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逻辑构成要素的分析与批判

2011-01-12 09:51
关键词:财政赤字贸易逆差逻辑

刘 秀 光

(广东白云学院经济系,广东广州510450)

美国经济逻辑构成要素的分析与批判

刘 秀 光

(广东白云学院经济系,广东广州510450)

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追求最大化利益的条件是,政府财政预算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本币汇率稳定与维护自由贸易原则,这也是国家经济逻辑的基本构成要素。然而,美国政府秉承的经济逻辑则与此相反:它将财政赤字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认为贸易逆差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利用国际储备货币操纵汇率以及凭借霸权地位践踏自由贸易原则,从而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谋求美国的最大化利益。

美国;经济逻辑;国家经济逻辑;最大化利益;构成要素

经济逻辑(Economic logic)的本意是指,公司寻求能够产生比其竞争对手或比其生产经营成本更高的收益率,或者最大化利润的手段和方式。如果将经济逻辑概念扩展至国家的范畴,就成为国家经济逻辑。简言之,国家经济逻辑是一个国家追求最大化利益的手段和方式。

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追求最大化利益的条件是,政府财政预算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本币汇率保持稳定与维护自由贸易原则,这也是国家经济逻辑的基本构成要素。尽管各国的文化历史传统、经济制度等不尽相同,但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不以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为前提,追求国家最大化利益的经济逻辑应该是相同的。

然而,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美国,其经济逻辑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将财政赤字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贸易逆差(或贸易赤字,下同)视为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利用国际储备货币操纵汇率,凭借霸权地位践踏自由贸易原则,从而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谋求最大化利益。因此,美国经济逻辑以及对国际经济的不良影响,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财政赤字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

在通常情况下,财政赤字的存在政府都将给以高度重视。例如,欧盟为了实施经济与货币一体化,1996年颁布了《稳定与增长公约》对欧元区各国财政状况进行调控。2009年以来,欧盟委员会敦促财政困难的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希腊和意大利等国采取措施削减财政赤字。尤其是2009年12月希腊发生主权债务危机之后,为避免类似危机的再度发生,欧盟委员会于2010年10月通过了一揽子立法建议,包括加强对成员国的财政监管、对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超标的成员国进行处罚等。

为了落实欧盟委员会削减财政赤字的要求,那些存在严重财政赤字的国家不惜冒着出现社会政治危机的风险先后采取减薪、削减养老金、推迟退休年龄、提高商品增值税等措施。而当国民的愤怒、示威游行和大规模罢工出现以后,这些国家的政府也没有因此动摇削减财政赤字的决心。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占据了绝大多数年份。表1显示的是2003—2009年的财政赤字(见表1)。

表1 美国2003—2009年的财政赤字 单位:亿美元

根据美国财政部年度财政报告提供的数据,2010年财政赤字规模已经达到13.5万亿美元,超过2009年的11.5万亿美元和2008年的10.2万亿美元。2011财政年度预算案为3.73万亿美元,财政预算赤字占 GDP的比例将高达10.9%,财政赤字规模将扩至1.65万亿美元。①

放任巨额财政赤字的长期存在,是美国经济逻辑的第一个构成要素。政客们对待财政赤字的态度,其重要原因是,美国政府惯于推行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将财政赤字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利用持续的财政支出刺激经济的增长,也成为美国经济逻辑中长期遵循的基本信条。

为什么美国与其他国家对待财政赤字问题有如此巨大的反差?要弄清这一谜团,就要分析美国的财政赤字与其经济逻辑的第二个要素——贸易逆差之间的关系。

(二)贸易逆差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

《美元大崩溃》的作者在该书的前言中一语道破美国容忍贸易逆差长期存在的原因:以华尔街为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团认为,“贸易赤字是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标志”。[2]事实是,美国自1976年开始就一直存在着贸易逆差,并且是最大的贸易逆差国。表2显示了2003—2009年贸易逆差的数据(见表2)。

表2 美国2003—2009年的国际贸易逆差 单位:亿美元

方程(G-T)+(I-Su)=-CA是20世纪8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双缺口”观点的基础,用以说明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之间的内在关系。“双缺口”观点指出,财政赤字不可避免地引起国际收支平衡的经常账户赤字。方程中的 G-T为财政赤字,I-Su为国内投资或储蓄余额,-CA为经常账户赤字。如果政府支出 G大于税收收入 T,I=Su或者非常接近,那么,方程的左边必然为正,右边的经常账户就为负。因此,财政赤字会导致经常账户赤字。[3]

既然贸易逆差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那么,由财政赤字引起的贸易逆差对美国经济必然是有益无害的。日本的经历足以说明这一点。第一,美国长期存有庞大的贸易逆差,并不会因此降低其生活水准。而贸易顺差国的生活水准既不会高于贸易逆差的美国,也未必因此能够带来国民经济的繁荣。

由于日本长期对美国贸易顺差,给日本造成的假象是“我可比你有钱”。例如,1988年人均 GNP日本为21 041美元,美国为19 780美元。这只不过是日元升值美元贬值之后,将以日元计算的名义 GNP折算成美元的结果。日本人的实际生活水平并没有超过美国人,如日本牛肉的价格是美国的3倍,米的价格是美国的8倍等。[4]美国经济学家也有一种说法:“中国拥有大量的贸易盈余,而美国却面临大量的贸易赤字。但可以肯定地说,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人将自己的生活水准拱手让给了中国人”。[1]

