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英,龙良富
(1.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中山 548202;2.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中山 548202)
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区域和国家应对激烈市场竞争和提高区域整体旅游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但合作区域中各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旅游产业基础都存在很大差异.旅游发展不平衡,必然会导致区域旅游合作中存在弱势地区,并处于被边缘或被屏蔽的地位.
由于地区之间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弱势旅游地成为一种客观存在,这一现象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马晓龙[1]在介绍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基础上,较早导入弱势旅游地概念,认为弱势旅游地是在旅游地的市场空间竞争中处于劣势的旅游地.弱势旅游地多出现在旅游热点周围一定距离的空间范围,由于受到热点景区的阻滞或屏蔽,表现为旅游温点或冷点,呈现出对游客吸引能力较差、空间竞争处于劣势地位等特征[2].林志丹、张宏、储玫琳[3-5]等以个案的形式对具体弱势旅游地的旅游发展提出了各种对策.总体看来,对弱势旅游地的发展策略,学者们大多强调弱势旅游地的跨越式发展,而非区域空间的协同合作,在对弱势旅游地的空间竞争关系的研究中,学者们更重视旅游资源的定性比较研究而非旅游产业的定量研究.基于此,本文拟以珠中江区域合作为背景,运用SPSS因子分析方法对三地的综合竞争力进行统计分析,并确定中山的弱势地位及特征,提出中山旅游发展策略,以促进中山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珠中江区域旅游的协同发展.
改革初期,中山市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名人效应,其旅游业发展获得了巨大成功,并创造了3个全国第一[6].但随着旅游业不断深入发展,中山旅游在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开拓、产业体系建设方面已经远落后广州、深圳等珠三角一线城市.近年来,其旅游总收入在珠三角地区排名虽稳定在第5位,但和排列居前的城市差距逐年拉大.2008年,中山的旅游总收入仅相当于广州的1/8、深圳的1/4、珠海的1/ 2,虽然略高于江门,但其他各项指标均落后于江门(见表1),表现出明显的后劲不足.因此,跳出地域局限,谋求区域合作,借助周边地区旅游优势来发展旅游业应是中山旅游的现实选择.
表1 2008年珠中江三地旅游业发展状况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打造珠中江经济圈,推进珠江西岸一体化成为珠三角两翼齐飞的重要战略.2009年5月9日珠中江三地相关部门签署了《珠中江旅游合作协议书》,旨在联合打造“珠西休闲旅游区”,随后展开了城际旅游大联动,吸引了近万名珠三角市民前往三地旅游,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三地旅游品牌的影响力.但由于正式合作时间较短,三地之间还缺乏就制度、产业、市场方面的深层次合作.因此,确立三地在合作中各自的角色和地位,将有助于地区之间的统筹规划,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1.2.1 方差贡献率.
通过对表1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采用SPSS因子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6,表明各变量之间呈较强的线性关系,能够从中提取公共因子,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从变量总方差的统计结果来看,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存在2个主因子,积累方差贡献率达到96%,说明2个主因子基本反映了原始量96%的信息,且二者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4.915%和31. 085%.为了更好地分析该区域的旅游发展现状,本文采用了最大变异法进行正交,提取2个公因子, F1与 F2.衡量城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的计算公式为,
F=64.915%F1+31.085%F2.
1.2.2 因子分析载荷矩阵.
通过具体分析可知,旅游总收入、国外旅游人数、国内旅游人数、旅游创汇在第1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均在0.7以上,反映了该区域的旅游业经济收益,可将其定义为“旅游经济收益因子”;第2个因子在旅行社数量、星级饭店数量、景区数量上有较高的载荷,反映出三地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可将其定义为“旅游产业因子”.根据主因子的构成表,可以得出公因子 F1和 F2的计算公式:
1.2.3 珠中江三地旅游业综合得分.
通过计算,可得出珠中江三地旅游业综合水平得分情况(见表2).
从表2可看出,三地中,珠海旅游综合水平排名第一,江门次之,中山相对落后.中山的旅游发展远低于三地平均水平,说明珠海在旅游发展中具有较强的资本和市场的集聚力和向心力,三地目前的综合旅游水平主要是靠珠海的旅游发展来拉动的.中山旅游收益得分和旅游产业得分均排名最后,在区域竞争中弱势地位明显,已经成为区域旅游空间经济结构中的边缘区.在未来区域合作中这种弱势极有可能被放大,使本身就处于“阴影”区的中山旅游形成乘数性累加,对中山旅游业发展将产生长期阻碍.因此,在珠中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山只有主动承接珠海、江门旅游发展的扩散效应,才能更好地扩大其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表2 珠中江三地旅游业综合得分情况表
同一类型的资源个体在同一区域出现时,个体之间会产生空间竞争,从而使各自吸引力相互抑制.中山在改革开放之初凭借高尔夫、温泉等罕见的高端旅游产品,迅速成为全国的旅游热点.但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受体制约束,中山旅游产品未能推陈出新,失去了占领国内新兴起的大众旅游市场的机会.与此同时,珠海却凭借其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力发展高尔夫、温泉和海岛游等高端旅游产品,江门则依靠优质热能建设起了以温泉景区为龙头的温泉产品群,对中山旅游赖以生存的温泉和高尔夫产品形成了强势包围.
