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100804)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1]中,把国家的竞争优势归结为4个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的共同作用结果。4个基本要素分别是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两个辅助要素是指机会和政府。文章从我国未来10年所面临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入手,分析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结构调整政策取向问题。
(1)全球经济进入缓慢复苏上升期。根据经济周期规律和有关机构的分析预测,未来几年将是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复苏期,全球经济年均增速有望达到4%以上[2]。发达国家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继续高于发达国家。全球经济的复苏,将有利于我国保持和扩大对外贸易规模,为经济稳定提供较好的基础。
(2)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从全球经济的运行情况看,目前的经济危机周期还没走完。未来几年,甚至是整个“十二五”期间,都将处于危机周期的后期。在这期间,发达国家还是以刺激经济为主的政策导向,全球流动性将继续增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加剧波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这将给新兴市场的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压力。
(3)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实施“再工业化”等战略,促进经济提速发展,争抢未来制高点的竞争将十分激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开始重视发展实体经济,重塑制造业,并出台一系列培育新兴产业的国家战略或计划,旨在保持和扩大其在新能源、下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等领域的技术和产业的领先地位,提升本国就业水平。另一方面,新兴国家经济体力量日益壮大,资本吸引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从而对FDI、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的竞争将不断加大。
(4)贸易摩擦频繁发生。国际贸易的发展历史表明,经济危机的后期通常是贸易保护的高发期,并且呈增加-减少-再增加的趋势[3]。未来几年,发达国家为了提升本国就业水平,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市场,以反补贴、反倾销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仍将频繁发生。随着国际协调机制的介入,在一定时期内贸易冲突会有所减少,但从较长时期看,国际贸易保护的数量还会增加。2009年,我国超过德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更可能成为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制裁对象,同时,也成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重要原因。
(1)我国城镇化进程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0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4 000美元,预计到“十二五”末,我国人均GDP将增加到6 000美元以上。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人均GDP在3 000美元的时候城市化率在65%以上。我国的台湾地区以及韩国等的城市化率都是在75%以上。而我们的城镇化率在2010年时却仅有47.5%(见表1)。这个数据还是包括了进城务工的常住人口,若只算拥有城镇户口那部分,我们的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按照国际标准水平比较,我国的城镇化率事实上滞后了标准水平20%~30%,这是我国内需市场不能很好释放的一个重要原因。
表1 2001—2010年我国的城乡人口分布变化情况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未来5~1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以每年1%左右的速度推进,2015年,将达到52%;2020年,达到57%。新增城市人口“十二五”达到0.65亿人,“十三五”达到1.3亿人。据有关计算[4],2003—2008年,我国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所拉动的投资增长在50万元以上,即未来每年仅投资可增加6.5万亿元。2009年,城镇人口人均消费性支出(见表2)为15 025元,农村仅为4 021元,差距为11 004元,且呈逐年扩大之势。按静态测算,到“十二五”末,我国城镇化将带来新增消费规模约为7 150亿元/年,“十三五”末为14 300亿元/年。
表2 2001—2009年我国的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变化情况
经济学家斯蒂格列茨认为,“中国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将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由此可见,城镇化发展将成为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这是我国相对于其他新兴国家的一个独有优势(印度、巴西等国家都是城市化进程超前于工业化进程),是我国之所以处于战略机遇期的最重要体现之一,也十分符合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资源环境约束更趋强化,要素成本趋于上升,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以粗放式为主,增长过多依靠物质资源投入支撑,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和难循环的粗放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十二五”期间,资源环境、节能减排的形势将更为严峻。同时,随着劳动力等综合要素成本持续上升,我国的传统比较优势正趋于减弱。根据2011年初对广东、江苏的调查发现,目前,广东省约有7成多制造业企业预计2011年原材料购进成本比上年高,其中两成多预计原材料购进成本上升10%以上。2011年1月,江苏省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3%,涨幅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1.8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如能及时到位,就能推动经济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如果调整和升级迟缓了,可能导致经济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这是未来较长一段时期里,我国经济领域面临的最重要挑战之一。
未来中国经济仍有可能保持在年均8%以上的增长速度。当然,要取得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还是需要我们从多方面下大力气。按照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按照我国的产业分类法:第一产业,主要指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主要指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煤气、建筑业;第三产业,除上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2010年,我国产业结构约为10∶47∶43,其中第二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40.2%(为规模以上企业数据),建筑业约占6.7%。根据未来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判断,未来10年,我国的产业结构会出现新的变化。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农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不会发生变化。然而,受耕地面积的限制,以及我国在过去多年连续实现粮食增产,农业经济规模的增长速度将继续变缓,其占GDP的比重亦会随之下降。
