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中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 绵阳 621010)
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系统结构的分析
刘建中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 绵阳 621010)
运用系统论分析了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师、学生、教材、体育场地器材等要素以体育课程目标为核心共同构成相互联系的立体结构。重新构建体育教学系统为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
系统论;体育教学;课程改革;要素;结构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有序地推进,这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教育改革。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改革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教学改革成了这次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体育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既复杂而又有规律的系统,要实质性、全方位地推进这次教学改革,必须对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系统构成及其内涵进行全新的认识与构建。
系统论的观点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关于教学系统的构成曾有多种论述。“二要素论”: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系统是一种由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双向通讯系统;“三要素论”: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构成的三角形系统,又称为“教学论三角形”;“四要素论”: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体,这一活动是通过一定的教材、教学手段为中介来相互发挥作用的,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多要素论”:教学系统是由影响教学活动的多种要素构成的,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手段、评价、环境等。另外,还有张楚廷在《教学要素层次论》中提出的“层次说”。
以上对教学系统的不同观点中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二是教学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其分歧在于:除了教师和学生之外,还有哪些属于教学系统的要素?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要素”的解释是:“事物构成的必要因素”。那么,什么又是因素呢?《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构成事物本质的成分;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可以看出,因素的外延宽于要素,而要素的内涵比较深。也就是说,影响教学系统运行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有些是教学系统的必要成分,缺少这些就不成其为教学;而另一些因素属于教学系统的充分条件,条件越充分,教学活动的效果越显著。
基于以上对教学要素的理解,在新课程体系下,体育教学系统是由体育课程目标、教师、学生、体育与健康教材和场地器材等要素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三维立体结构,课程目标是该结构的核心,教师是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的物质保证,整个系统处于体育教学环境之中,并由其支撑,受其影响(如图1所示)。
由这个结构图可以看出,体育教学活动是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以体育与健康教材为载体、在必备的场地器材条件下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学习活动。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反馈与评价等都是在教学过程中派生出来的,或者本来就包含在以上各要素的联系当中。
1.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目标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体育学习与活动所能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或效果。新课程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求体育教学要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受益。根据三维健康观,新课程目标包含身体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它决定着体育课程的方向与过程,是教师选编体育教材、确定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学校场地器材建设、评估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新课程的三级目标体系(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有利于课程针对全国各地的适应性,使所有的学校都能达到相应的目标,从而达到国家所提出的目标与要求。
2.教师。教师是人类文化与科学成果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改变了过去强调“三基”与增强体质的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加强终身学习意识,转变其作为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角色,由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指定者”和学习的“评判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由居高临下到平等参与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
3.学生。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体育教学系统中,学生不仅具备智慧的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但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他们在体育学习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因此,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4.体育与健康教材。教材不仅仅是指教科书,这里的教材是使学生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体育课程目标的内容载体,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工具。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和学生也是教材的编写与设计的参与者,教材成为作者、编者、教师、学生之间共同对话的文本。新课程要求教科书在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体现出不同的体系、风格、地区特色,“一标多本”,实行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5.场地器材。体育场地与器材是体育教学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基础,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障。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家制定了各级学校的体育器材设施配置参考目录。在新时期,各级各类学校还应根据本校开设的体育课程情况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改造与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1.课程目标与各要素的关系。课程目标以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中心,课程内容的安排和教材的编写与选择必须围绕课程目标来考虑,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必须以课程目标的达成为目的,场地器材的配置为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促进体育课程的实施服务。
2.教师与学生。在体育教学系统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新课程要求确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色彩。新型的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的情感关系之中的,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的创造性得以发挥的催化剂,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3.教师与教材。教师不再是消极地扮演课程目标和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和专家、学生乃至家长共同构建新课程的设计者;教师不再是仅仅传播知识的“教书匠”,而是一个具备现代教育观念、教育素养和现代教育技术,懂得如何进行课程设计以及如何运用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人员。教师要善于把生活中的体育素材资源加工成体育教材,加强校本教材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师与场地器材。场地器材的现有状况、条件如何对教师选择教材和运用教法有很大影响,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器材资源,并对学校场地设施建设提供建议与规划,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5.学生与教材。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的体育学习要以一定的教材为载体。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师生互动活动,也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对学习内容具有选择性,所以教材内容要适应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需求,从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学习与实践,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延伸和扩展新的经验,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中的问题,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从教科书中受益。
6.学生与场地器材。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场地器材来感知体育教材内容,进行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教师是学生和场地设施发生联系的中介,学生借助这个中间力量可以正确地利用场地器材,提高学习效果,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
7.教材与场地器材。体育与健康教材是体育课程的内容载体,场地器材是体育课程目标赖以实现的物质条件,二者都通过教师与学生发生联系。不同的教材需要相应的场地器材,一个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情况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教材的选择。场地器材不足,将难以完成相应的课程目标;教材的选择也要根据学校的体育设施情况,选择是否适宜,也会影响场地器材设施功能的发挥。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学生要因地制宜,根据教材内容,最大限度地利用场地器材,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
教学环境是指自发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主要是由教学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所构成的教学时空环境,包括学校的物质设施、校园风气、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具体的课堂教学环境,其主要表现为对待教与学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集体的价值标准、集体内部的交往以及与外界的联系等。教学环境与教学效果是紧密联系的。
体育教学环境是在体育教学中影响“教”与“学”的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制度、集体、氛围、物质等方面的条件。体育教学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热情、乐趣和兴趣,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学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如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和谐热烈的体育课堂气氛,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同时,体育教学环境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可以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季节、气候、地理条件等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如远足、定向运动、体育旅游等。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书刊、网络等资源获得有益的体育学习信息。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环境中的课程资源,可以充实和更新体育课程内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总之,体育教学系统不能脱离体育教学环境而存在,体育教学环境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离开了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体育教学就没有好的效果,甚至无法进行。
[1]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2] 吴志超,等.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3] 吕国光.教学系统要素探析[J].上海教育研究,2003,(2):25-28.
[4] 杨承云.教学系统中的矛盾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8):80-81.
[5] 李定仁,范兆雄.教学要素与教学系统最优化[J].教育科学,2003,(6):17-20.
[6]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 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011-01-10
刘建中(1971-),男,硕士,西南科技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