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廷 米 杰
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特别是未来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该人群良好的健康状况是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近2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1],为改善儿童健康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条件,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水平呈快速持续的上升趋势[2]。与此同时,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状况也处于迅速变化的时期,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体质状况下降、肥胖率的迅速升高,肥胖相关慢性病逐渐增多[3]。2004年,北京市有1/5的儿童青少年超重或肥胖[4]。肥胖儿童中代谢综合征(MS)检出率达到或接近美国、日本和西班牙等发达国家水平[5~7],呈严重流行趋势[8]。
目前,尚未有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和儿童生长发育、体质水平及健康状况相结合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将1985至2005年的北京市中小学生生长发育、体质状况、肥胖及其相关慢性病患病率和北京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相结合,描述性分析北京市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水平和体质健康状况,以便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措施。
1.1 研究数据来源及采集 研究数据均来自既往研究和汇编数据,主要有以下4部分:①2010年北京统计年鉴[9]:以北京市1978至2009年每年人均GDP的数据,反映过去25年北京市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趋势。②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1985年[10]、1991年[11]、1995年[12]、2000年[13]、2005年[14]):反映1985至2005年北京市中小学生生长发育水平,体质状况和肥胖检出率的变化趋势。③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BCAMS)研究[8]:2004年开展的现况调查, 采用城乡分层的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共调查北京市2万余中小学生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现患水平,反映肥胖相关慢性病的现患水平。④北京学龄儿童高血压现患调查:采用城乡分层的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0年对北京市4个区近7000名学龄儿童进行血压测量及相关因素调查(数据待发表),反映2010年北京市学龄儿童高血压现患水平。
1.2 获取指标及其定义
1.2.1 生长发育和体质的评价指标 以身高、体重和胸围反映体格生长发育水平;肺活量、50 m跑用时、肺活量指数作为体质状况评价的指标。利用以下公式分别计算BMI和肺活量指数。
1.2.2 血压 血压的测量及质量控制按照BCAMS研究的标准方法进行[8],记录Korotkof第Ⅰ音为收缩压(SBP),第Ⅳ音为舒张压(DBP)。
1.2.3 实验室指标 空腹葡萄糖(FP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等指标的测量按BCAMS研究的标准方法进行[8]。
1.3 诊断标准
1.3.1 肥胖 本文所用资料中关于肥胖的诊断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筛查分类标准[15]。
1.3.2 MS 来自BCAMS研究[8]推荐的6条标准:①腹型肥胖:中小学生年龄别、性别腰围P90为标准;②血压升高:中小学生年龄别、性别的SBP、DBPP90为标准;③低HDL-C:血清HDL-C≤1.03 mmol·L-1;④高TG:血清TG≥1.24 mmol·L-1;⑤空腹血糖受损(IFG):FPG≥5.6 mmol·L-1。依据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Ⅲ定义[7],符合以上②~⑥中的3项及以上者诊断为MS。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Epidata 3.2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Excel 2010、Prism 5软件绘制生长发育和体质状况指标的变化趋势图。采用以下公式计算人均GDP、生长发育指标、体质状况指标和肥胖率的年均增长速度。
其中a0为基期指标,an为第n年指标。
2.1 生长发育水平 图1显示,男女的体重增速远高于身高的增速(图1A和C、图1B和D),胸围增速略高于体重(图1G和C、图1H和D),BMI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图1E和F)。
2.1.1 身高 1985至2005年,城区男性身高每5年平均增速为0.05%~1.29%,乡村男性为0.64%~1.55%,城区女性为0.02%~0.98%,乡村女性为0.52%~1.34%;身高的每5年平均增速乡村均高于城区,男性高于女性。
2.1.2 体重 1985至2005年,城区男性体重每5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58%~6.89%,乡村男性为1.75%~5.93%,城区女性为1.25%~4.17%;乡村女性为1.08%~4.09%;体重的每5年平均增速乡村均高于城区,男性高于女性。
2.1.3 BMI 2000至2005年,除城区9和13岁组、乡村17和18岁组外,BMI总体呈增长趋势。城区男性BMI增幅为0.4%~11.6%,乡村男性为2.73%~8.64%,城区女性为0.8%~6.1%,乡村女性为1.5%~5.3%;BMI增幅的城乡差别不明显,男性增幅高于女性。
2.1.4 胸围 1985至2005年,除乡村男性17岁组、乡村女性16和17岁组外,胸围呈总体增长趋势。城区男性胸围每5年平均增速0.56%~2.49%,乡村男性为0.05%~1.48%,城区女性为0.63%~1.52%,乡村女性为0.04%~0.83%,表现为城区增速快于乡村、男性增速快于女性的趋势。
图1 北京市城区学龄儿童1985至2005年生长发育水平的变化趋势
Fig 1 The change of growth among urban school-age children in Beijing,1985-2005
2.2 GDP变化趋势与中小学生肥胖的流行趋势 图2所示,1985年北京市人均GDP为2 643元,2009年增至70 452元,25年间净增26倍,年平均增速为14.0%,1985至1995年人均GDP年平均增速为15.3%,1995至2009年为16.9%。1985年北京市中小学生男女性肥胖率分别为0.7%和0.6%,2010年分别为17.1%和11.9%,与1985年相比分别增高了24.4倍和19.8倍,肥胖率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3.2%和12.2%。
图2 北京学龄儿童肥胖率随GDP的变化趋势,1985~2010
Fig 2 Change of obesity with GDP among school-age children in Beijing, 1985-2010
Notes 1) No data on obesity was found in 1990; 2)Prevalence of obesity in 2010 was derived from an investigation o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Beijing.
