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莹, 原毅军, 袁 鹏
(大连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中国高端服务业的内涵、特征与界定
陈艳莹, 原毅军, 袁 鹏
(大连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文章结合现阶段中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挑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深入分析高端服务业的内涵,从功能的视角将高端服务业定义为现代服务业中具有较强的外溢效应,能够有效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升级,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服务行业的集合体,外延上属于生产性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国服务业的细分行业数据,从要素高端性、需求高端性、技术密集性和产业带动效应四个维度对中国高端服务业包括的细分行业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研发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下,具有高端服务业的特征,应当成为产业政策重点扶持的对象。
高端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政策
服务业是当前拉动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吸收就业、提升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关键。由于体制和历史的原因,中国的服务业发展一直相对落后。为了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切实改变我国服务业发展迟缓的状况,国家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将服务业发展的重点由现代服务业具体为生产性服务业。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深圳市人民政府在2007年1月率先提出了高端服务业的概念。此后,其他省市也纷纷响应,将发展高端服务业作为现阶段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口。
然而,在各级政府在大力扶持高端服务业的同时,有关高端服务业的一些关键问题还没有得到系统研究,例如,高端服务业的内涵、特征,以及哪些是中国当前应当重点发展的高端服务业。如不明确这些问题,政府政策很容易出现扭曲。因此,本文将结合中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挑战,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深入分析高端服务业的内涵和特征,从多个角度对中国高端服务业包括的细分行业进行界定。
虽然高端服务业作为一个新概念已经引起普遍关注,但至今没有一个统一和权威的定义。目前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两种:(1)从高端性的表现入手定义高端服务业。比如,国内最早明确提出高端服务业概念的深圳市指出,高端服务业具有高的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王廉等认为高端服务业通常指智力化、资本化、专业化、效率化的服务业[1]。徐伟金等认为高端服务业是技术高端、创新高端、品牌高端、价值链高端的服务业[2]。肖林将高端服务业定义为技术含量最高、附加值最高、集聚辐射力最强的现代服务业[3]。(2)从技术手段和服务内容来定义高端服务业。杜人淮将高端服务业定义为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以提供技术性、知识性和公共性服务为主的,处于服务业高端部分的服务业[4]。
上述两类定义虽然视角略有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从外延来定义高端服务业。第一类定义强调高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部分,具有不同于传统服务业的特征,看似明确,但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对于高端服务业特征的界定过分主观和随意,对特征的罗列缺少一个科学的标准,没有突出核心特征;二是比较抽象和含混。第二类定义强调高端服务业的产生背景和服务的内容,但最终把高端服务业定义为处于服务业高端部分的服务业,存在着用“高端”定义“高端”的自循环。
实际上,高端服务业概念的提出反映的是在严峻的产业结构升级压力下,中国服务业发展战略思路的变化。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需要提高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则要使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各自由从低端领域向高端领域升级。无论哪个层次的产业升级,都要依托技术咨询、研发服务、信息等能够为企业提供战略性生产要素的服务行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表明,由信息技术直接推动而产生的新型服务业以及对传统服务业的新技术改造改变了服务业的价值链特征,价值创造能力和产业带动力大大提升。因此,高端服务业的高端不仅指其本身处于服务业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更重要的是指其能够向其他行业释放出较强的外溢效应,带动产业升级。
因此,从功能的角度来看,高端服务业的本质功能是通过产业关联效应,提高地区经济和我国经济总体的竞争力。综合上述分析,本文从功能的视角给出高端服务业的一个初步定义:高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具有较强的外溢效应,能够有效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升级,提高整体经济竞争力的服务行业集合体。
高端服务业的最本质功能是带动产业升级。与高端服务业不同,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概念均由国外理论界提出,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因此,为了准确界定高端服务业的内涵,需要进一步明确高端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关系。
生产性服务特指被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相对于直接满足最终需求的消费性服务业来说,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征:第一,它的无形产出体现为“产业结构的软化”;第二,它的产出是中间服务,是被服务企业的重要生产成本;第三,它能够把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入到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是现代产业发展中竞争力的基本源泉[5]。正因为上述三方面特质,生产性服务业被认为是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产业,是经济的黏合剂。从实际来看,发达国家近20多年来经济结构变化和产业升级中最令人瞩目的现象便是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支柱产业[6]。
20世纪90年代,随着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得到迅速增长,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概念也逐渐被研究者们提出和关注。通常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指那些知识密度较高、依靠新兴技术和专业知识、具有较明显的客户互动特征的服务企业,是知识经济时代成长性最高的产业[7][8][9]。目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关注的重点方向。这是因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具有高度的产业关联性和带动性。1997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新加坡的 GDP贡献率高达35%,2003年OECD报告指出,当时美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 GDP的贡献率高达50%,韩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 GDP的贡献率为22.1%[10]。从产业外溢功能的角度来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最接近高端服务业内涵的一个概念。