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对美国一直保持贸易顺差,其经济却10年不景气。而在这一时期美国对日本一直是贸易逆差,其经济反而持续了8年的繁荣。1992—2005年间,美国的贸易逆差由968.9亿美元扩大至7 258亿美元,其贸易逆差增长了7.5倍。但与此同时,美国经济仍然保持着强劲增长的态势。此间,美国 GDP年均增长率(不含2001—2002年)为3.67%以上,失业率也由1992年的7.5%降至2005年的5.1%,通胀率不超过3.5%。[5]

(一)基本建设投资管理缺乏科学有效的分工决策机制。基本建设项目由投资主管部门进行立项、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概算审批,其主要考虑项目需求,往往忽略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容易出现超越现有财力或者虽然确定了筹资渠道但是无法落实的情况,绑架财政不断扩大支出。同时,现行决策制度也缺乏硬约束,有的前期论证流于形式,“边设计、边报批、边施工”,时常出现“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情况。整个链条不同环节没有形成合力,不同的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影响科学决策。

第二,依靠产品出口赚取丰厚外汇的国家,不一定能够实现最大化利益。造成上述现象的奥秘在于国际贸易是贸易对象之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就日本的情况而言,日本的制造业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迅速崛起,1956年船舶建造量达到世界第一,汽车产量1980年首次超过美国登上世界汽车王国的宝座。在此条件下,日本的产品出口持续高速增长。1970年日本产品出口仅占世界市场的4.8%,1980年达到 20.8%,“真可谓 10年间称霸了世界市场”。[6]同时,日本的外汇储备规模在2005年之前的相当长时间内居全球第一位。

日本可以借助制造和销售其产品来赚取外汇,而美国能够凭借其金融霸权,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元、庞大的金融机构、评级信息发布优势以及从控制全球的金融活动中攫取巨额利润。相比之下,美国不必要像日本、中国那样依靠贸易顺差出口换汇,即使在庞大的贸易逆差面前财源也会滚滚来。法国前总统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曾经针对这种现象,斥责美国的贸易赤字是“不流眼泪的赤字”。

上述现象似乎是一个悖论,但用“美元循环周转机制”就可以得以解释:美国能够维持长期贸易逆差的存在,需要以美元不间断地循环周转运动为保证。而要保证美元不间断地循环周转运动,就必然要依赖其他国家的商品出口换取美元,其他国家又用换取的美元通过购买美国债券投资于美国,于是美元回流至美国……,如此进行下去,美元便实现了其循环周转运动。

(三)利用国际储备货币操纵汇率

由于国际贸易与汇率密切相联,为了衡量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否,一般国家总是十分重视汇率的变化。但美国对于美元汇率的变动并非出于国际收支是否平衡的考虑,而是要保住“强势美元”的地位,遏制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制造“高储蓄两难”。

首先,“强势美元”是美国政府的一贯立场。亨利·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的话,正是美国立场的真实写照。美国操纵汇率的真实意图在于,使美元汇率保持在符合自己意愿的水平,并且确保“强势美元”的霸权地位。

美国政府根据其1988年颁布的《奥姆里巴斯贸易与竞争力法案》,正式设定所谓“汇率操纵”。美国设定“汇率操纵”居心叵测,因为一旦确定某个国家汇率操纵,美国不仅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MIF之手向该国政府施压,要求调整其汇率政策,更通过对该国出口商品征税等手段进行报复。例如,美国曾经通过日元升值、美元贬值达到遏制日本商品的出口。在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 GDP总量曾经是美国GDP总量的70%,但现在却只有美国 GDP的30%多。通过这一手段,美国还实现了“遏制日元成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7]的目的;从1989年至1994年,中国几乎每年都被美国确定为“汇率操纵国”。近几年美国总是以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相威胁,其用心更是不言而喻——不仅针对中国 GDP总量的迅猛增长,而且企图阻挡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美国利用国际储备货币随意操纵汇率,又动辄指责其他国家“汇率操纵”,这就是美国经济逻辑的第三个要素。美国将汇率调至符合自己意愿水平的基本手段是,通过国债交易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给量,或者通过调整联邦基金利率,进而影响美元汇率。目前,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0.25%的目标区间,同时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结果是,给世界经济注入过量的流动性,美元的泛滥成为世界性通货膨胀的源头,亟待复苏的世界经济因此深受其害。

其次,凡是高储蓄的国家必遭其美元储备资产缩水的困境以及被指责低估本币汇率与逼迫升值的经历。罗纳德·I.麦金农(Ronald I.McKinnon)的“高储蓄两难”认为,高储蓄的国家随着美元权益的不断积累,美元持有者越来越担心美元资产的风险,开始抛售美元资产并使其转换成本币资产,迫使本币升值;外国不断抱怨该国持续的贸易顺差是由于货币低估造成的。[8]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和目前的中国都深陷“高储蓄两难”。中国于2000年取代日本成为对美贸易的最大顺差国,2009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美元资产的比重占70%以上)一跃成为世界第一。不过,政府和国人的隐忧仍挥之不去。因为辛苦赚取的美元其价值在美国汇率操纵下正在不断地被侵蚀。对于美国惯用的这一伎俩,日本经济学家曾经愤慨地说,美国“一直玩弄着世界各国”。[9]

