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然,王文娟
蓝藻是一种最简单、最原始的藻类,又叫蓝绿藻。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能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加剧了水质恶化,对鱼类等水生动物以及人、畜均有较大危害,严重时会造成鱼类的大量死亡[1]。近年来,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流、湖泊和水库中,导致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蓝藻水华频繁爆发,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2008年5月底,太湖爆发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蓝藻事件,导致无锡居民出现水危机。蓝藻水华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磷是蓝藻生长的控制性因素,针对蓝藻的控制,多集中于预防和处理,也有少量综合利用的文献资料。本研究重点探讨利用磷元素促进蓝藻生长,并发酵制取生物质,以实现循环培育蓝藻。
FA2004型电子天平、DL—1万用电炉、QYC2112双层摇床、实验用真空抽滤机US61M/JA-SON—1、抽滤瓶、866—1型数显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721A型分光光度计。
重铬酸钾标准溶液(0.250 mol/L)、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约0.1 mol/L)、H2SO4-Ag2SO4溶液、试亚铁灵指示液、硫酸汞、磷酸氢二钾、尿素、葡萄糖,以上试剂均为分析纯。
藻体干重测定采用(105±5)℃烘干法,pH值由pHS—25型酸度计测定;COD的检测方法为重铬酸钾法;总磷用GB 11893—89《水质 总磷的测定 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检测;总氮的检测方法为GB 11894—89《水质 总氮的测定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1.3.1 新鲜藻体的制备
在蒸馏水中按C∶N∶P=100∶5∶1的比例加入营养盐磷酸氢二钾、尿素及葡萄糖,光暗比为16 h∶8 h,培养一段时间后,用真空抽滤机抽滤,将大量繁殖的藻体从水中过滤出来,蒸馏水清洗3次,使藻体表面不再附着游离的外加碳源、氮源及磷源。
1.3.2 蓝藻在蒸馏水中的生长状况
取抽滤后的藻体1 g放入500 mL蒸馏水中培养,室温下光暗比为16 h∶8 h,静置培养10天后用抽滤机抽滤,藻体烘干称重,测定上清液中的TP、TN及COD含量。将分析结果作为后续试验的对照。
1.3.3 磷作为蓝藻生长控制因素的确定
分别取500 mL蒸馏水和1 g抽滤出的藻体(含水率 99%)于 3个烧瓶中,加入不同剂量的KH2PO3、(NH2)2CO和C6H12O6,室温下静置培养,10天后过滤分离,藻体洗涤烘干称重。
1.3.4 磷元素对蓝藻生长的影响
分别取500 mL蒸馏水和1 g抽滤出的藻体(含水率 99%)于 11个烧瓶中,加入不同剂量的KH2PO3,室温静置培养,10天后过滤分离,藻体洗涤烘干称重。
蓝藻在营养源充足的水中生长,繁殖迅速,10天后在烧瓶底部可明显看到大量藻体,洗涤抽滤后每1 g活藻体烘干称重,质量约为10 mg,即藻体的含水率为99%。
将抽滤后的藻体放入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1 h,取出称重。测定滤出液中的TP、TN及COD含量,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蓝藻在蒸馏水中的生长状况
蓝藻在没有添加C、N、P元素的蒸馏水中生长一段时间后,水中 COD从 0mg/L增长到16.542 mg/L,TP和 TN也分别从0 mg/L增长到1.48 mg/L及4.98 mg/L,这说明在没有外源营养物质的情况下,蓝藻的生长转入内源呼吸期,通过消耗自身储存的能源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产生代谢物,因此水中的TP、TN及COD的含量有所增加;与此同时藻体颜色由鲜绿色变为暗黄色,藻重降低,也说明产生了大量的死藻,这时蓝藻的增长速率趋于零,死亡速率大大增加。
将C、N及P按表2所示比例依次加入蒸馏水中培养蓝藻,检测生长出的蓝藻干重,试验结果见表2。
表2 外源营养物质加量及检测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在缺少C、N元素的情况下,蓝藻依然能够生长,因此C、N元素不是蓝藻生长的必需元素,只要加入足够的磷元素就可以达到使蓝藻生长的目的。这是因为在富营养水体中,若没有有机质存在,则蓝藻进行自养呼吸,吸收空气中的CO2和氮气合成自身生长需要的有机质。而当水体中存在外源的有机质时,蓝藻会首先吸收水中有机质作为碳源,一旦将水中的有机质消耗完毕,蓝藻就会转而吸收空气中的CO2作为碳源。
在蒸馏水中加入不同量的K2HPO3培养蓝藻,检测蓝藻干重,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磷源物质加量及检测结果
图1表明K2HPO3的加入量对蓝藻生成量的影响。可以看出,随着磷源的增加,蓝藻的生成量呈上升趋势。但相较于磷源的增加量,显然蓝藻的增量是较少的,即蓝藻增殖量与磷源增加量不成比例。这说明存在磷源浪费现象,因此有必要考察微量的营养物质对蓝藻生长的影响状况。
图1 磷元素加量对蓝藻生长量的影响
