰退期),如图2所示。

图2 资源产业周期与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对应图

二、资源型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过程与基本规律分析

(一)资源型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过程

资源性产品生命周期和资源型产业生命周期决定着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从形成到衰亡的过程,这是资源型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过程。结合已有的研究,这一过程可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转型期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资源型城市的形成期,即资源开采期和发展初期,或为资源型产业的幼稚期。在这个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矿藏储量、品位、地层条件的详细勘探、开采方案的制定与选择、城市发展规划及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等。由于不同地质构造单元分布有不同类型矿产,我国已知的各种矿产的探明储量主要集中在边远地区,这决定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空间分布一般偏离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由于对资源开发的高度依赖,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在形成期的主要特点是:产品单一,企业数量不多。

第二阶段:资源型城市的成长期,即资源性产品发展至鼎盛时期,或资源型产业成长期到成熟期前期。这是勘探工作结束后,从全面投产到生产达到设计规划阶段,也是资源型产业发展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常常是几个矿区逐渐建成,形成规模生产能力,生产产量呈上升趋势。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企业生产能力不断扩大,产量不断上升,生产成本基本保持稳定。一方面,企业规模的扩大带来了产量的持续增加,另一方面规模经济效应和学习曲线效应也开始起作用。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开采成本降低,经济效益增高,伴随而来的是企业销售收入和增加值迅速上升,这种趋势一般持续到企业进入稳定的繁荣期。资源型城市的成长期需要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我国主要是通过国家配置资源而实现。由于大量外部资金的涌入,资源型城市往往成为区域的增长点。

第三阶段:资源型城市的成熟期,即资源性产品衰退期的后期和枯竭的前期,或资源型产业的成熟期的中后期和衰退期的初期。这是资源型城市最辉煌的时期。在成熟期,资源性产品生产达到顶峰,资源型产业的扩张规模渐渐稳定下来,整个产业的再生产一般在重复的规模上进行。在总结资源型城市发展基本经验时,更多的研究表明:这一时期是当前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主要时期①参照路卓铭、于蕾、沈桂龙《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理论时机选择与现实操作模式》,《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5期;赵西君、吴殿廷、戎鑫、何燕《成熟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以济宁市为例》,《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第6期。。

第四阶段:资源型城市转型期,即主要指资源接近枯竭,或资源型产业进入明显的衰退期。这时期生产或加工能力出现减弱之势,而且日趋明显。城市发展的特点是:一是出现了大量的富余人员,且转岗困难。二是亟需进行结构调整,培育接替产业;三是社会问题突出;四是政府宏观调控困难。这时期资源状况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资源已经枯竭或基本枯竭;二是资源濒临枯竭,三是仍有一定储量,但因为开采成本高、开发难度大,继续开采已不具备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这就决定了资源型城市转型有两个趋势,一是转型成功进入新生期,一是转型未成功进入衰退期。

(二)资源型城市形成和发展基本规律

资源型城市寓于一般城市之中,它除了具有一般城市的发展共性,还具有自己发展的特殊性,也因此而有自身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第一,资源型城市经济的生命周期规律。资源型城市严重依赖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以及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衰受到资源性产品开发和资源型产业发展的牵制。资源性产品生产经历着开采期到发展期再到鼎盛期转而进入衰退期,影响着资源型产业从幼稚期到成长期再到成熟期进而转入衰退期的过程,二者同步演进决定着资源型城市经济也会沿着相似的轨迹发展,呈现出城市经济的生命周期发展规律,即兴起期→繁荣期→衰退期 (城市经济尚未转型)或→新生期(城市经济成功转型)。

第二,城市建设与资源开发的同步演进规律。资源型城市建设与资源开发存在着互为依托、兴衰与共的密切关系。其同步演进的规律表现为:在资源的开发期和发达期,由于资源开采带来的效益可观,财政收入迅速增加,城市建设具有充裕的资金支持,建设速度较快;当进入衰退期之后,由于资源型产业的收益递减,城市建设速度也往往因资金不足而放慢。

第三,资源型城市环境问题递增规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是对环境作用的过程,这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而工矿业发展和森林的砍伐不可避免地会破坏城市的自然景观,对大气、水质、生物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资源型城市演进中,环境问题日益递增。加之,历史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资源型城市的环境问题已是冰冻三尺。