(四)凭借霸权地位践踏自由贸易原则

美国操纵汇率是借助金融势力遏制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而美国践踏自由贸易原则,是在贸易领域阻止其他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

世界贸易组织(WTO)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而自由贸易原则是WTO的基石,并体现在WTO的各种协定和协议中。但是,美国总是在对自己有利时才履行这些原则,在对自己不利时就践踏这些原则。从20世纪50年代起至60年代,美国对维护自由贸易非常积极。原因是,这一时期的美国已经是工业发达国家,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其高技术产品能够大量出口,于是对其他国家的产品采取了开放市场的政策。

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联邦德国等新兴工业国家的出现,使美国产品的竞争力开始下降。与日本相比,这一时期美国的出口产品以农产品为主,而日本的出口产品主要是尖端技术的工业品;美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从最高时1962年的18.3%降至10%左右,而日本则由3.4%急剧升至10%。在此情况下,美国就不断肆意践踏自由贸易原则。例如,美国本想通过“尼克松冲击”解除黄金对美元纸币的约束,确保其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霸主地位。然而,受到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美国经济陷入凯恩斯主义所不能挽救的“滞胀”。反观这一时期的日本经济,由石油危机前的“数量”经济,转变为石油危机后的“质量”经济。[5]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在许多制造业领域接近甚至超过美国。“日本第一”的态势对美国是极大的威胁,于是,美国就要求日本自愿限制出口并对日本的进口实施配额,使用选择性征收附加关税等。更为严重的是,1985年的《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大幅度升值之后,美国仍然要求日元继续升值,否则就对日本实施贸易制裁。这就是美国以贸易制裁相威胁,迫使日元升值的“鞭打日本”策略。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在阻止中国产品出口方面的手段十分恶劣,2010年美国对中国的三起贸易保护主义案件就是明证。这些案件包括限制中国矾土、焦炭、氟石等9种原材料的出口,对涉及金额32亿美元的中国产油井管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合并调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建议奥巴马政府在未来3年内,对中国乘用车及轻卡车轮胎分别征收55%、45%和35%的惩罚性关税。这一类做法,是与美国试图阻止中国经济实力增强的国家战略密不可分的。

综上所述,国家经济逻辑是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追求最大化利益的手段和方式。国家经济逻辑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政府财政预算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本币汇率稳定与维护自由贸易原则。国家经济逻辑要求,在追求国家最大化利益的过程中,不以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为前提。

推行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利用持续的财政支出刺激经济的增长,由财政赤字引起的贸易逆差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借助金融势力操纵汇率以遏制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践踏自由贸易原则、在贸易领域阻止其他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是美国经济逻辑的基本构成要素。美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谋求最大化利益,对其他国家乃至国际经济造成了种种不良影响。

注释:

①见美国财政部2009年、2010年、2011年度的财政报告。

[1][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589,521.

[2][美]彼得·D·希夫,约翰·唐斯.美元大崩溃[M].陈召强,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3][加]约翰·史密森.货币经济学前沿:论争与反思[M].柳永明,王蕾,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44.

[4][日]宫崎义一.泡沫经济的经济对策[M].陆华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03-104.

[5]巨额贸易逆差下美国经济增长模式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EB/OL].http://www.readfree.net/viewarticle.php?Id=4441635.

[6][日]日本经济新闻社.东洋奇迹——日本经济奥秘剖析[M].王革凡,等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78,15-16.

[7]向松祚.汇率危局——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和后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8-41.

[8][美]罗纳德·I.麦金农.美元本位下的汇率——东亚高储蓄两难[M].王信,何为,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5.

[9][日]金子胜.经济全球化与市场战略[M].胡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52.

On the Constituents of Economic Logic Applied by the U.S.A

LIU Xiu-guang
(Dept.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uangdong Baiyu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450,China)

Conditions to gain the maximum interest in global economy for a nation include government’s fiscal balance,balance of international payment,stable home currency rate and the intention of upholding principles of free trade.All these are also the major factors that constitute national economic logic.However,government of the U.S.A has applied a completely opposite economic logic to seek for its maximum interest in the world economy:it regards financial deficit as the engin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believes trade deficit is a mark of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conomy;it controls exchange rates by using international currency reserve and even tramples principles of free trade by its hegemonic status.

U.S.A;economic logic;national economic logic;maximum interest;constituent

F712.019

A

1009-3311(2011)04-0028-04

2011-06-07

刘秀光(1950—),男,山东青州人,广东白云学院经济系教授。

[责任编校:吴守凤]

猜你喜欢
财政赤字贸易逆差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中国一季度罕见财政赤字
美国2016年贸易逆差创四年新高
日本1月贸易逆差创纪录
7月份我国实现贸易顺差20.4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