图2表述了微量磷元素加量对蓝藻生长量的影响状况。由图2可以看出,在磷元素浓度极低时,即使有充足的氮气、二氧化碳以及光照时间,蓝藻的增殖量仍然很低,接近于0;而随着磷元素的增加,蓝藻的生长也活跃起来,在500mL蒸馏水中磷元素加量从0.05 mg增加到0.5 mg是蓝藻增殖最快的阶段,大于0.5 mg后藻量增加又趋于平缓,此时虽然磷加量越多蓝藻生长越多,但相应的磷源损失也越多。因此,2 mg的磷酸氢二钾,即0.456 mg磷元素加入到500 mL蒸馏水中就能保证获得最大量的蓝藻藻体,得到30~35 mg增殖藻体,同时也不造成营养盐的浪费。
图2 微量磷元素加量对蓝藻生长量的影响
蓝藻有机体具有潜在的能源可以开发,厌氧发酵生成沼气是一条比较可行的技术路线。国内已有文献表明发酵蓝藻能产生可观的沼气资源。翟志军[6]等人认为新鲜蓝藻可以作为发酵原料生产沼气。在27.5℃左右,接种物与新鲜蓝藻的体积比为1∶2时,蓝藻的总固体产沼气潜力为368.25 mL/g,挥发性固体的产沼气潜力为383.33 mL/g,沼气中甲烷平均含量为63.46%,也即1 kg蓝藻可以产生0.45 m3的甲烷。董诗旭[7]进行了滇池新鲜蓝藻批量发酵产沼气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以蓝藻年产5 000 t(干藻量)计算,每年可产生超过2×106m3的沼气。对于接种物的选择,基于经济无污染的原则,王寿权[8]等人利用猪粪接种蓝藻进行混合发酵生产甲烷,避免大量剩余污泥的产生,同时蓝藻和猪粪有机质含量比较高,是良好的厌氧发酵原料,猪粪含有大量厌氧微生物[9],能为厌氧发酵提供菌种,同时在与蓝藻共发酵过程中也能产生少量的沼气。在研究接种比例对蓝藻的生物产甲烷潜力的影响时,得出接种量对蓝藻的产气量变化影响较大。随着接种比例的降低,单位时间内产甲烷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与此同时,整个发酵反应中,pH值的变化范围在7.1~7.7之间。在这个pH值范围内厌氧微生物能够正常生长,甲烷菌也能够正常代谢产甲烷。这说明了在厌氧消解过程中,pH值这个参数能够保持稳定。蓝藻厌氧发酵过程中,化学需氧量的变化趋势为先降低再回升,最后逐渐下降[10]。并且在发酵罐中加入水稻秸秆能够有助于提高蓝藻的厌氧发酵程度。
在发酵产气原理方面,有研究[11]表明,底物中的纤维素等有机物在厌氧微生物作用下转变成有机酸,主要为乙酸和丙酸,其次为丁酸,同时存在微量的戊酸、异丁酸、异戊酸。其中乙酸是产甲烷的直接前体,丙酸、丁酸通过转化为乙酸再产甲烷,因此乙酸的含量直接影响着甲烷的产量。在整个过程中,随着蓝藻的消解,乙酸及丙酸含量都同时增加,并最终转化为甲烷,而丁酸的含量随着接种比例的降低而逐渐降低。
由以上数据可以推算出1 kg磷物质可以产生约340 m3的甲烷。藻体在厌氧发酵过程中,有机碳转化成甲烷气体,磷元素随残渣遗留下来。蓝藻机体中的磷元素在发酵过程中不会转移到气相中,而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停留在残渣中,所以发酵后的沼液可以继续用于培养蓝藻。目前尚无文献讨论藻体厌氧发酵残渣的资源化问题,而将残渣中的磷元素提取出来,再用来循环培养蓝藻,不失为一条资源化利用的道路。由此可实现磷元素的循环利用,并得到生物质能源——沼气。
(1)在不添加有机物和氮的情况下,1 mg磷可以使蓝藻的繁殖量达到35 mg左右。只要水体不被重金属污染,蓝藻在富磷水中能够很好地生长。
(2)以最小的磷浓度循环培养蓝藻,将其进行厌氧发酵产生沼气,能获得一定量的生物质能源,从而实现蓝藻的资源化应用。
[1]丁艳华.蓝藻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J].江苏环境科技,2008,21(1):147-149.
[2]曾娟,刘德富.磷营养盐对库湾暴发蓝藻水华的实验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2008,10:30-35.
[3]Alberto V F,Gisela V,Nelson A,et al.Evaluation of marine algae as a source of biogas in a two-stage anaerobic reactorsystem[J].Biomass and Bioenergy,2008,32(4):338-344.
[4]王文杰,姚旦,赵辰红,等.氮磷营养盐对四种淡水丝状蓝藻生长的影响[J].生态科学,2008,8:202-207.
[5]容丽.贵州固氮蓝藻室内培养及固氮力研究[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0,19(4):258-261.
[6]翟志军,马欢.巢湖蓝藻产沼气的试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084-5087.
[7]董诗旭,董锦艳.滇池蓝藻发酵产沼气的研究[J].可再生能源,2006(2):16-18.
[8]王寿权,严群.接种比例对猪粪与蓝藻混合发酵产甲烷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6):172-176.
[9]黄灿,唐新燕,李季,等.牛至油对猪粪尿混合物中挥发性脂肪酸和厌氧菌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27(5):2101-2104.
[10]王震宇,韩士群.蓝藻厌氧发酵过程中若干指标的变化[J].江苏农业学报,2008,24(5):701-705.
[11]常志州,杜静.水华蓝藻厌氧发酵工艺技术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9,25(3):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