第四,资源型城市综合效益递减规律。因为资源型产业存在效益递减规律,故资源型城市的经济效益也会逐渐递减;因资源型城市经济效益的递减,资源型城市的辐射力减弱,其社会效益也日益递减;因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治理的难度加大,资源型城市的环境效益也持续下降[2]。这些因素决定着资源型城市演进中,城市综合效益表现为递减规律。

第五,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性规律。如前所述,每一个产业都有自己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或者说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城市主导产业(基础产业)的周期性变化使城市发展也必然呈现阶段性的特点[3],这是为学者们广泛研究的内容。Spooner于1929年依据主要是区域矿产资源的加工利用程度,提出了矿区城镇的五阶段发展理论[4]。Lucas R A提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四阶段:第一、二阶段分别为建设期和人员雇佣期;第三阶段为过渡期,集居地从依附一家公司变成独立的社区,社区稳定感和参与意识增强;第四阶段为成熟期,这时劳动力的流动性下降,退休人员比例上升[5]。Bradbury认为存在着五阶段,即增加一个衰退期阶段,这一时期有可能导致矿山或工厂的关闭,也可能导致城市的衰退甚至消亡,而一个城市的完全废气则可以称之为是第六阶段[6]。H.Millward和H.Aschmann根据矿床开采的自然过程,在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和抽象出了六阶段模式[7]。米氏模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从地理学上描述了煤炭开采的自然顺序反应在地下的情况;二是地表运输和居民点的发展顺序[8]。郭淑芬以煤炭城市发展为例,提出煤矿城市发展历程的四个阶段:初期扩大开发阶段、中期稳定开发阶段、后期开发阶段及煤炭资源耗竭阶段等[9]。马一龙以石油资源型城市为例,提出石油资源型城市将经历建设、雇用、过渡和成熟四个发展阶段[10]。

三、中国未来资源型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不失时机地发展替代产业或后续产业。资源型城市建设往往以资源开发为中心,而资源种类具有耗竭性和不可再生性资源的特点,资源的丰度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服务年限,决定了城市以该种资源产业为主导功能时间的长短。伴随着资源产业的生命周期,城市必将面临产业转型的严峻考验。

资源型城市在面临资源发生枯竭、经济出现衰退时,资源型企业往往率先撤离,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影响逐渐加大的情况下,这种现象会更加明显。因此,在资源型城市发展中,不能片面依赖资源型企业,在鼓励资源型企业产业转型的同时,更需培育当地企业或吸引外地企业落户来实施产业转型,不失时机的发展替代产业和接续产业。这样城市经济就会步入新生产业阶段而不断发展,从而顺利地跳出一般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在新的较高起点上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二,政府主导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包括转型)。当资源型城市出现资源枯竭、经济衰退问题时,西方国家的政府极为重视,只是由于各国自身的特点不同,决定其实行的政策也不完全相同。比如,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基本上采取了顺其自然的做法,一般为关闭矿山任城市衰亡[11];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国家则积极扶持其转型,并为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德国鲁尔区转型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协调联邦、州和市三级政府共同参与对老工业基地的改造[12];法国洛林在转型中,政府把煤炭产业转型同国土整治结合起来,并列入整个地区规划[13]。每种政策都有优缺点,需要政府来做选择。就中国来说,如果顺其自然,只能是城市的萎缩和逐步边缘化,这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这就要求政府进行有效的规划,充分考虑城市规划和发展政策。

政府主导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点:一是对资源开发区域发展为资源型城市、其他类型城市要转化成资源型城市,一定要慎重。应由政府主导资源开发,并做好预案,即在资源型企业建成一定规模,资源储量逐渐减少时,政府要处理好如何化解城市必然面临的经济危机、资源危机、社会危机等问题。二是在资源型城市转型期,政府要进行设计并给予扶持。在自然环境方面,改善基础设施,进行环境治理;在人文环境方面,加强城市的科技文化教育建设,完善区域创新系统,提倡自立精神;在创业环境方面,建立小企业培育基金、产业园区与孵化器;政策环境方面,制定优惠的税收、宽松的企业准入政策。结合具体情况,还需要加强有关矿产资源制度环境建设,即除了个别战略性资源外,放开矿业资源开采权市场和产品价格,使矿产资源开采权由无偿占有变为有偿使用。同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善资源型城市的企业组织结构,形成高级管理人员的代理权竞争,打破大型资源型企业的自给性和封闭性,增强企业活力和产业转型的动力。

