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刚,王书民,雷 达,赵富刚
(1.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学院,云南昆明 650093;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河北廊坊 065000)
CSAMT 场源效应试验研究
王 刚1,2,王书民2,雷 达2,赵富刚2
(1.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学院,云南昆明 650093;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河北廊坊 065000)
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野外勘查中,往往会存在场源效应的影响,而且场源效应也是长期以来困扰CSAMT野外施工和数据处理解释的难题。因此,识别场源效应,分析场源效应的影响特征,对CSAMT的实际应用效果非常重要。这里采用野外试验的方法,对场源效应进行了试验对比,初步总结了CSAMT场源效应对其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的影响特征。
CSAMT;场源效应;视电阻率;阻抗相位
CSAMT通过分析地面或井中观测到的人工可控源的电磁波信号,在地球介质中激发的电磁波场数据,以达到勘查地球内部电性结构的目的。由于采用的是人工场源,其观测的信号较强,信噪比较高。而正是由于采用的是人工场源,因此对于CSAMT二维测量,当场源位置不同,或者场源下面、场源和接收点之间存在局部电性不均匀地质体时,都会引起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曲线的畸变,这些畸变通常称为场源效应[1~4]。场源效应所引起的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的畸变,不仅使CSAMT数据的处理、资料的解释更加复杂,而且常常会出现对地下地质结构的错误推断,直接影响了CSAMT的实际应用效果。因此,研究CSAMT二维测量场源效应的影响特征是非常有意义的[5~7]。为了弄清场源效应对观测数据的影响规律,作者设计了几组试验方案,对场源效应进行了实验研究,并结合地质资料,取得了场源效应影响特征的一些新认识。
野外试验均采用加拿大凤凰地球物理公司生产的电法工作站(V8),标量CSAMT测量,赤道偶极装置。
为了弄清收发距r对观测数据的影响特征,我们选择了河北保定试验区。该实验区地处华北平原,第四系覆盖非常厚,可以近似看成均匀半无限空间,这更能体现收发距r这个单一因素对观测数据的影响程度。本次试验在同一点接收,只改变收发距r的大小,分别为2km、3km、5km、7km。实验的供电极距 AB为1km,工作频率从0.1875Hz到7680Hz,共有32个频率点,工作布置简图如图1所示。
图1 收发距r大小试验工作布置简图Fig. 1 Set-up diagram of experiment with different distancebetween receiver and transmitter
在野外工作中,经常遇到测线很长,需要在中途换源。为了弄清前、后两个源对观测数据的影响程度,我们设计了两组试验。试验区分别选在保定地区和内蒙兴和地区。保定地区可近似看成均匀半无限空间。而兴和地区在各时代的地层发育都比较齐全,从太古界到新生界均有出露,其沉积类型繁杂,岩相、岩性变化复杂,受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影响,变质作用广泛。主要地层以下太古界集宁群深变质相硅线榴石片麻岩、麻粒岩夹大理岩,及新生界第三系中新统玄武岩夹泥岩为主。这两个区工作布置都一样,在同一接收点观测。在接收点左右各布设一个源,供电极距为1km,收发距为5km,工作频率从0.1875Hz到 7680Hz,共32个频率点。工作布置简图如图2所示。
图2 换源试验工作布置简图Fig. 2 Set-up diagram of experiment with different sources
场源处地下基岩深、浅不同,对测量数据也是有影响的。在内蒙古突泉县试验区,作者进行了相关的试验。该试验区位于牤牛海坳陷与瓦力营子隆起过渡带,是一个斜坡地带。区内为高阻火山岩基底,基底埋深大致是南浅北深。在同一接收点观测,接收点南北两侧各布置一个场源,南边场源位置处的基底浅,北边场源位置处的基底深。供电极距为1km,收发距为6km,工作频率从0.1875Hz到7680Hz,共32个频率点。工作布置简图如图3所示。
图3 场源处基岩深浅不同试验工作简图Fig. 3 Set-up diagram of experiment with different depth ofbedrock beneath the source
图4是以收发距r为参量,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变化曲线对比图。其中,图4(a)为视电阻率曲线对比图,从总体上看:
(1)在近区(低频段),可以看出视电阻率明显与收发距r有关。随着r的减小,视电阻率逐渐增大,曲线所测得的视电阻率并非地下介质电阻率的真实反映。
图4 不同收发距r的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曲线对比图Fig. 4 The apparent resistivity and impedance phase curve of the different distance between receiver and transmitter
(2)过渡带低谷所对应的频率,随收发距r的增大而减小,这样可用的频点越多,说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收发距r越大,探测深度越深。
(3)在远区(高频段),各曲线重合,说明视电阻率与收发距无关,只与地下介质的电阻率有关,所测得的视电阻率是地下介质电阻率的真实反映。