根据有关研究[5],我国工业化正在从中期向后期发展。按照国际经验,未来我国的工业在GDP中的比重应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然而,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城镇化进程将对我国的国内消费和投资产生重要的拉动作用,这就给工业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即便是工业品出口市场增长放缓,仅靠城市化也可以把这个缺口填补过来。因此,在未来10年里,工业在GDP中的比重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
巨大的新增城镇人口规模,将对就业带来巨大需求。从吸收就业人口角度看,第三产业才是最大的。但是当第二产业发展滞后时,第三产业将不能健康发展,这就是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重新思考再工业化的原因。因此,工业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否则,将对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产生阻碍作用。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要在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不断调整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新型工业化。
10年后,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将达到50%左右。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43%,比发达国家低30~40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继续推进,第三产业将保持较快增长。由于第二产业的比重保持稳定,2020年,我国第一、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合计约为54%。根据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判断,10年后,我国以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可能降到5%以下(目前世界的平均水平约为3.5%,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比重均在1.5%以下),而第三产业比重约上升到49%,即到“十三五”末,我国的产业结构可能是5∶46∶49。
要实现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推动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被定义为“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因此,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在GDP中的比重将是我国今后结构调整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制造业服务化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已经在发达国家出现多年,中国一些拥有先进优势的企业中也已经出现了。有几个例子很能说明这个现象,一是飞机发动机行业。过去,飞机发动机公司把发动机卖给一个飞机制造厂商,其生产过程就完成了。现在把发动机按工时来卖,即飞机在天上飞的工时来计算。发动机运行过程中,由发动机公司负责对其进行监控、运行维护、维修等,这样既把发动机大修的间隔时间延长了,同时也得到了服务业收入。另一个例子是我国的一家装备制造企业,这家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是一种空气分离的设备。该企业除直接销售设备外,还发展出为客户提供气体的服务。用气单位不再需要自己购买设备生产气体,而是像使用电、水一样,按照自己需要向空气分离设备厂商购买气体。根据这家装备企业提供的资料,气体服务业务收入在其总收入中占比较大的比重。这是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延伸出来的典型代表。
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中拓展出来,这是未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制造业企业将变成制造、服务“混业”经营主体。制造业不仅带动服务业发展,其本身也将是服务业的提供者,两者界限模糊,融为一体。这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它也决定了未来我国工业在GDP中的比重不会有大的提升。
(1)从保持农业重要地位不变的角度看,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2)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角度看,要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3)从保持工业平稳较快发展、提升工业地位和作用的角度看,要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坚决抑制部分领域产能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构建节约、清洁、安全、低碳为特征的绿色产业体系,做强做优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大力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实施质量振兴和自主品牌战略,引导和促进消费升级,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要加快健全现代产业体系,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未来5~10年,我国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将保持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大而不强是我国工业发展现状的最准确概括。集中体现就是工业增加值率不高。200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增加值占总产值比例)仅为26.5%,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5%以上,美国、德国等先进国家超过40%。未来,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目标任务就是要努力提高工业增加值率。
提升产出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即生产法和收入法。生产法是指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现价、新规定)-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工业中间投入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来反映最终成果的计算方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从增加值的构成看,当前提高我国工业增加值率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减项着手,努力降低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其他实物产品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减少高物耗、高能耗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二是从增项着手,努力提高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等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税收是企业营业盈余的转移支付,对增加值没有直接影响),要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产品附加值。
重化工业快速发展,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2000—2009年,我国重工业占工业产值比重从60.2%提高到70.5%,超过日本、德国、美国等主要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曾达到的峰值。
我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城市化加速推进过程中需要新修大量公路、铁路、高速铁路、房屋等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建设,必然会消耗较多的重工业产品。因此,近年来我国重化工业比重较大,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但不应忽视,我国目前的重化工业以能耗物耗强度高、环境影响大的工业为主。2009年,我国工业能耗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的71.3%,其中以重工业为主的高耗能行业占工业能耗的80%左右。面对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强化,我们必须把调整优化重化工业、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摆在重要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提高我国工业的增加值率。
