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辉
(台州学院人文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中国诗文评“以意为主”说渊源考辨
李国辉
(台州学院人文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以意为主”说是中国诗文评一个影响大、渊源早的理论,但自宋代以迄于今,人们对它的渊源问题一直存有误会。有人将“以意为主”说归之于曹丕,有人将其归为金代诗论家,也有人将其归为范晔和杜牧。本文联系书画理论,认为杜牧的“以意为主”说祖述卫夫人、王羲之的书论,而范晔的“以意为主”说则上承庄子和王弼等人的哲学理论。书论和哲学理论构成了“以意为主”说的两类渊源。
以意为主;中国诗文评;范晔;杜牧;王羲之;渊源;考辨
“以X为主”说是中国诗文评非常常见的一种话语模式,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说,宋人魏泰倡导“诗主优柔感讽”说,黄庭坚开辟“以理为主”说,王国维主张“诗以境界为上”说。在这些诗歌观念中,“以意为主”说是一个影响大、渊源早的理论。
诗如马,意如善驭者,折旋操纵,先后疾徐,随意所之,无所不可,此意之妙也。又如将之用兵,或攻或战,或屯或守,或出奇以取胜,或不战以收功,虽百万之众,多多益办,而敌人莫能窥其神,此意之妙也。[2]59
王夫之的立意观,多有与黄子肃相一致者。如黄子肃言以意为主,意犹用兵之将,而王夫之亦作如是观: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若齐、梁绮语,宋人抟合成句之出处,役心向彼掇索,而不恤己情之所自发,此之谓小家数,总在圈缋中求活计也。[3]8
从宋代到清代,“以意为主”说屡出不穷,这说明它的生命力非常顽强。不但如此,“以意为主”说还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它在历史上曾与许多文学批评结合在一起:
1、“以意为主”说与“炼字”说的结合。张表臣《珊瑚钩诗话》云:“诗以意为主,又须篇中炼句,句中炼字,乃得工耳。”[4]455
2、“以意为主”说与“沉郁”说的结合。清代如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5]3777
“以意为主”说不但是历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理论,甚至它也是作文的原则,宋人陈 《文则》曾提出“辞以意为主”说,扩展了这个理论的使用领域。
有较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这说明 “以意为主”说已经渗透到中国诗文评的骨髓之中,已成为中国诗文评的一个基本观念。然而这种理论它到底成形于何人之手,渊源为何,不仅在中国古代,甚至在当代都产生了不少误会。
早在宋元之际不少论诗者就对“以意为主”说成形于何人打上了官司。宋人陈师道在 《后山诗话》中认为“以意为主”说是曹丕提出来的:“魏文帝曰:‘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词为卫。’子恒不足以及此,其能有所传乎?”[6]311陈师道明显将“文以意为主”说与“文以气为主”说浑为一谈了。曹丕并非“以意为主”说的首倡者。
金人周昂的观点与陈师道不同,他认为“以意为主”说是他舅舅发明的。周昂的观点收录在王若虚的《滹南诗话》里:“吾舅尝论诗云:‘文章以意为之主,字语为之役。主强而役弱,则无使不从。’”[7]507
陈师道、周昂引述的话,实际上来自杜牧的《答庄充书》一文。杜牧说:
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未有主强盛而辅不飘逸者,兵卫不华赫而庄整者,四者高下圆折步骤随主所指,如鸟随凤,鱼随龙,师众随汤武,腾天潜泉,横裂天下,无不如意。[8]112-113陈师道的“以词为卫”,明显是杜牧“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的省略,而周昂的“字语为之役。主强而役弱,则无使不从”亦转述于杜牧“未有主强盛而辅不飘逸者……四者高下圆折步骤随主所指”。
那么,是不是“以意为主”说成形于杜牧呢?当代学者认识到杜牧之前,范晔也提出了 “以意为主”说。范哗(398—446)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一文中说:“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9]1974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在《中国文学思想读本》(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中说:
“以意为主”说首倡于历史学家范晔,但正是诗人杜牧——《孙子注》 的作者——使用了军事的隐喻……杜牧也首次警告当失去了等级秩序时的混乱状况。[10]457
国内学者也谈到了这点,比如曾祖荫认为范晔的说法“可以说是文意论最早的雏形。”[11]胡建次说:“以范晔、杜牧为代表的对以意为主、以辞为辅的论说,开启了后世对意主辞宾维面的论说取向。”[12]
“以意为主”说的成形问题似乎顺利解决了,人们也开始思考它的理论渊源,比如曾祖荫说:“文意论的出现则与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11]曾祖荫还暗示“以意为主”说与先秦哲学的内在联系。
