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大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现状及教学对策——以肇庆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

2011-01-10 10:15熊沛军
肇庆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师范类书法教师

熊沛军

(肇庆学院 文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人们逐渐认识到写好汉字是每一个中国人必备的一项最基本的素质,要提高中国人的书写技能,就必须搞好各个教育阶段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写字教学。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对象正是将来的中小学教师。作为教师,除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传授知识的能力外,还应该具备较强的汉字书写能力。字写得规范、工整、美观,能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故教师正确而规范化的文字表达,是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对于师范类大学生来说,练就一手好字,是教师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也是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工程。但如何让师范院校的每一个师范生(非师范生也应同样重视)的汉字书写水平都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分析师范类大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现状及对策。

一、指导理论

(一)默会知识理论

“凡是知道的就一定能言说,不能说出来的就不是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应是明确的、客观的、超然的、非个体的”,这是17世纪科学革命后形成的“完全明确的知识理想”观念。为了挑战这一观念,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默会知识的理论。波兰尼将人类知识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与“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指能言传的,可以用语言文字符号等来表述,可以被编码为正式的、系统的语言的知识,常常以图书、数据库、多媒体光盘、网页等形式表现出来[1]。隐性知识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波兰尼证明隐性知识的经典比喻是:“我们能在成千上万张脸中认出某一个人的脸。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怎样认出这张脸的”。因此,他提出著名的命题:“我们所知道的要比我们所能说出的多”[1]。把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种类型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实际上二者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二者之间的转换有四种模型:(1)外在化(externnalization),即从隐性知识转化到显性知识,个体通过努力可在一定程度上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从而丰富个体的显性知识;(2)社会化(soci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即个体交换共享默会知识的过程;(3)内化(intermalization),显性知识转化到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的融会贯通;(4)组合(combination),即从显性知识转化到显性知识,是将显性知识的孤立成分系统化的过程[1]。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对当代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1)指出了隐性知识的重要性,要求教师树立隐性知识对显性知识的根源性和优先性的观念,强调对学生默会知识的有效开发;(2)指出了要树立“全面知识”的育人观,要求在教育过程中重视“隐性知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因材施教”理论

“因材施教”是孔子提出的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教育理论之一。孔丘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也正因为人性只是相近,学习与教育就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孔丘把个体差异归纳为智力、能力、性格、志向、学习态度和学习专长等方面,据此提出了因材施教的主张,把教育活动成功地与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起来,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人的发展规律。正因为“夫子之门何其杂也”,所以“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论语集注·先进》),表现了孔丘丰富的差异心理学思想。宋代教育家张载说过:“不尽材,不顾安,皆是施教之妄也。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张子全书·语录》)所谓的“不误人子弟”就是使学生的天赋素质得到全面的、最大限度的发展,使其成为社会有用之材。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误人子弟”是一个教师对学生真正的关怀和爱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实现“尽人之材”的崇高目标,就必须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法。

当代西方教育学、心理学同样指出,教学效果会受到学生之间的差异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琼斯(D.M.Jones)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如果能面对学生的客观差异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就能促进全体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王立非教授也认为,在认知类型和学习风格方面,不同的主体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类型和学习方式的差异进行教学,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

(三)动机理论

当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动机是制约学习者学习成绩的主要变量之一。学术界对学习动机的分类有多种方法,Garcher和Lambert通过对母语为英语的法语学习者的研究,将动机划分为两类:(1)“融合型动机”(integrativ motivation),这类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容及完成的过程有密切联系,如求知需要、认识兴趣等。具有此类目的的学生,主要是对目的语国家及其文化感兴趣,学习好外语为的是更好地融入目的语国家,欣赏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艺术。(2)“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即间接地、广泛地与社会要求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如为了将来的工作而学习。具有此类目的的学生,学习好外语目的是想利用外语这个工具去寻找好的职业,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尽管Garcher和Lambert的理论是从第二语言学习中研究、总结出来的,但是,学习者动机各不相同,“动机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之一”的说法则是教育界普遍认同的观点。动机水平高的学生能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保持认真的学习态度,具有坚持把学习任务最后完成的毅力。有些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佳,就在于学习动机低下,在学习中不能克服困难,不能保持注意力和进行主动学习,从而使得他们对学习对象越来越感到乏味,影响了学习成绩的取得。

二、调查问卷的编制与抽样情况

在充分研究、借鉴国内其它院校书法教学的实践后,笔者结合肇庆学院师范类大学生的实际,并征求了肇庆学院部分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后,编制了《肇庆学院师范类大学生书法教学现状调查表》,大致内容见表1。