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是两个存在交叉的概念,前者强调服务活动中的知识含量,后者则强调服务的对象是企业,而不是最终的消费者。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的大多数行业都属于生产性服务业,但也包括一部分消费性服务业,例如教育服务业和健康保健服务业。而从各国的发展实践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中最具发展潜力、对产业升级拉动作用最大的那一部分产业同时也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国当前要发展的高端服务业需要具有较强的外溢效应,能够有效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升级,提高经济整体的竞争力。虽然有些研究认为高端服务业包括一部分消费性服务业[1],但从功能的角度来看,消费性服务业的产业外溢效应较低,对中国当前的产业升级尤其是制造业升级的拉动作用较小。中国要发展的高端服务业还应当主要限定在生产性服务业中。这同国家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导向是相一致的。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内涵与高端服务业最为接近,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这类行业确实处于服务业的价值链高端,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具有很高的推动作用。结合前文提出的高端服务业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这一标准可知,高端服务业应当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交集。不过,这一交集包括很多细分行业,显然,这些细分行业中不可能在我国都有发展的基础和必要。高端服务业在内涵上即不完全等同于生产性服务业,也不完全等同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而是处于二者的交叉地带,并且应当是交叉集中对我国当前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促进作用最显著、有一定发展基础的那一部分产业。
前文的分析说明,高端服务业的核心功能是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升级,在外延上主要属于生产性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通过观察和总结发达国家这类产业的发展趋势,我们发现,高端服务业在投入、需求和产业关联方面都具有不同于普通服务业的特征。
(1)知识密集和人力资本密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主要是制造企业为提高效率将一系列以前由内部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活动进行垂直分解并实施外购的结果。构成高端服务业的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则是在全球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为满足企业对战略性要素投入的需求,特别是技术、管理、流程优化等核心价值驱动因素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而提供这种高附加值的服务也决定了高端服务业的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特征。高端服务业中的企业自身就是主要的信息与知识来源,所以其对专业性知识的高度依赖是不可避免的,或者说,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是高端服务业发展所需的主要要素。
(2)高度依赖新技术和创新。高端服务业与新技术有着天然的联系,其要么是新技术的积极使用者,如信息服务、认证检测、研发服务等,要么是新技术产生、扩散的代理人,如技术咨询、技术中介等。同时,为了提供解决各种全新问题的知识服务产品,高端服务业中的企业自身必须不断地进行知识创新,开发新信息处理和分析方法,创造适合新技术特点的知识应用模式。通过计算OECD国家服务业分行业R&D支出占服务业比重,我们发现这一比重较高的行业主要为计算机及相关活动、研发服务业和包括咨询、审计、技术测试与分析等服务在内的其他商务活动,这些行业都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充分说明了较高的R&D投入是高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特征。
(1)需求主要来自知识密集型的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自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为制造业和服务业提供高质量的中间投入。高端服务业是生产性服务业中知识含量最高、技术最为密集的部分,需要这类高端服务的企业通常自身也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Guerrieri,Meliciani利用投入-产出表,计算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英国、法国、丹麦、德国和日本6个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金融、信息和商务服务业三类典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投入产出情况,结果表明,制造业中使用上述三类产业产出较多的主要是知识密集型制造业[11]。而在服务业内部,对这三类行业使用较多的行业主要是其自身,这说明,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具有自我增强的性质。
(2)需求的国际化程度高。在信息经济时代,知识存在形式的数字化、编码化,知识活动方式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使得知识型服务产品具有极强的可流通性。因此,与传统服务业相比,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受本国市场规模的限制较少,国际化程度很高。根据世界贸易组织《2006国际贸易数据》计算,在全球贸易中,1990~2005年,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已从37.5%增长至47.8%。
(1)具有高成长性。高端服务业是服务业中的新兴产业,具有很高的成长性。从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来看,增速较快的服务部门基本来自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根据OECD Structural A-nalysis数据库的数据计算,1997~2007年,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4个发达国家的服务业的平均增速分别为3%,而计算机及相关活动、邮政和通信业两类高技术服务业的增速高达8%。
(2)产业带动力高。由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构成的高端服务业够为其他企业提供知识、技术、设计、信息、管理等关键性生产要素,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其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升级。因此,高端服务业通常具有显著的产业带动效应[11][12]。以服务业最为发达的美国为例,我们采用1998和2007年美国65个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表,计算了这两个年份美国服务业各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及变化情况,影响力系数越大,说明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带动作用越大。结果发现,在美国服务业各行业中,信息服务、金融保险、航空运输、租赁等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影响力系数普遍较高,而且增长较快。这说明,高端服务业确实具有很强的产业带动力,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根据高端服务业应当具有的功能和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发展经验,我们初步认定了高端服务业的基本范围,即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地,我们运用细分行业数据,定量筛选中国的高端服务业。
高端服务业本身是知识密集型行业,专业的人力资本是高端服务业的主要投入要素。只有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才能提供高技术的服务手段、个性化的服务方式、定制化的服务内容和高水平的服务质量。因此,判断一个服务行业是否属于高端服务业,可以考察其从业人员的素质。