第三,及早进行规划,选择与培育转型主体。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在形成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自然人文环境不良,缺乏聚集效应,因此在资源发生枯竭、经济出现衰退时,城市要实施产业转型往往难度很大,即使产业转型能够实现也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究其原因,往往是是由于资源型城市发展缺乏规划,或者仅仅将其定位为专业化工矿城市甚至采掘城市,不鼓励甚至限制城市经济基础的多元化所致。比如阜新,在资源面临枯竭、经济出现衰退时,基本还是一个大型煤炭采掘城市,尚未发展成为工矿城市,其产业转型任务自然非常艰巨。因此,必须及早进行规划,如果兴建的矿业基地适合发展为城市,政府则应有意促进该地首先发展为工矿城市,在此基础上创造转型环境,使城市向综合性城市转化。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往往依附于资源型企业。在矿业经济产业链延伸过程中,资源型企业常起到重要作用,比如形成煤钢联合体、煤电联合体、石油化工联合体。但在工矿城市向综合性城市的转变过程中,资源型企业与这些联合体不但不能作为城市产业转型的主体,而且它们的存在及其专业化特点对城市形成了锁定效应,不利于经济多元化的形成[14],因此,及早选择和培育转型主体已是历史的告诫和现实的要求。

第四,其他对策建议。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产业持续发展的源泉,是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的关键,是有效减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安全的保障。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人力资源是替代自然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存在着数量充裕与质量较低的矛盾,需要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补救性事后治理: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在资源发生枯竭、经济出现衰退时才认真对待。产业转型,属于补救性事后治理。由于产业转型的环境难以在短期内自发形成,所以必须借助于外界援助与外力推动才能扭转不利环境。目前中国有1/4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型阶段,对补救性事后处理的理论和实践尤其有意义。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避免转型消亡,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的力度,加快节能、节水、节地和节材,发展循环经济,为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移和城市转型提供充裕的空间,建设资源型城市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进城市与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从考虑城市与区域共同协调发展出发,在区域内部的有利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发挥资源型城市技术、人才、设备、资金等优势,充分利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和部分零散资源。从城市到区域的发展趋势及产业结构要统筹规划,增强城市的扩散和辐射能力及区域的吸纳能力,带动区域发展。

资源开发区与资源型城市形成:资源开发区和资源型城市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两个区域,在处理二者关系时,一个难点就是资源开发区是否要发展为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区一旦发展为资源型城市,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就提上了日程。因此在资源开发区发展为资源型城市时,要及早规划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问题。国外已有实践告知:资源开发区一般不发展为资源型城市。就中国的实际来看,资源开发区并非一定要发展成资源型城市。

[1]R Vernon.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5).

[2]于志明.资源型产业城市发展规律初探[J].经济问题探索,2006,(3).

[3]齐建珍.资源型城市转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9-61.

[4]Spooner D.Mining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8-9.

[5]Lucas R A.Minetown,Milltown,Railtown:Life in Canadian Communities of Single Industry[M].Tor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71.

[6]Bradbury J H.Winding Down in a Qubictown:a case study of Schefferville[J].The Canadian Geographer,1983,(2).

[7]Millward H,Aschmann H.Model of coalfield development:six stages exampled by the Sydney field[J].The Canadian Geographer,1985,(3).

[8]Aschmann H.The natural history of a mine[J].Economic Geography,1970,(46):172-189.

[9]郭淑芬.煤矿城市发展阶段划分探析[J].地理科学,19,(5).

[10]马一龙.某石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9).

[11]张米尔.市场化进程中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54-62.

[12]石秀华.国外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案例分析与比较[J].武汉创业月刊,2006,(12).

[13]陈志萱.法国洛林:在经济转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N].经济日报,2008-05-21.

[14]钱勇.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实践、理论与启示[J].财经问题研究,2005,(12).

猜你喜欢
衰退期资源型生命周期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资源型城市——湖南涟源市,未来可期
从生命周期视角看并购保险
民用飞机全生命周期KPI的研究与应用
企业生命周期及其管理
资源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将有大动作
股权激励在高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各阶段的运用
企业成熟期和衰退期的战略选择
短生命周期产品衰退期订货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