表1 肇庆学院师范类大学生书法教学现状调查表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肇庆学院师范类大学生。共发放了调查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85份,其中有效问卷280份。调查对象为广东肇庆学院文学院和美术系2006级(四年制)和2007级(三年制)的学生。

三、统计与分析

书法教学研究表明,书法学习不仅受学习者的性别、年龄、家庭背景和学习态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因学习者个人差异,如性格、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主观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在本次问卷中,笔者针对师范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兴趣等作了调查,同时涉及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因为教师教学模式与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的书法学习。具体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持“融合型动机”的学生略高于持“工具型动机”的学生

本次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都为自己确立了较明确的书法学习目标。根据Gardner和Lambert对学习动机的分类,笔者进行统计后,发现持“工具型动机”的学生接近42.5%,持“融合型动机”的学生占57.5%,其分析结果见表2。

(二)学习兴趣分化明显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亦表明,如果学生对所学东西本身不感兴趣,则会采取消极态度去学习;反之,学生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笔者发现,在本次调查中,尽管肇庆学院大部分师范类学生对书法课程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是他们的书法学习兴趣并不浓厚,没有形成良好的书法学习氛围。具体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对书法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学生人数各占50%左右。这表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书法的兴趣,依然是大学里书法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对汉字书写能力和书法欣赏水平的自我评价

笔者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对自身书写水平的评价等问题,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发展状况。其结果见表4。

表4显示,肇庆学院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不高,这也是其他院校非书法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原因为:长期以来,学生在中小学应试教育阶段,学校重视语、数、外等主干课程而忽视汉字书写训练,极少或根本没有开设书法课;同时网络化对书法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从表5可以看出,约60%的学生书法欣赏水平比较差,虽然有约30%的学生基本能欣赏,但是他们的欣赏水平仍处于比较底层次。而且中国书法作为中国艺术的典型代表,处于中国文化的核心层面,它与中国哲学、文学、戏曲、绘画、民乐以至中医、太极拳等,都有某些相通之处,书法欣赏水平低下,也显示出当代大学生艺术、文化素养的贫乏。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书法欣赏水平也是大学书法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表2 书法学习动机分析

表4 汉字书写水平的自我评价

表5 书法欣赏水平的自我评价

(四)书法学习习惯的养成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习惯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有很多方面的内容,笔者只选择书法学习中临帖和读帖作为调查、研究内容。其调查结果见表6和表7。

从表6可以看出,在开设有书法课的学生中,每次临帖时间不足半小时和根本不临帖的学生占了60%以上,这说明大多数学生临帖的时间很短。如果每天能够坚持较长时间的临写,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高。但是调查又显示,能天天坚持临帖一小时以上的学生甚少。因此,大学书法课程中,非常有必要开展强化学生临习古帖的训练。

从表7可以看出,没有养成读帖习惯的学生约占70%。事实上,书法界历来都把读帖看作书法学习中的第一技能和基本功,古代书法家甚至要求学书者将50%~60%的时间花在读帖上。所以,大学书法教师也应该意识到,提倡学生读帖并培养学生养成读帖的好习惯的重要性。

(五)教师教学方式

如前所述,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十分重要。但是学生的书法学习也会受到书法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笔者调查了受学生欢迎的书法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对课外书法活动的要求,其具体结果见表8和表9。

从表8可以看出,在书法课堂教学中,传统的讲述式教学法已经不受学生欢迎,因为讲述式课堂教学中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怎样把更多的课堂活动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临帖,值得老师们关注。

从表9可以看出,学生对开展课外书法活动的要求很高,反映出学校目前开展活动数量不够多或者活动质量不够高。

表6 每天临帖时间

表7 读帖习惯

表8 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教学方式

表9 学生对课外书法活动的要求

四、提高师范类大学生书法教学质量的对策

综上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显示,从总体上看,师范类大学生书法水平并不理想。针对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笔者整理了几点建议,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优化书法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配备专职的书法教师,并优化书法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其教学水平,是推进高等师范院校书法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