但问题并不这样简单,如果范晔和杜牧是中国诗文评“以意为主”说的确立者,而其理论渊源可以上溯至魏晋玄学,甚至先秦哲学,那么,在魏晋哲学和范晔、杜牧那里,应该有一个相同的文意观。而事实却不然。如果仔细研读的话,人们会发现杜牧对“意”的理解与范晔的差别很大。杜牧把意看作是一个与言辞并立的事物,虽然意为主将,言辞为兵卫,但言辞不能代替主将,主将也不能代替言辞,它们都是文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杜牧说“意能遣辞,辞不能成意”[8]113,这明确表明这里的意不是言辞所能够代表的,即它不是言辞所要指涉的东西,它不是蕴含在言辞间的文章的主旨。而范晔的意与言辞的关系却恰恰相反,范晔说“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范晔的“以文传意”一词很值得品味,它明确说明文辞和意虽然是两个东西,但成文之后,意就隐藏在言辞中了,是言辞将意传达出来,言辞与意合二为一,因而“意”在范晔的理论中,恰恰是言辞所代表的东西,是言辞所指涉的东西。
虽然都打着“以意为主”的招牌,但我们看到的是两个对立的理论。范晔、杜牧的理论矛盾,说明了“以意为主”说是一个复杂的诗学理论,不能简单地根据时间标识来确定它的成形和渊源问题,因而将范晔、杜牧看作是它的理论起点是不可靠的,里面仍旧存有误会。自古至今,许多人在“以意为主”说的成形和渊源问题上产生的误解,主要是因为没有认识到“以意为主”说的理论复杂性。
曾祖荫、胡建次等人的论文正存在这个问题,他们把“以意为主”说上溯到范晔、杜牧那里,但没有考虑到书论、画论的情况,这就将“以意为主”说理论的复杂性简单化了。
那么,在范晔、杜牧之前,书论、画论中有什么理论涉及到“以意为主”说呢?这就是“意在笔前”说。“意在笔前”说最早由卫夫人、王羲之提出来。卫夫人(272—349)《笔阵图》说:“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13]7王羲之 (303—361, 一作 321—379)《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云:“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14]8大致与杜牧同一时代的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云:“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15]112
“意在笔前”虽然与杜牧的“以意为主”看似不同,但基本精神却毫无二致。“意在笔前”主张下笔摹写之时,要先得意,得意则下笔自有生动之状;“以意为主”侧重于意与辞句的主次关系:“意能遣辞,辞不能成意”,二者都含有一个基本点:意对作品的成败有决定作用。
认为“意在笔前”说是“以意为主”说的一个渊源,除了它们有共同的理论基本点之外,还有下面的原因:
第一,杜牧有接触卫夫人、王羲之书论的可能性。卫夫人、王羲之生活年代远较杜牧为早。杜牧为书法家,虽然杜牧自身没有提及,《旧唐书》杜牧的传记中没有提及,但宋代《宣和书谱》曾记载:“(杜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16]406又杜牧《自撰墓铭》云:“牧进士及第,制策登科,弘文馆校书郎。”[8]94校书郎是皇家校对典籍的官职,杜牧通于书法,又有机会阅读大量的皇家藏书,因而他接受卫夫人、王羲之等书论、画论,这是毫不奇怪的。
第二,杜牧的“以意为主”说与卫夫人、王羲之的论述有直接渊源。虽然杜牧的“以意为主”说以主仆为喻,但它也谈到了意与言辞的先后关系:“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8]113这里的“先意气而后辞句”,恰与“意在笔前”相同。杜牧的语言还有直接取材于王羲之的,如杜牧将辞句比为 “兵卫”,将意比作“主”,又说:“如鸟随凤,鱼随龙,师众随汤武”,这将意与文辞的关系军事化了。王羲之的书论同样有这个特点,《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夫纸者阵也,笔者刀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14]7这里不仅把意比作“将军”,而且同样用了兵家的话语(宇文所安认为杜牧首次使用了军事的隐喻,并不稳妥)。杜牧在描述文辞随意而变时,用了“四者高下圆折步骤随主所指”的说法,这看似在描述兵士的队列怎样受到主将的指令,实际上暗中谈到了书法的笔画问题,而非队列问题。队列可以用“曲直”或“步骤”来形容,但很难用“高下圆折”来形容。杜牧在《注孙子序》中说:“后之人有读武书予者,因而学之,犹盘中走丸,丸之走盘,横斜圆直,计于临时,不可尽知”,[8]89这里描述军旅队列时用的是“横斜圆直”,而不是“高下圆折”。“高下圆折”描述的是书法的笔势,是尺幅在空间立体上的安排,而非队列平面的形态。卫夫人《笔阵图》中认为点画“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13]6这说是笔势之高下;王羲之谈宋翼作书:“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峰而为之……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14]8,这里谈到的是笔势之折;王羲之又云:“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这里也谈到了笔势的步骤。