通常而言,一个行业从业人员学历水平的高低反映了这个行业的职业素质。依据《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在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业整体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是13%和12.6%。在生产性服务业中,这一指标最高的4个行业依次是研发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其中,研发服务业最高,为33.7%,超出生产性服务业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信息服务业的指标值为28.2%,仅次于研发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从业门槛较高,本科以上从业人员占比为21.6%。商务服务业该指标为16.8%,高于生产性服务业平均水平近4个百分点。
除上述四个行业外,保险业的平均学历层次略超过生产性服务业平均水平,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则均低于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业的平均水平,这表明研发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在人力资本投入上和其他生产性服务业有着差别。从这方面来看,这四个行业无疑是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高端部分。
高端服务业要能够有效带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自身的升级,这决定了对高端服务业的需求应当主要来自制造业中的高端部分和服务业中的高端部分。我们先考察一个服务行业的产出有多大部分提供给了高技术制造业,来判断该服务行业是否具有需求高端属性。利用投入产出表的数据,我们可以分析一个部门的产出作为中间投入的行业去向,从而获得该行业的主要需求部门。
从表1可见,2002~2007年,生产性服务业向高技术制造业提供的中间服务占其所有产出的比重为18.4%,高于向中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提供中间服务的比重(此处的高技术制造业包括OECD《科学技术和工业记分牌2003》中的高技术制造业和中高技术制造业,低技术制造业包括了OECD分类中的中低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这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来自高技术制造业的需求相对较高。在生产性服务业中,批发零售业、商务服务业和研发服务业提供给高技术制造业的中间服务比重高于生产性服务业平均水平,分别为25.6%、22.6%和24.6%。不过,虽然批发零售业的中间服务投入高技术制造业的比重高,但该行业的中间服务投向低技术制造业的比重更高,达到了33.3%。可见,批发零售业为制造业提供的服务更多面向了低技术制造业,而非高技术制造业。因此,我们不能将批发零售业归入需求高端的行业中。
研发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投入高技术制造业的中间服务比重也较高,分别为24.6%和22.6%,且均明显高于投入低技术制造业的中间服务比重,说明这两个行业为制造业提供的中间服务更多地流向了高技术制造业。因此,研发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的融合相对紧密,具备了需求高端的特性。信息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的中间服务投入高技术制造业的比重分别为13.7%和15.1%,均低于生产性服务业平均水平,从这点上无法得到这两个行业具有需求高端性的结论。然而,如果考虑了信息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的中间服务主要面向服务业的行业特征,结论就会有所不同。计算这两个行业的中间服务流向研发服务业、商务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等四个行业的比重,我们就可以发现,信息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为上述四个行业提供的中间服务比重分别为10.8%和10.5%。如果加上为高技术制造业提供的中间服务,信息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提供给高技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中间服务比重分别达到了24.5%和25.6%,而研发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的这一比重为34.6%和33.5%。
表1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服务的分配去向(2002~2007年平均值) (单位:%)
高端服务业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具有技术密集的特征。除研发服务业外,其他服务业本身并不生产技术,其技术属性主要依赖于服务过程中的中间消耗品的技术属性,即通过中间消耗品进行隐性的技术输送。一般说来,一个服务业的中间投入来自于高技术制造业的比重越大,表明该行业的中间投入具有越高的技术含量。因此,通过对比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中间投入有多少来自于高技术制造业,来判断哪些服务行业具有技术密集的特征。我们采用2002年和2007年两个年份的中国投入产出数据表,经过归并整理后,计算出我国每一个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品的来源分布。
从表2可以看出,2002~2007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来源于高技术制造业的平均比重为22%。在所有的生产性服务业中,这一比重超过平均水平的行业有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研发服务业和租赁业。其中,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研发服务业等3个行业的指标值均在35%以上,超出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以上。这表明,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研发服务业在投入上与高技术制造业的融合相当紧密,具有显著的高技术属性。因此,从技术投入方面看,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研发服务业的高端属性得到了证实。
表2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的来源(2002~2007年平均值) (单位:%)
高端服务业需要具有很强的产业带动效应,能够带动制造业和服务业升级,这是高端服务业最重要的功能属性。一个产业对其他产业具有的带动效应通常用投入产出分析中的影响力系数来衡量。
采用中国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数据,我们计算了这两个年份中国所有行业的影响力系数。从表3可以看出,商务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最高,达到1.175。从影响力系数的分解来看,商务服务业对高技术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为0.259,在所有生产性服务业中也是最高的,并且高于商务服务业对低技术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由此可以说明,商务服务业对高技术制造业的带动作用在所有生产性服务业中最为突出。
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和研发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均小于1,从这点来看,这三个行业对整体经济的溢出作用并不突出。但是,这三个服务行业对某些特定行业可能具有突出的影响力。信息服务业对高技术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为0.183,仅次于商务服务业,而研发服务业对高技术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为0.164,排名也靠前。这表明,信息服务业和研发服务业对高技术制造业具有较强的溢出作用。金融服务业对高技术制造业的带动作用较低,影响力系数仅为0.05。但是,金融服务业对服务业中的高端行业带动作用较为显著。我们将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研发服务业这四类行业的集合简称为IFBR服务业,通过计算发现,金融服务业对IFBR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为0.457,为所有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最高值,而对服务业中除IFBR以外的其他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仅为0.054。这充分说明,金融服务业对普通服务业的溢出作用有限,而对服务业中的高端行业具有强烈的带动作用。
