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游泳竞赛新模式探索

2011-01-19 12:03梁荣发
游泳 2011年6期
关键词:蛙泳名次游泳

文|梁荣发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汽车学院)

近年来,高校田径运动会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并取得丰硕成果,而游泳比赛几十年来几乎一成不变,基本上是原地踏步。各高校举办的游泳比赛存在着传统田径运动会的弊病:目标定位锦标化、项目设置专业化、参与对象精英化、激励机制单一化等问题。如何对高校游泳竞赛进行改革,使其与当代大学生的游泳技能和竞赛需求相匹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在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汽车学院(以下简称汽车学院)游泳比赛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为推动我国高校游泳竞赛改革提供参考。

笔者了解到,现行高校游泳竞赛基本沿袭传统田径运动会的模式,每个项目限报参加人数, 每人限报参加项目,导致只有少数人报名参赛, 绝大多数学生只能充当观众。设置的项目大都是难度大技术性强, 或者是为了参加上一级运动会而设置的项目。而目前高校游泳教学主要是以普及性的蛙泳教学为主,一般学生只会蛙泳, 报名时蛙泳项目人数较多,平时难以得到专业指导和训练的蝶泳、仰泳、自由泳、混合泳项目少有人问津,最终是原本属于全体学生的体育盛会变成了极少数学生获取名次和拿奖牌的舞台。

录取名次及计分办法也不尽合理。有些项目甚至不足8人参赛,如100米自由泳或50米蝶泳只要不犯规游完全程就能取得较好的名次,而50米蛙泳常常五六十人报名,很多运动员竭尽全力都很难进入前八名,两者之间反差很大,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没获得名次的蛙泳运动员的积极性。

另外,学生对游泳比赛的关注度很低,常常出现裁判员比运动员多,运动员比观众多的现象。因为大多高校都是露天游泳池,周围遮阳物较少,观众席少,学生怕晒怕累,加上高水平选手不多,比赛的观赏性不强,除了做后勤工作的学生外,观众寥寥无几。

现行高校的游泳比赛一般以学院(系)为单位报名参赛,每个项目限报参加人数, 每人限报参加项目,是一种具有对抗性质的比赛。笔者认为这种比赛其作用和意义不容否定,但应该适当增加每项参加的人数,特别是增加多数学生都熟悉的蛙泳项目的参加人数。

此外,笔者认为在保留以系为单位参赛的基础上应借鉴公开赛的特点,创设自由参赛制度,即:允许热爱游泳运动、具有一定游泳技能、因各种原因没能入选系队的学生以个人名义报名参赛,计个人名次但不计团体总分。该制度可以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1、弥补了对抗赛参赛人数少的不足,理论上使比赛由少数人的对抗转变成大多数人的参与,扩大了参与面;2、很好地解决了热门项目如50米蛙泳项目报名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参赛需求。该制度在汽车学院2010年游泳锦标赛上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50米蛙泳参赛人数翻两倍,100米蛙泳参赛人数翻倍,其他项目都较前一届有所增加。如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某热门项目报名人数井喷时,可根据情况限定自由参赛者人数,如自由参赛者限报100人。

表1 汽车学院游泳锦标赛项目设置

表2 弹性名次录取法

笔者认为,竞赛项目设置对竞赛改革起着重要作用,项目设置应以普通大学生的游泳技能、竞赛期望值和参与能力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发展高水平竞技游泳,使其既为多数学生提供检验学习、锻炼成效的机会,又保障高水运动员的充分发挥。项目设置应体现出:

1、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会游泳的学生不分水平高低都有体验比赛乐趣、展示特长的机会。对第一层次达到三级以上运动员水平的学生,可设立技术性强且有一定挑战性的项目和对体能要求较高的100米以上的项目,如50米蝶泳、100米自由泳、100米自蛙混合泳等;第二层次能以较规范的技术动作连续游完100米及以上的学生多以参加50米项目为主,兼项100米蛙泳、100米自由泳和接力;而第三层次技术不太规范,能游完25-50米距离的学生对比赛很感兴趣,但对50米及以上距离有恐惧感,主要以参加25米项目为主;另外在比赛中安排蹼泳、救生综合等表演性项目可增加比赛的观赏性,丰富比赛的文化内涵,对开拓学生视野,展示游泳运动多样性魅力和宣传游泳科普知识都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

2、项目的大众化。设置的项目要便于操作易于普及,对体能的要求要高于技能,使大多数学生能身体力行。如设置的项目以25米和50米为主;比赛中学生平时接触较少技术要求较高的出发、转身环节要做到能简则简,尽量避免让学生出洋相,以消除恐惧心理,可规定25米项目水下出发,允许50米及以上项目在台下出发等。