总的来说,在理论基本点、话语方式、措词上,书、画论“意在笔前”说与中国文论“以意为主”说极其相似,很难否认二者存在着渊源关系。
虽然确立了“以意为主”说与“意在笔前”说的渊源关系,但是还不能武断地说中国诗文评的“以意为主”说就是源于卫夫人、王羲之的书论。因为上文已经说过,杜牧的“以意为主”说与范晔的差别很大。
1) 开展磁通切换发电动机的研究。对三种电动机开展综合全面的研究,并通过实际测试及计算,研究其特性,发挥其实际作用。
虽然范晔同样通于书法——如他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中说“吾书虽小小有意,笔势不快”[9]1975——虽然范晔也博通典籍,但是范晔的“以意为主”说找不到一点与书论有关的证据。
还是让我们从“意”的意蕴和作用上,来解开这个谜团。
我们可以将书论与诗论结合起来看。书法的对象是文字,所谓“意在笔前”,指的是在书写这些文字的时候,要对这些文字进行一种整体上的安排和布局,正如王羲之所说:“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意除了包括对文字笔势的安排,而且包括了文字笔势的状态,这种状态是笔势与外在形象相结合而产生的。杨松年所谓“‘意’指尚未表达而具存于文人心胸之境界”[17]37正为此 “意”。王羲之说:“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18]5也正说明了这种“意”的特点。在安排的时候,一定要使每一个字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统一性,这就是王羲之说的“令筋脉相连……然后作字。”[14]8获得了这样的一种整体安排后,然后形诸于“笔”。这一系列的流程即是“意在笔前”的本意,如图所示:
相应地,杜牧所说的“以意为主”说涉及的是这样的情况:诗歌文章涉及的对象是人的情志,当特定的情志存在后,在表现它之前,需要对这些情志进行整体上的安排和布局,使情志与外在事物结合形成某种状态,这就是“四者高下圆折步骤随主所指”的意思。在进行安排和布局时,需要将情志形成一种统一性,而不能过散,正如书法上的“筋脉相连”一样,故而杜牧说:“苛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如入,纷纷然莫知其谁,暮散而已。”?等情志有了意,然后再用恰当的言辞来加以表现,如图所示:在杜牧那里,“意”与言辞虽然有主次关系,但却是并存的事物,而在范晔这里,“意”明显有另外的意思和作用。范晔的理论明显不是借鉴书论的,它的渊头才真正是先秦哲学和魏晋玄学。《庄子·天道》云:“语之所贵者,意也。”又《外物》篇云:“言者所以在意”,及王弼《周易略例》云: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19]901这里的“意”明显指的是“心意”、“意旨”的意思,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认为“以意为主”说谈到的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正属此“意”。这种哲学思想正为范晔“以意为主”说的源头,后来的萧统在《文选序》中说:“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20],正点明了老庄哲学与范晔一派“以意为主”说的实际联系。这种“以意为主”说的特征,如下图所示:意(意旨、情志) 言辞
因而在范晔那里,意作为文章的主旨,它决定言辞,但不离言辞;意不是独立的要素,而是一个预先决定的力量(a predetermined force)。而在杜牧看来,成功的作品不是言辞与意的融合,而是言辞在意的指引和安排下的仪式活动,意虽然跟言辞不是同样的东西,在优秀的作品中意是在场的,它不是言辞的灵魂,它没必要占据着言辞的精神空间;虽然意能让言辞富有活力,但它生存在言辞之间,而非言辞之内,它主要是外在的一个安排者,是某种仪式上的司仪,而非直接的与会者;在杜牧的理论中,意对言辞来说不是一个预先决定的力量,它实际是一种组织力量 (an arranging force)。因此,杜牧的意主要是一种艺术、笔法(art),而范晔的意却是一种意念(idea)。
按照这种区分,则中国诗文评中存在着两类“以意为主”说,它们看似同室而居,实际上却有着各自不同的血缘关系,属于两家人。
第一种“以意为主”说成形于杜牧,但渊源于卫夫人、王羲之的书论。这种理论把“意”看作是一种组织力量,一种艺术,“意”能对所表现的事物进行整体上的安排和布局,使其与外在事物结合形成某种状态。周昂、黄子肃的说法为祖述杜牧之理论。
第二种“以意为主”说成形于范晔,渊源于庄子、王弼等人的哲学理论。这种理论将“意”看作是一种预先的决定力量,是一种意念,“意”在意蕴上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最终内在化于言辞之中。张表臣的“以意为主”说继承的是范晔的理论。
这两种“以意为主”说并行后世,难免形成一种混合的理论,王夫之的“以意为主说”,一方面声称“意犹帅也”,一方面又认为外在景物“寓意则灵”——景物需要成为诗文内在的意旨——它明显地将两种理论杂揉在了一起。
[2]黄子肃.诗法[C]//周维德.全明诗话.济南:齐鲁书社,2005.
[3]王夫之.姜斋诗话[C]王夫之等.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张表臣.珊瑚钩诗话[C]//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4.