综上所述,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研发服务业对高技术制造业具有较强溢出作用,而金融服务业则
对高端服务行业具有较强溢出作用。这四个行业的发 展能有效带动国民经济部门中高层次行业的发展。
表3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力系数及其分解
本文研究表明,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研发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满足高端服务业的要素高端性、需求高端性、技术密集性和产业带动效应强等特征。这说明,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下,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研发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是高端服务业包括的主要行业,这四个行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带动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升级,应当成为政府产业政策重点扶持的对象。
在这四类高端服务业中,金融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较早地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在政策方面获得的支持较大,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商务服务业和研发服务业则近几年才刚刚引起关注,产业的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商务服务业。与其他三类高端服务业相比,商务服务业内部包括的细分行业比较庞杂,我国目前主要可分为管理咨询业、法律服务业、市场服务业、建筑与工程服务业和创意产业等五类。商务服务业提供的是高度专业化的市场服务,是其他行业创新的重要推动者,并且因为具有节约交易成本的功能在促进市场交易进行、完善市场体系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但我国现阶段的这些行业多数是小企业的集合体,从事的业务较为简单,虽然经过一系列脱钩改制,仍与政府保持着千丝万缕的隐性联系,不规范和诚信缺失问题严重,行业本身具有的高端性还远没有显现出来。因此,在制定促进我国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时,需要结合四类产业的基础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政策工具。
[1]王廉,桂华莲,柯华林.高端服务业经济[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1-20.
[2]徐伟金,周世锋,秦诗立.发展高端服务业的重点选择[J].浙江经济,2009,(8):46-47.
[3]肖林.以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引领上海经济转型[N].文汇报,2009-08-24(10).
[4]杜人淮.发展高端服务业的必要性及举措[J].现代经济探讨,2007,(11):17-21.
[5]刘志彪.论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规律[J].中国经济问题,2006,(1):3-9.
[6]顾乃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及其内在机制 [J].财经论从,2008,(2):15-21.
[7]MIL ES I,KASTRINOS N,BILDERBEEK R,et al.Know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their role as users and sources of innovation[M].Manchester:Prest,1994.2-10.
[8]OECD.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Service[M]. Paris:OECD,1999.1-20.
[9]魏江,陶颜,王琳.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概念与分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1):33-41.
[10]LEE K R.Knowledge Intensive Service Activities in Korea’s Innovation System[D].Washington,D.C:Science &Technology Policy Institute,2003.
[11]GUERRIERI P,MELICIANI V.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Producer Services[EB/OL].http://www.unisi.it/ criss/download/marcia2004/guerrieri.pdf,2010-11-10.
[12]徐雨森,王全伟,胡玉涛.制造企业的生产服务内、外部化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5-38.
The Concept,Features and Definition of High-End Service
CHEN Yan-ying, Y UAN Yi-jun, Y UAN Peng
(School of Economics,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Based on the current challenges faced by China’s industry structure adjustment,and the experience from the developed countries,the paper analys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high-end service in depth,and defines it from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as the modern service with a strong spillover effect that can promote and upgrade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sectors effectively and enhance the general economy competitiveness,which belongs to the knowledge-intensive producer service.On the basis,using the sub-sectors data of China’s service industry,we make a selection of sub-sectors of high-end services from four dimensions:inputs,high-end demands,technology intensities and industry driving effects.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our present national conditions,the services of business,information,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finance have the features of highend service,which should be the focus of government industrial policy.
high-end service;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producer service;industry policy
F062.9
A
1008-407X(2011)03-0020-07
2010-10-11;
2011-02-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7094101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文科基地项目(DUT10RW103)
陈艳莹(1974-),女,辽宁营口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原毅军(1955-),男,辽宁大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袁鹏(1981-),男,四川荣县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