第一,配备专职的书法教师,使其专职化。目前,很多高等师范院校都没有专职的书法教师,书法教师或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或是聘请社会上有一定书法基础的人担任。这使得书法教师不固定,随意性大,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书法教学和研究;加之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也不会专心教学,认为课上得好与坏无关紧要,这严重影响着书法教学的质量。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必须配备专职的书法教师,让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书法教学中去;并结合书法教育规律,按课时量合理搭配书法教师的数量;而且,为了进一步加强师范生汉字书写基本技能训练,必须成立书法教研室或书法研究所,开展高等师范院校书法教学研究,真正把书法课程建设好,从而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第二,引进或培养具有专业学科水准的书法教师,保证书法教学的规范化。书法教师是书法教学的关键,优秀的书法教师能营造良好的写字氛围,能调动、激发学生的写字积极性与兴趣,并能够使学生不入误区,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事半功倍,稳步提高。书法教师不是仅仅会写字就能担任,一个合格的书法教师至少应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1)良好的学业修养。扎实的知识功底,良好的学业修养是书法教师从事书法教学必备的基础。书法教师必须对书法理论、书法史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要了解文字学,懂得汉字的造字法,字体的衍变过程,汉字简化规则等知识;还须触及文学、古典诗词、中国通史、中国哲学、中国宗教……平时应多读书,提高文学修养,多接触丹青。(2)过硬的书法临摹与创作能力。临摹和创作能力是大学书法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它包括临摹古代各种字体、多种碑帖及独立创作书法作品的能力。在书法教学课堂中,教师的示范书写不仅给学生以直接而形象的感受,也体现着教师“功力”的深厚与否,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书写练习,书写的效果以范帖标准为目标,克服“有我”的影子。课堂示范过程中,应力求准确性,切忌随意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示范功能。(3)合理的教学手段。教学是一门艺术,书法教师必须懂得书法教学的特殊方法、原则和规律,不能盲目瞎教。因此,各高等师范院校应督促、培养书法教师使之具备以上各方面的能力,保证书法教学的正规化。

(二)加大书法教学设备的投入

书法教学不同于普通的文科教学,普通文科教学只需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下面翻翻课本或简单做一些记录就行。书法教学则要求学生从听教师讲授、分析,看教师示范、表演,观摩名帖、范字和作品展览,自已动手临摹、创作等多方面进行学习,因此,书法课程在教学设备上有着特殊的要求。但多年来,绝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往往忽略书法教学专门设备的投入,这有必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在设备的投入中,需要考虑的有:开辟一定数量的书法专用教室,配备示范投影仪、幻灯机、幻灯片、电视机、影碟机、多媒体设备,配备历代书法名帖范字,配备正规的笔、墨、纸、砚,等等。各种专门的设备都将有效地为书法教学服务,例如,在专用的书法教室中,应该安装高度合适的水平面板课桌,且桌面较为宽大,可以铺设毛毡、纸张等书法用具,便于行笔创作。书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因此其教学之地必须拥有独特的教学设备。

(三)切实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

单从笔画论笔画、结构论结构、章法论章法,难免僵化机械,将字写死,教师的讲解既要符合笔画、结构、章法的基本规律,又能将笔画、结构、章法的审美特征和趣味传达给学生。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便是结合名家名作进行深入讲解。例如,王羲之在他的《兰亭序》中,同是一个“之”字,篇中共出现21个,却各有风姿,绝无雷同,亦无斧凿之痕。这种大师手笔或风范固然需要教师讲解,但是其中的各种趣味更应该让学生在自我观察和反思中去体会,去“默会”。书法具有完整的知识系统与技法系统,具有丰富而深刻的艺术内涵和文化内涵,要想达到高水平的默会知识,需要长期的学识积累和反复的艺术锤炼。

(四)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若干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组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分层教学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好处:第一,便于“因材施教”,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当代大学生(包括师范类与非师范类)的汉字书写水平差别很大,如在学校或各学院组织的各类书法比赛中,有的学生能写出笔画、结构、墨法、章法都相当不错的较为完整的书法作品,而有的学生却连最基本的笔画也写不出来。面对这种现状,如果按照同一尺度开展教学,那么教师无论如何尽心尽力,也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书法基础好的学生会感到学有余力,学习空间还没有被完全开发出来;而书写能力差的学生则会动摇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勇气,结果书法教学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因此,有必要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与提高,面向全体,把学生分为若干层次,让同一层次的学生在一起上课,这样有利于因材施教。第二,分层教学使书法教学更加有针对性,有利于教师根据不同学生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可理解性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也有利于学生掌握书法知识,从而促进其技能习得的产生。从教学要求来说,脱离了传统的统一化、标准化、机械化,代之以多样化、层次化和个性化,建立以达到统一教学要求和个体优势发展为教学要求的新教学目标,使各层次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从教学内容来说,也改变了过去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因学生层次不同有了适当的变化;从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来看,分层次教学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学生能主动地根据自己书法学习的需求、兴趣、潜能规划设计自己的书法学习。

[1] 李志义.当代知识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8(2):6-9.

[2]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54.

[3] GARDNER.R.C.Social Psychological A spects of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M]. London A mold,1985:148.

猜你喜欢
师范类书法教师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书法欣赏
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排球选项课师资水平及场地利用现状研究——以甘肃省师范类院校为例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