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洞下穿隧道的结构形式数值分析

2011-01-15 09:16
铁道标准设计 2011年9期
关键词:分离式涵洞黏土

张 延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本文研究的涵洞为下穿某城际铁路明挖隧道的过水涵洞。该过水涵洞是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按城市规划部门要求增设的,具备与明挖隧道同时施工的可能性。考虑到过水涵洞下穿隧道,在设计过程中有两种思路:一是,在满足隧道结构净空和结构尺寸的条件下,优化涵洞结构尺寸,先浇筑涵洞后浇筑隧道结构,二者构成一个叠加的结构体系;二是,把涵洞考虑到隧道的结构体系之中,涵洞作为隧道结构的箱形基础,二者同时浇筑,构成一个整体结构体系。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对两种结构体系进行比较,以期对今后设计施工过程中遇到类似工程问题能有所参考。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简介

明挖双线隧道为城际铁路穿越市区的地下区间段,设计时速是250 km,线间距4.6 m,隧道断面采用顶板拱墙、边墙直墙、底板的形式。隧道结构高11 m,跨度14.2 m。结构底部地基承载力不足,需要做CFG桩基处理。城市规划部门要求在隧道下方修建1座涵洞,以满足城市雨季排水需要。在隧道结构底板以下横穿1座过水涵洞,增设该涵洞需满足过水能力和结构强度两个条件。隧道与涵洞结构关系布置如图1所示。

图1 隧道与涵洞结构布置(单位:cm)

1.2 地质概况

(1)地层岩性

①第四系全新统粉质黏土(Q4ml):人工填筑层,层厚6~7 m,硬塑。

②第四系全新统粉质黏土(Q4al+pl):冲洪积层,层厚约2 m,黄褐色,硬塑,为主要地层。

②1第四系全新统黏土(Q4al+pl):冲洪积层,层厚约2.0 m,黄褐色,硬塑。

②2第四系全新统粉质黏土(Q4al+pl):冲洪积层,层厚约2.1 m,黄褐色,软塑。

③1白垩系下统(K1):全风化,厚度3.5~6.5 m,紫红色,层状构造,岩芯呈砂土状。

③2白垩系下统(K1):强风化,厚度7.6~25.3 m,紫红色,层状构造,岩芯呈碎块状,节理裂隙发育。

(2)地基基本承载力

②粉质黏土:Ⅱ级普通土硬塑σ0=180 kPa。

②1黏土:Ⅱ级普通土硬塑σ0=180 kPa。

②2粉质黏土:Ⅱ级普通土 软塑σ0=120 kPa。

③1全风化砂岩与泥岩互层:Ⅲ级硬土σ0=300 kPa。

③2强风化砂岩与泥岩互层:Ⅲ级硬土σ0=400 kPa。

(3)土壤最大冻结深度:1.69 m。

(4)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Ⅶ度。

2 建模计算

2.1 荷载计算

2.1.1 永久荷载

隧道结构以上覆土1.5 m,人工填土,土层容重19 kN/ m3。

(1)结构自重

按钢筋混凝土容重25 kN/m3取值。

(2)上部隧道结构重

q0=42.85×25/14.2=75.44 kN/m2,其中上部隧道结构截面为42.85 m2。

(3)土体竖向压力

q1=19×11.6=220.4 kPa(涵洞两端全为人工填土);

q2=19×2.4=45.6 kPa(隧道结构以上覆土,算到半拱高度)。

(4)土体侧压力

按朗金土压力理论进行计算。采用主动土压力(水土合算),侧压力系数为Ka=0.35(参照《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

结构顶处侧压力

e1=19×8.2×0.35=54.53 kN/m2

结构底处侧压力

e2=19×11.9×0.35=79.14 kN/m2

(5)地基反力

竖直方向弹簧刚度系数取κ1=10×104kN/m3

水平方向弹簧刚度系数取κ2=κ1/1.25=8×104kN/m3。

2.1.2 活荷载

2.2 分离式结构

2.2.1 结构施作过程

用明挖法放坡开挖基坑,坡面喷射混凝土设置锚杆做基坑防护。基坑开挖到涵洞底设计高程后,做CFG桩基处理。基底处理完成后,先浇筑涵洞结构,预留施工缝,然后浇筑隧道结构,同时在涵洞两端和隧道两端均预留变形缝,以适应结构变化处的不均匀沉降。分离式结构断面如图2所示。

图2 分离式结构断面(单位:cm)

2.2.2 建立模型

在该结构体系中需要对涵洞结构强度和变形进行验算。采用结构有限元软件SAP84建立二维模型,进行结构计算分析。利用梁柱单元模拟顶板、边墙及中墙,用弹簧单元模拟地基反力。结构模型中可以用变截面梁柱模拟实际结构中顶板、边墙及中墙的腋角,但本结构模型中没有模拟梁柱加腋效应,这样处理计算结果对于结构是保守的,有利的。结构荷载如图3所示。