2.3 体质状况
2.3.1 肺活量 图3A,B显示,2005年男性在13岁前、女性在12岁前肺活量与2000年较接近,之后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女性12岁以后肺活量下降趋势更为明显。图3C和D显示,不论男女性,2005年肺活量指数均较2000年明显下降;城区男性肺活量指数的降幅为2.0%~9.9%,乡村男性为6.3%~16.7%,城区女性为0.2%~8.7%,乡村女性为7.4%~17.5%;乡村的降幅较城区显著。
2.3.2 50 m跑用时 1985至1995年,除城区女性12岁组、乡村男性17岁组和乡村女性17和18岁组外,男女性50 m跑用时总体上呈缩短趋势(图3E和F),城区男性降幅为0.18%~5.06%,乡村男性为1.57%~8.39%, 城区女性为1.47%~5.09%,乡村女性为2.22%~6.96%。乡村的降幅更大。
1995至2005年,除乡村男性15、17和18岁组外,男女性50 m跑用时总体上呈延长趋势(图3E和F),城区男性增幅为2.58%~5.50%,乡村男性为0.12%~8.65%,城区女性为1.42%~7.88%,乡村女性为1.35%~7.69%;城乡差别不大。
2.4 MS现患水平 随着肥胖程度的加重,除IFG外,MS的其他各组分的检出率呈升高趋势[8]。肥胖的高TG检出率分别是超重和正常组的1.4和2.4倍;肥胖的低HDL-C检出率分别是超重和正常体重组的1.3和3.8倍[8]。高血压的患病率最高,肥胖中高血压的检出率分别是超重和正常组的1.6和3.5倍[8]。肥胖中的MS的患病率分别是超重和正常组的3.9倍和33.1倍(图4)。
图3 北京市城区学龄儿童体质指标的变化趋势,1985-2005年
Fig 3 The change of vital capacity, vital capacity to weight ratio and time consumption of 50-meter race among urban school-age children in Beijing,1985-2005
图4 北京学龄儿童不同体重状态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
Fig 4 The prevalence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 different obesity degree among school-age children in Beijing
本研究的数据汇集了北京市经济发展资料、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和BCAMS研究已公开发表的资料和“北京学龄儿童高血压现患调查”的原始资料数据。分析25年间北京市中小学生生长发育水平、体质状况、肥胖发生率和MS危险因素的现患情况随GDP发展的变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人均GDP快速增长[9],居民营养状况明显提高[16]。1985至2005年5次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学龄儿童生长发育水平的身高、体重和胸围指标不断增高。本研究显示,2005年北京市城区中小学生身高的增速显著低于乡村,男生高于女生,这可能是因为乡村的身高基数较低所致。胸围和体重增速则是城市高于乡村,男生高于女生。无论城乡、男女体重的增速高于身高的增速。图1和图3可见1985至2005年体重和胸围增幅明显,而肺活量指数则处于下降趋势,提示胸围的增加可能主要是由肥胖导致。身体发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并没有带来预期的身体素质和体质的提高。
本研究显示,无论城乡、男女性的体质在时间序列上均以1995年为界,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造成这种状况的可能主要原因如下:①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带来的营养状况改善的正向作用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对体质健康的影响才能显现。1985至1995年的体质指标处于向好的趋势。1995年以后,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导致营养过剩。与此同时,体力活动相对不足[17]导致肥胖率的升高,对体质发展的负向滞后作用开始显现,各体质指标呈现下降趋势。②1995年是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运动”的一年,学校的教育宣传可能对学龄儿童的体质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1995年学龄儿童的50 m跑用时较少。1995至2005年城区中小学生的50 m跑用时和肺活量的降幅低于乡村,这可能是因为经济的发展对原本经济相对落后的市郊的冲击可能更大,造成了乡村中小学生的肥胖率快速上升[18],导致体质的下降。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营养水平的快速提高,生长发育水平全面提高。1985至2005年学龄儿童的体重水平快速升高,而反应长期营养状况的身高水平增幅较小,体格发育呈现不平衡性。以16岁城区女性为例,1985至2005年体重增长6.4%,而身高仅增长0.1%。综合反应体形的BMI增加6.2%,导致肥胖率迅速上升。本研究显示,城区中小学生的肥胖率高于乡村,男性高于女性。可能是因为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了饮食和运动习惯发生了的变化,而这些习惯的变化是直接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李明等[19]的研究表明,在中国家庭经济状况好的青少年的超重肥胖风险是经济状况不好家庭的1.6倍。Xu等[20]的研究也表明,肥胖与社会经济地位呈正相关。有研究发现,北京市10~12岁儿童的超重率为19.4%,肥胖率为16.7%,既往处于较低水平的郊区儿童肥胖率已接近甚至超过城区的水平[4]。肥胖成为近20年来18岁以下人群增速最快、增幅最大的慢性病。
随着人均GDP的快速增高,生长发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质的下降,肥胖率的升高,MS及其各危险因素的患病率在超重和肥胖的学龄儿童中呈流行趋势。肥胖儿童MS各组分腹型肥胖、高血压、高TG、低HDL-C和IFG的患病风险分别是正常儿童中的100、3.5、2.4、3.8和1.6倍。随着各危险因素的累积,超重儿童MS的患病率是正常儿童的8.4倍,肥胖儿童MS的患病率是正常儿童的33.1倍。研究发现,与正常体重儿童比较,肥胖儿童罹患高血压、血脂异常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分别增加5.4、3.8和2.8倍,患脂肪肝和MS的风险分别增加51和32倍[17]。儿童期肥胖不仅对青少年本身的健康造成影响,也是成年期各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21],根据首都儿科研究所进行的一项20年队列研究显示,43%的儿童高血压20年后发展成为成人高血压,并过早出现靶器官的损害,而血压正常儿童发展为成人高血压的比例仅为9.5%。北京市作为国内经济发达地区,成人肥胖在全国也一直处于高发态势[22]。2002至2009年北京市成人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及其组成的MS症候群患病率持续上升[23,24]。因此,成人心血管病的第一道防线应该前移至儿童青少年期。
综上所述,1985至2005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学龄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不断提高,但体质状况有所下降,肥胖及其相关的慢性病的风险呈持续增高趋势,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相关干预措施,提高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水平。
[1]中国统计局, 主编.2010中国统计年鉴.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2]Ma J(马军), Wu SS, SongY, et al.Secular growth trends in height and weight of Chinese children aged 7 to 18 year-old from 1985 to 2005.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Health Sciences)(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42(3): 318-322