(1)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抑制产能过剩。鼓励和引导资金投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等领域。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形成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和长效机制。
(2)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及环保收费改革进度。建立健全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大对“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限制,严格项目审批,进一步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利用差别电价、税收等手段,鼓励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产业。
(3)鼓励企业加快对外投资,推动高耗能、资源型工业向其他国家转移。进一步放宽对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限制,加快建立企业对外投资服务体系,通过税收、融资等政策手段,推进资源开发、规避摩擦、市场开拓等产业向具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
(4)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围绕工业转型升级,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生产各环节的综合集成,形成全行业覆盖、全流程渗透、全方位推进的发展格局。要加快推进信息化,实现从一般应用向业务流程再造和企业创新发展;从单一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用发展。
(5)提高对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能力。加强金融与产业的结合,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期货交易市场,鼓励和引导工业企业参与期货交易,尽快形成我国的大宗商品指数,提升国际价格影响力。
(6)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增长的产业政策体系,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加快形成产业政策与财税、信贷、土地、环保、安全等政策配合的实施机制。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外商投资流向现代产业领域。
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发展实践上,就是要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动态,以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立足国内需求和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任务
的核心内容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发展现代工业的产业体系:一是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二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因此,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成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重中之重的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要求: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的发展目标。与此目标对应,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约为4.3万亿元(GDP按8%的增速计),占工业增加值的20%左右;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约为11.4万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40%左右。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比重较小,但战略地位高,或将成为再下一个发展阶段的支柱产业。
主力
中国目前确定的4个支柱型战略性新兴产业,无论从产业基础、市场空间还是产业关联度看,新一代信息技术都将会是未来的重点。从产业发展基础看,我国的IT产业已占GDP 5%左右份额(见图1),在世界上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培育了一批较大的企业,建成了大批产业基地,各地发展的热情极高。
图1 2000—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占GDP比重
从市场空间看,新应用不断涌现,产品升级换代速度加快,互联网日益普及,两化融合持续深化仍将给IT产业带来巨大的成长空间。有关机构研究认为[6],2010—2012年,我国三网融合将启动的相关产业市场规模达6 880亿元。其中,网络改造、机顶盒产业以及系统建设的有效投资,3年预计将达2 490亿元;新增信息、信息服务和各类终端消费需求,3年预计总规模接近4 390亿元。与此同时,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加速融合将促进信息技术与设计、制造技术的融合,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改造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并进一步拓展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空间。
从产业关联角度看,IT产业与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十分密切,节能环保、生物需要大量应用IT技术来实现;新能源产业中的太阳能电池本身也是IT产品;高端装备嵌入的核心组件是IT产品和技术,也是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控等亦属于电子产品;IT产业也为新材料提供了巨大的应用市场,为发展新材料行业提供巨大的技术支撑。
(1)从生产端看,应加快界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标准、目录;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投入;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深化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2)从需求端看,应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包括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要继续发挥扩大内需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促进作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拉动内需政策,如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农机具购置补贴、汽车购置税减征、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等,对扩大城乡消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起到很好的效果,要继续发挥拉动消费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促进作用。
[1]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世界银行.2011年全球经济展望[R].华盛顿:世界银行,2011.
[3] 陈万灵,任培强.经济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新趋势及其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09(6):89-92.
[4] 赵 晓.全球下滑风险下的中国经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十二五展望报告会[R].北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0.
[5]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转型30年》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
[6] 中国信息化研究中心.三网融合市场规模、产业及区域发展分析(2010—2012年)[R].北京:中国信息化研究中心,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