3、创新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创新性、趣味性、娱乐性是高校校园体育竞赛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学生是乐意接受新事物的群体,他们希望比赛项目花样百出,单纯的重复式运动项目难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为此通过将不同项目混合嫁接,组成复合型、趣味型项目,让学生感觉新颖独特,产生尝试和体验的欲望。如由自由泳和蛙泳组合而成的自蛙混合泳,通过降低混合泳比赛的难度和缩短比赛距离达到扩大参与面目的,这对掌握一定蛙泳和自由泳技术的学生颇具吸引力;由蛙泳夹板划手、扶板打腿分解练习组合而成的双人蛙泳既锻炼运动员的合作精神又增添观众的乐趣。

4、集体性。集体项目是培养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的最佳途径,运动负荷和技术难度适中的男女混合接力项目可有效提高团队的凝聚力。考虑到女生的技术和体能,集体项目多以门槛低参与性强的25米接力为主,如:10×25m蛙泳接力,10×25m自由泳接力,8×25m滚雪球接力等。

从汽车学院2010游泳锦标赛实施情况来看,总体效果良好。短距离蛙泳、自由泳参赛人数较多,趣味项目和表演项目受到学生热捧,接力比赛赛场气氛热烈,观众关注度最高。自蛙混合泳是新设项目,加之技术难度和体能要求高,参与人数较少。

体育竞赛奖励竞赛优胜者无可厚非,但完全按奥运会模式只奖励前8名未免过于“锦标”化,难以调动学生的参赛热情。单纯的录取前8名的奖励办法会减低参赛者的拼劲,或者弃权,甚至不报名参赛。因此,改进激励机制要以扩大奖励面为突破口。笔者借鉴文艺类竞赛的等级制奖励办法创设了弹性名次录取法,具体如表2。

如38人参加男子50米仰泳比赛,按照每一名次并列3人则录取18人,获奖面接近50%。并列名次的人数可视情况而定,笔者认为不宜超过5人。其实,从一个万人学校的层面看,哪怕前10名甚至前50名都是百里挑一的佼佼者,在这个项目都属于领先水平。因此弹性名次录取法除可有效扩大奖励面外,还能引导学生获奖观由第一名向一流水平或领先水平方向转变,避免单纯的胜负功利竞争。

校游泳队由于担负为校争光的任务,学校为其平时训练配备各种资源,包括使用游泳池时间、使用各种游泳器材、由教练进行专业指导、享受训练补贴等,这些优势加上本身起点高,普通大学生根本望尘莫及。如果校游泳队队员无区别参赛,势必打击普通学生的积极性:我院2008年游泳比赛出现校队队员垄断大部分项目前三名的情况。如果分组比赛,高水平组人数少,不足以设立团体总分奖,而且还影响运动员所在单位在普通组的团体总分排名。校游泳队队员如何参赛是个头痛的问题,对此,笔者在汽车学院2010年游泳锦标赛采取以下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并收到良好效果:在竞赛规程中公布校队队员名单;不分组参赛;与普通学生并列名次但不得影响普通学生排名——即如果校队队员成绩好于普通学生第一名成绩,则与普通学生并列第一名,如果成绩低于普通学生第一名而好于第三名则并列第二但不取消下一名次;按并列名次得分计入所在单位团体总分。总之,对游泳特长生要做到既要满足其特长展示要求,又要注意保护普通学生参赛的积极性,让其在引领赛场的同时带领普通学生共同参与、共同竞争、共同提高。

在项目设置中,3个25米接力项目均要求学生邀请至少1名教师参与。笔者认为,既然比赛是一场大型的学生活动,无论从组织者角度还是学生角度,教师的参与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必须的。由于群众基础差,游泳比赛不可能像校运会或篮球比赛那样受人关注。邀请教师参与可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利用教师的号召力发动、组织观众为本系运动员加油打气,无形中提升了赛场的人气和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对参赛运动员来说,能得到教师的关注和同学的喝彩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比赛就会更投入,而获得的认同感、成就感也就更高。教师参赛人数虽少,犹如绿叶衬红花,但其作用和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高校校园体育竞赛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传统游泳竞赛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思考、改革和创新,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竞赛需求,才能将比赛办成属于全体学生的体育盛会。以上探索是居于汽车学院现有条件下进行的,仅作抛砖引玉,欢迎各位同行就此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略)

猜你喜欢
蛙泳名次游泳
东京奥运会闫子贝与国外优秀蛙泳运动员技术特征对比分析
排名次
把所有名次都考上
核心力量训练在少儿蛙泳训练中的应用
听说你要去游泳 “妆”一下吧!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游泳时小腿抽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