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2011-01-12 09:51高吉俊姜会明
关键词:吉林省劳动力因素

高吉俊,姜会明

(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高吉俊,姜会明

(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一个恒新的问题,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比例较高,虽然吉林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其仍是制约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回归分析可知,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在提高劳动力素质方面下大工夫,要坚持抓好基础义务教育工作,政府也要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机化率和良种普及率,同时应转变思路,在努力培育劳务市场的前提下,将工作重心放在解决转移劳动力的后顾之忧问题上。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一个恒新的问题,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比例较高,虽然吉林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其仍是制约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拟对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作深入剖析,对影响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作定量分析,目前劳动力自身素质以及第一产业生产率仍然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一、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2006年末,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指2006年末农村常住人口中16周岁及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为 938.7万人。农村从业人员为860.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1.6%。吉林省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指2006年农村户籍人口中16周岁及以上从业人员到户籍所在地乡镇行政管辖区域以外从过业的人口)为84.5万人,约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外出从业劳动力中,男性多于女性,以20—40岁年龄段的劳动力为主,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大多数,约1/4出省就业,主要从业于二三产业。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的纵向分析

由于统计数据中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是绝对数量,并没有考虑到劳动力在外从业时间的长短,因此在本文的分析中,我们采用农业劳动力工资性收入替代劳动力转移数量,以便更好地反映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业的人均工作量;为了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用平均工资指数对工资进行了修订,结果如表1所示。

续表1 吉林省农村外出从业的人均工作量

由表1可以看出,在1990—2007年的18年间,吉林省农业劳动力工资性收入除个别年份短期波动外,总体上升趋势明显,翻了三番以上,年均增长率为13.8%。这说明吉林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依据曲线的趋势可以推断出吉林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增长率在今后几年也会保持较高的水平。而工资性收入在纯收入中所占比重指标虽然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但是经历了1997年、1998年以及2000年、2001年两次波动。虽然经历过前一段时间的上升,但总体水平仍然很低,2007年仅为 16.97%,与2000年持平,即从 2000年以后,吉林省农业劳动力工资性收入在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停滞不前,这间接说明吉林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遇到了瓶颈。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的横向分析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我们将吉林省与全国其他省市进行横向比较。我们仍然选用农业劳动力实际工资性收入作为评价指标,由于是横向比较,不对实际工资性收入作指数修正,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吉林省与全国各省(市)农村外出从业的人均工作量比较

续表2 吉林省与全国各省(市)农村外出从业的人均工作量比较

通过2006年全国各省市的农业劳动力实际工资性收入可以看出:吉林省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为其1/2,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在第26位,仅比内蒙古、西藏、海南、云南、新疆等省和自治区略高。这说明吉林省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总体水平在全国仍然居后,发展潜力很大,同时制约因素也较大。而工资性收入在纯收入中所占比重指标中,吉林省排在全国倒数第二位,仅高于新疆自治区,且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2,与其他省市差距很大,并且根据前文分析,吉林省该指标自2000年以后就停滞不前,可以判断,这种差距仍然在不断扩大。因此,我们必须找到制约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

二、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对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从转移源头、转移空间、转移渠道三方面进行解读(许勤 2008)。而本文与以前的文献理解不同,在转移源头方面,本文主要指农业的不断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选取第一产业生产率作为指标,将劳动力素质单独列出来,称其为转移对象方面,与前三个方面并列,选取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作为指标,对其进行分析。在转移空间方面,选取二三产业增加值作为指标。

在转移渠道方面(制度方面),本文借鉴王文博(2002)和樊刚、王小鲁(2004)的方法,具体过程如下:分别选取市场化分配资源的比重、非国有部门就业率、社会化服务水平等三个指标反映影响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其综合为制度指标。三个指标计算公式及原始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因素

借助SPSS软件,输入上述三个指标的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后进行主成分分析(检验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取第一主成分(特征值为2.435,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1.182%),计算制度指标并将前三个指标一起输入原始数据,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

建立吉林省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简单的线性计量模型:

其中,因变量 yt为农业劳动力工资性收入(对数),自变量 xi,t,i∈[1,4],分别为第一产业生产率(对数)、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二三产业增加值(对数)、制度指标。回归结果见表5。从回归结果来看各自变量的系数在统计上均为显著,且拟合程度较高(调整后的拟合系数为0.98),德宾-沃森统计量接近2,说明随机误差项之间不存在自相关性。