居于同一区域内的不同旅游地,因为旅游资源的品级不同、旅游产品的品牌效应不同及在旅游市场竞争中态势不同,使旅游地相互之间可能出现以竞争为主的关系或以整合为主的关系,从而形成相互之间的“形象遮蔽”[7].中山虽然推出了“伟人故里、休闲中山”的旅游形象,但围绕该形象的系列旅游产品建设落后.近年来,以温泉、高尔夫、中山美食为产品依托,中山极力推广“休闲中山”的城市旅游形象,希望以此来吸引珠三角地区的高端游客,但珠海的“浪漫之城”和江门的“温泉之乡”的城市旅游形象更加鲜明,并对中山形成了较大的遮蔽空间,导致中山旅游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企业在区域旅游合作中扮演着主体行为角色,企业间的合作是区域旅游经济保持活力与健康发展的关键.2008年,中山的旅游产业体系中,旅行社20家,其中8家为国际旅行社,星级饭店36家,其中4星级以上饭店7家,4A级以上景区2处,在整体规模和质量上已经远远落后于珠海和江门.同时,受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的限制,中山旅游企业在制度创新、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品牌价值方面还不完善,缺乏跨区域发展和经营的运营能力,区域联动合作能力不足.在区域合作中,中山本地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从本地转向珠中江区域,其生存空间将受到地区优秀企业规模扩张的挤压.
区域间旅游产品差异化越大,就越容易建成相互吸引、相互合作、相互补充和促进的稳定关系,并由此产生叠加效应,形成复合价值.中山旅游资源相对于珠海和江门最具开发价值的是底蕴深厚的香山文化和特色乡镇经济.因此,中山应大力挖掘独具地方特色的香山文化,形成以孙中山故居、旧城区为龙头的文化产品体系.同时,结合地方经济特色,积极发展工业旅游,加大特色博物馆如香山文化博物馆、红木家具博物馆、灯饰博物馆等的建设,形成大众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自然景观产品和文化景观产品的多元组合,以此来增强中山旅游产品在区域合作中的协同性和互补性.
中山位于珠三角的核心,与广州、深圳、珠海、江门已形成了1小时经济圈.中山不仅是广深珠三地旅游合作的腹地,也是广珠澳和广江热门旅游的交通要道.因此,珠中江区域旅游合作需要中山在区域旅游发展中承担中转和接待的角色.因此,中山应完善其旅游服务设施以吸引旅游者将其作为整个线路的中转基地.具体而言:第一,建立游客服务中心,完善代办客票预订、游客短途运输、物资中转供应、区域旅游商品销售等服务;第二,推动休闲酒店、主题酒店等新型酒店和青年旅馆、汽车旅馆等经济型酒店的建设,提升中山旅游各个层次的接待能力;第三,以城市休闲为综合吸引点,串联中山美食、特色博物馆、城市商业文化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以此增强中山旅游的综合接待水平,服务于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
中山的城市旅游形象可以重新定位为:孙中山故里·名人摇篮·山水人居.以孙中山故里塑造中山旅游的品牌,发挥孙中山文化思想对游客特别是汉文化圈游客的强大吸引力;摇篮意旨通过中山文化之旅,带领游客体验中山人杰地灵之意境,参与“名人”活动,体验“名人”生活环境,感受名人魅力,感应名人精神之鼓舞,激励个人成长;山水人居将休闲度假、康体健身之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一在三地休闲之都的大品牌下,意蕴游客在“最佳人居”的生态城市,身心放松、怡然自得[7].中山旅游的新形象定位,一方面可以突出符合现代旅游发展趋势的旅游资源优势;另一方面为珠中江三地建设“珠西休闲旅游区”补充新的文化内涵,并与珠海的“浪漫之城”和江门的“温泉之乡”城市旅游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区域内旅游企业之间既存在激烈的竞争,又有紧密的合作,竞争与合作在旅游企业发展过程中表现为混合交错的关系.目前,中山旅游企业规模较小,单体企业竞争力不强,市场开拓能力较差,这需要中山旅游企业主动和珠海、江门的旅游企业建立合作联盟或旅游共生组织,保持强关联关系.中山旅游企业积极并主动纳入区域产业体系,一方面,资源的互补性促使三地企业间为了寻求各自发展所需的资源而建立相似的战略目标,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从而提升中山旅游产业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市场重合性较低可避免合作企业因为生产相同产品,争夺相同市场和客户而发生激烈竞争,从而达到三地企业优势的充分结合和利用,扩大中山旅游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存空间.
[1]马晓龙,杨新军,贾媛媛.旅游地空间竞争与弱势旅游地的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17(9):113-114.
[2]王衍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的理论与实践[J].经济地理,1999,19(1):116-120.
[3]林志丹.弱势旅游地旅游发展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7.
[4]张宏,赵荣,杨新军.以合阳洽川湿地的规模开发促进弱势旅游地渭南市旅游的发展[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5,19(1):86-90.
[5]储玫琳.弱势旅游地发展潜力与拓展模式研究究[D].兰州:西北大学,2008.
[6]龙良富,黄英.中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市场论坛,2007,29(4):80-83.
[7]杨振之,陈谨.“形象遮蔽”与“形象叠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03,18(3):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