[5]陈廷焯.白雨斋词话[C]//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
[6]陈师道.后山诗话[C]//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4.[7]王若虚.滹南诗话[C]//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8]杜牧.樊川文集[C]//张元济.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9]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C]//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Stephen Owen. 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1992.宇文所安所谓失去“等级秩序”,指的是在意与言辞的关系上发生颠倒。
[11]曾祖荫.“文以气为主”向“文以意为主”的转化:兼论中国古代艺术范畴及其体系的本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1).
[12]胡建次.中国古代文学言意构合论的承传[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13]卫夫人.笔阵图[C]//张彦远.法书要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14]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C]//张彦远.法书要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15]张彦远.历代名画记[C].丛书集成新编(53).台北:新文丰出版社公司,1986.
[16]无名氏.宣和书谱[C].丛书集成新编(52).台北:新文丰出版社公司,1986.
[17]杨松年.中国古典文学批评论集[M].香港:三联书店,1987.
[18]王羲之.自论书[C]//张彦远.法书要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19]王弼.周易略例[C].丛书集成新编(14).台北:新文丰出版社公司,1986.
[20]萧统.文选[C]//张元济.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An Inquiry on the Origins of “Dominance of Concept”
Li Guohui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The “dominance of concept”,in Chinese poetics,is a theory which has far-reaching influences and remote origin. However,it has suffered more misunderstandings since Song dynasty about its theoretical origin.Some people attribute its origin to Cao Pi,an emperor of Wei dynasty,some people bring it back to critics of Jin dynasty,some people regard it as the invention from Fan Ye,author of History of the Eastern Han,and Du Mu,a famous poet from Tang dynasty.This article,by associating with the theory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thinks that the theory of Du Mu proceeds form the calligraphic theory of madam Wei and Wang Xizhi, while the theory of Fan Ye roots in Pre-Qin Period philosophy and Wei-Jin metaphysics, such as Zhuang Zhi and Wang Bi, and it is calligraphic theory and philosophy that just provide the dual sources in Chinese Poetics to dominance of concept.
“dominance of concept”;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Fan Ye;Du Mu;Wang Xizhi;origin;research
I207.21
A
1672-3708(2011)02-0048-05
2010-12-16
李国辉(1979- ),河南信阳人,讲师,比较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比较诗学研究和诗律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