图3 结构荷载

2.2.3 数值计算结果

二维模型的SAP84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给出了涵洞结构的弯矩图、轴力图、剪力图,如图4所示。

图4 SAP84数值模拟结果

2.3 整体式结构

2.3.1 结构施作过程

用明挖法放坡开挖基坑,坡面喷射混凝土设置锚杆做基坑防护。基坑开挖到涵洞底设计高程后,做CFG桩基处理。基底处理完成后,涵洞结构和隧道结构整体现浇,同时在涵洞两端和隧道两端均预留变形缝,以适应结构变化处的不均匀沉降。整体式结构断面如图5所示。

图5 整体式结构断面(单位:cm)

2.3.2 建模计算

在该结构体系中需要对隧道涵洞整体结构强度和变形进行验算。采用结构有限元软件ANSYS 9.0建立三维模型,进行结构数值模拟。

结构尺寸:顶部拱墙0.85 m,直墙1.0 m,共壁板厚1.0 m,涵洞边墙1.0 m,中墙1.0 m,底板厚1.2 m;

混凝土等级采用C35,单元划分长度为1。整体结构和基底CFG桩基分别用ANSYS中的SOLID 45(实体单元)和COMBIN40单元(弹簧单元)进行模拟。模型如图6所示。

图6 三维模型

2.3.3 数值计算结果

三维模型的ANSYS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给出了整体结构的变形图、位移(UY)图、应力图,如图7所示。

图7 ANSYS数值模拟结果

3 计算结果分析

分离式结构模型受力清楚,模拟的过程清晰。隧道设计的荷载-结构模式是沿用了地面结构的设计方法,理论发展比较成熟,对于隧道设计而言比较保守;该模型中的两个结构实质为一对叠合体,在存在列车振动荷载的情况下,对结构抗震要求、强度要求较为严格。同时配筋计算还表明,该模型计算结果配筋率较大。

整体式结构模型,结构的整体性较强,不存在叠合体效应,抗振动性能较好;下部的涵洞结构可以看作是上部隧道结构的箱形基础,有利于隧道结构的稳定。同时配筋计算还表明,该模型配筋率较低。但是三维结构模型力传递过程不够清晰,建模计算分析较为复杂。而且由于建模过程中应用实体单元SOLID 45模拟钢筋混凝土结构,数值模拟结果给出的是应力-应变解,而非弯矩-轴力-剪力解,所以还需一个转换的过程才能应用于结构配筋计算。

4 工程实施情况

针对本工程实际情况,隧道结构与涵洞结构间高差满足分离式结构的条件,设计采用分离式结构。结构基坑于2009年6月初开始开挖,现场揭示土质与设计参考详勘情况相符。基坑开挖完毕,结构底部首先施作CFG桩基处理,桩基经过检验达到设计强度要求。2009年7月,开始绑扎涵洞结构钢筋、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养护28 d,待强度达到100%后,绑扎隧道结构钢筋、浇筑混凝土。待隧道结构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结构顶回填人工土,施工完毕。两结构有明显的施工先后工序,不存在交叉,施工较方便;后期维修养护干扰程度也较小,具有明显的优势。

5 结语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建设用地越来越紧缺,线路不可避免的截断城市的雨水管涵、污水管道,或者与隧道交叉预留管涵的情况也会经常遇到。当隧道横穿,位于管涵上方且高程比较接近时,就存在一个涵洞、隧道是分离式结构还是整体式结构比选的问题。

对于分离式结构,由于隧道与过水涵洞荷载条件、边界条件、受力特征清晰,施工方便,当高程上有调整可能时,应优先选用,且在养护维修时,二者相互干扰程度较小。

对于整体式结构,受力复杂、施工稍有难度、养护维修相互干扰程度较大,当高程调整确实存在困难时,可以采用。

[1]TB 10002.1—2005,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S].

[2]铁建设[2005]140号,新建时速200~250 km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S].

[3]GB 50157—2003,地下铁道设计规范[S].

[4]孙 钧,侯学渊.地下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王新敏.ANSYS工程结构数值分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6]潘昌实.隧道力学数值方法[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

[7]施仲衡,张 弥,等.地下铁道设计与施工[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分离式涵洞黏土
强夯法施工对高填方涵洞稳定性影响分析
基于分离式热管构成的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传热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沟埋式矩形涵洞土压力及填土等沉面分析
浅谈热源厂封闭式煤库挡煤墙结构设计
不一般的黏土插画
焊机设备在分离式立交桥钢箱梁制作中的作用
非对称沟埋式涵洞特征探讨
降低深埋涵洞侧壁摩阻力的效果分析
黏土多肉植物
报纸“黏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