[3]Li X(李希), Cao RX, Lv RR, et al.Study on the trend of obesity prevalence among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Beijing,from 1985 to 2005.Chin J Epidemiol(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8, 29(5): 469-472
[4]Mi J(米杰),Cheng H, Hou DQ, et al.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Beijing in 2004.Chin J Epidemiol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6,27(6):469-474
[5]Yoshinaga M, Tanaka S, Shimago A, et al.Metabolic syndrome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Japanese children.Obes Res, 2005,13(7):1135-1140
[6]Duncan GE, Li SM, Zhou XH.Prevalence and trends of a metabolic syndrome phenotype among U.S.Adolescents, 1999-2000.Diabetes Care, 2004, 27(10): 2438-2443
[7]Cook S, Weitzman M, Auinger P, et al.Prevalence of a metabolic syndrome phenotype in adolescents: findings from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1988-1994.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3, 157(8): 821-827
[8]Wan NJ(万乃君), Mi J, Wang TY, et al.Metabolic syndrome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schoolchildren in Beijing.Chin J Pediatr(中华儿科杂志), 2007, 45(6): 417-421
[9]北京市统计局, 主编.2010北京统计年鉴.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27
[10]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 主编.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11]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 主编.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报告.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12]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 主编.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吉林: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13]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 主编.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14]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 主编.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15]Working Group on Obesity in China (WGOC).Body mass index reference norm for screening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Chin J Epidemiol(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2): 97-102
[16]葛可佑, 主编.90年代中国人群的膳食与营养状况(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327-329
[17]Zhang X, Liu E, Tian Z, et al.High birth weight and overweight or obesity among Chinese children 3-6 years old.Prev Med, 2009, 49(2-3): 172-178
[18]Ji CY(季成叶), Sun JL, Chen TJ.Dynamic analysis on the 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overweight school-ag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recent 15 years in China.Chin J Epidemiol(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2):103-108
[19]Li M(李明), Yan H, Michael JD, et al.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nd its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in students aged 11-17 in Xi'an in 2004.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Sinicae(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2): 234-239
[20]Xu F, Yin XM, Zhang M, et al.Family average income and body mass index above the healthy weight range among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regional Mainland China.Public Health Nutr, 2005, 8(1): 47-51
[21]Eisenmann JC, Wickel EE, Welk GJ,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adolescent fitness and fatnes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in adulthood: the Aerobics Center Longitudinal Study (ACLS).Am Heart J, 2005, 149(1): 46-53
[22]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 主编.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8-2009.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0
[23]Pang XH(庞星火), Jiao SF, Huang L, et al.Nutrition and health status of the Beijing residents.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5, 39(4): 269-272
[24]Dong Z, Li G, Xie J, et al.Prevalent charateristics of common chronic diseases among adults in Beijing.Chi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中国公共卫生), 2010, 26(3): 357-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