图4(b)显示,阻抗相位在近区趋近于零,在远区趋近于45°。阻抗相位曲线形态表现出与视电阻率曲线呈“镜像”的变化规律,且随着收发距r的增大,过渡带低谷逐渐向较低的频率移动。
图5(a)是保定地区换源前、后的视电阻率曲线对比图。由图5(a)可见,换源前、后所观测到的两条曲线几乎重合,这是由于场源和接收点之间地质情况较单一,不存在断层或较大岩性变化,近似均匀半空间。由卡尼亚电阻率计算公式可知,在垂直电偶极源中垂线两侧小于30°的范围内,装置系数不变,得到的卡尼亚电阻率值几乎不变,所以换源对观测数据影响不大。图5(b)是兴和地区换源前、后的视电阻率曲线对比图,由图5(b)可见,两条曲线明显的分离了,这是由于在场源与接收点之间地质体不同所引起的。
图5 换源前后视电阻率曲线对比图Fig. 5 The apparent resistivity curve of the different sources
图6 场源处基岩深浅不同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曲线对比图Fig. 6 The apparent resistivity and impedance phase curve of the different depth of rock bed beneath the source
图6 为场源源处地下基岩深、浅不同,在同一位置(125号CSAMT测深点)接收的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曲线对比图。由图6可看出,两个源的视电阻率曲线在远区是重合的,大致在100Hz以下进入过渡区,视电阻率曲线便分离了:在发射源处基岩浅的视电阻率曲线,其过渡带低谷出现在频率比较高处,且曲线更陡峭一些,会给人以测点处地下电阻率增大的假象;在发射源处基岩深的视电阻率曲线,其过渡带低谷出现在较低频率,给人以测点电阻率值减小的假象;在近区曲线形态完全不一样。这些是由于在地面,只有电场分量的地层波对场源效应有贡献[8]。高阻基岩深时,场源下电阻率低,透射到地下电磁波(地层波)衰减快,所以似乎地下电阻率降低了;当场源位于基岩浅处,则相反。阻抗相位曲线在远区也是重合的,到过渡带、近区,就逐渐分离了。
综上所述可以说明,基岩的深、浅,对测深曲线是有一定影响的。所以,场源应该布置在与测深点处地质情况相近的地方,这样才不会引起与场源有关的畸变。
上述试验表明,在均匀半空间、信噪比足够高的条件下,收发距r越大越好,可利用的频点越大,反演深度越大。测线太长,中途可以换源,在均匀半空间条件下,换源对观测数据几乎没有影响。但在地下地质情况比较复杂时,观测的数据就不一样。场源应该布置在与测深点处地质情况相近的地方,这样才不会引起与场源有关的畸变。但随着三维正反演的发展,这些场源效应是可以利用,以获得更多的地质信息。
[1] 何继善.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M].湖南: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
[2] 李金铭.地电场与电法勘探[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3] 石昆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理论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4] 米萨克 N·纳比吉安.电磁法(第一卷)理论[M].赵经祥,译.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5] 傅良魁,田宪谟,罗延钟,等.应用地球物理教程-电法、放射性、地热[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6] 林长佑,罗东山,武玉霞,等.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二维阻抗视电阻率计算的源效应校正法[J].西北地震学报,1996,18(2):43.
[7] 阎述,陈明生.CSAMT测深中的阴影和场源复印效应问题[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4,39(增刊):8.
[8] 陈明生,阎述.CSAMT勘探中场区、记录规则、阴影及场源复印效应的解释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5,48(4):951.
[9] 高文.大地电磁感应的场源效应[J].地球物理学报,1991,34(4):210.
[10]殷长春.电法勘探专题[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
[11]雷达,孟晓红,王书民,等.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数据二维反演技术及应用效果[J].物探与化探,2004,28(4):323.
[12]程铭宇.三维电性非均匀体上CSAMT畸变效应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13]杨生,施婉华,王庆乙.CSAMT的非远场改正和二维解释问题[J].地质与勘探,1993,29(9):42.
[14]王若,王妙月.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数据的反演方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3,18(2):197.
[15]胡祖志,胡祥云,吴文鹂,等.大地电磁二维反演方法对比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33(1):64.
P631.3+22
A
1001—1749(2011)05—0527—04
2011-01-16 改回日期:2011-06-16
王刚(1981-),男,硕士,主要从事综合电磁法勘探方面的研究和生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