表5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

从表5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指标的系数较大,即劳动力的自身素质问题是决定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最因素之一。以2006年普查数据为例,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0.6%,小学文化程度占22.7%,初中文化程度占68.7%,高中文化程度占6.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5%,即初中学历是外出从业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接受完初中教育则外出就业的概率较低。

第一产业生产率指标的系数较大,这说明在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与农业自身发展情况高度相关,这可能与吉林省人均耕地面积较大有关,在现有的农业生产率水平下,农民的农业生产负担仍然较重,如果要从农业中析出更多的劳动力,就必须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劳动力有更充足的时间以及更高的期望和动力外出就业。

二三产业增加值指标与应变量相关系数较大,这样的结果与先行研究及我们的主观判断相一致,说明吉林省劳动力的转移空间很大。更高的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制约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重要因素,二三产业就业市场并未饱和。

令人意外的是制度指标对农业劳动力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力,由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其系数为负,这说明市场化分配资源所占比例、非国有部门就业率、社会化服务水平越高,农业劳动力工资性收入就越低。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行业的细化、专业化,乡镇企业(如灵活性等)已不再具有独特的优势,进而以乡镇企业为“中介的”农业工资性收入也大大萎缩。

三、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从上文分析结果可知,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在提高劳动力素质方面下大工夫,首先要坚持抓好基础义务教育工作,因为在外出从业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8%,说明完成初中教育即可达到外出就业的门槛。另外,还要安排好农业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因为拥有一定的就业技能不仅能提高劳动力的就业几率,还能提高其就业收入。而上述两方面的教育还可以提高劳动力的农业技能素质,进而提高第一产业的生产率,从而析出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外出就业。在此方面,应该充分发挥吉林省农林院校以及农职培训中心的作用,根据市场设置培训课程,同时应该在转变农村劳动力的观念方面下足功夫,努力提高其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的信心。

政府也要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机化率和良种普及率。吉林省从2004年开始对购置农机及良种给予补贴,但是以农机购置补贴为例,截至2007年吉林省农民累计享受1.2亿购置补贴金,数额较小,在提高农业生产率方面效果不大,象征意义更明显。因此政府要持续加大投入,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以便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必要条件。

政府还应转变思路,要承认劳务市场才是调节劳务供给与流动的最有效方式,因此在努力培育劳务市场的前提下,将工作重心放到解决转移劳动力的后顾之忧方面。在制约劳动力转移的户籍制度未发生根本转变之前,我们应该借鉴其他省市的渐进改革经验,想方设法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学、医疗、就业等方面的困难。

[1]吉林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Z].2008.

[2]吉政办发〔2005〕11号: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通知[Z].

[3]陈舒静.从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到解决机制[J].时代经贸,2008,(5).

[4]易鹏,段豫川.基于AHP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水平评价模型的建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5]王占霞.劳务输出与我国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问题[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6]李勋来,李国平.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及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5,(6).

[7]徐连仲.农村居民收入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纵横,2001,(5):8-13.

Labor Forces Transfer in Rural Areas of Jilin Province

GAO Ji-jun,JIANG Hui-ming
(College ofEconomics&Management,Jilin A 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000,China)

Transfer of labor forces in rural areas have been widely discussing at present.As Jilin is an important agricultural province,its ratio of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is comparatively higher.Though the above-mentioned transfer has achieved a lot,it is still one of the main restrictions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ilin.A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level of education is decisive to the transfer.Thus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effor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abor force and strengthe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Besides,governments should not only support the agriculture more by forwarding the mechanization of farming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well-bred grain,but also liberate the minds and focus on the actual difficulties of labor force transfer on the premise of cultivating a healthy labor market.

Jilin Province;labor forces in rural areas;labor forces transfer

F304.6

A

1009-3311(2011)04-0109-05

2011-05-01

吉林省延边州农委项目(2008001)

高吉俊(1964—),男,山东临沂人,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博士;吉林省安图县政府。

[责任编校:张京梅]

猜你喜欢
吉林省劳动力因素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登泰山
四大因素致牛肉价小幅回落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吉林省2019年秋冬季秸秆离田工作方案
反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流星花园》的流行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