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旭 朱洪征 郭发荣
1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2长庆油田公司采油一厂3长庆油田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4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5长庆油田公司油田开发处
安塞油田集输工艺的优化
吕旭1;2朱洪征3;4郭发荣5
1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2长庆油田公司采油一厂3长庆油田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4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5长庆油田公司油田开发处
针对新区需要降低产建投资、老区安全环保风险大和计量系统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等问题,安塞油田开展了集输工艺的优化研究。应用示功图计量和数字化监控技术,开展了产建集油工艺的优化;应用多种管网优化技术,开展了环境敏感区域输油系统优化和集输管网整体优化,高回压和拉油井组集油工艺优化;应用多种计量新技术,开展了单井计量系统优化和站点三级产量监控体系建设。
安塞油田;集输工艺;安全环保;管网;计量系统;优化
安塞油田是全国最早投入开发的低渗透油田之一。生产区域位于沟壑纵横、梁峁交错的黄土高原腹地、“四河二库”的环境敏感区,地面建设难度大、投资大。通过持续的试验研究,形成了以“单、短、简、小、串”为主要特色的地面建设模式[1],实现了经济高效开发。经过20多年的勘探开发,形成了年产300万吨的生产规模,有油井4 800多口,各类站点205座,各类集输管线约3 600 km。
钻井采用定向井及大位移井技术,井组一般为6~8口以上的大井组。老区主要采用双管密闭集油流程,单井计量采用井组单量管线与站内集中计量的流程,采用二级布站与三级布站相结合的布站技术。增压点采用缓冲罐油气分离、小型茶炉加温和螺杆泵输油工艺。集中处理站采用沉降罐热化学脱水,除油、过滤和加药等多级采出水处理,微正压闪蒸原油稳定,中压浅冷轻烃处理等集输工艺。
(1)安塞油田目前开发区域储层平均渗透率0.49 mD,未来开发区域主要是渗透率0.3 mD的超低渗区块,为了满足经济开发需要,需要进一步优化简化集输工艺,降低地面建设投资和生产运行成本。
(2)安塞油田1989年大规模投入开发,老集输系统运行时间长,腐蚀老化严重,且大部分位于延河、杏子河、坪桥川和长尾河等“四河”以及王窑水库、中山川水库等“二库”的环境敏感区。老集输系统布局不尽合理,沿河、跨河管线多,存在较大的安全环保隐患。
(3)受井组液量低、冬季气温低、地形复杂等条件限制,安塞油田100多个井组冬季出现高回压问题,造成集油管线频繁堵塞甚至油井停产;100多个井组拉油生产,生产费用高,受雨雪天气及道路条件影响,存在交通安全风险。
(4)安塞油田200多口油井由于采用单管流程导致无法单井计量,此外受井组液量低、冬季气温低等影响导致400多口油井冬季无法计量。站点外输计量系统只能计量外输液量,不能准确掌握产油量情况,不能及时为生产决策提供准确的指导。
集油工艺优化的关键是单井计量工艺优化。采用示功图计量工艺一方面避免了冬季因液量低、气温低而无法计量问题,另一方面通过示功图计量装置取代单量管线和站内计量装置,使单量和混进的双管集油流程简化为混进的单管流程,并实现多井组串管集油进站。
安塞油田示功图法计量与监测系统,按10~15 min间隔实时采集抽油机井载荷、位移、电流、电压等数据,并用无线传输方式在增压点(转油站)集中显示,应用长庆油气工艺研究院研发的示功图计量软件进行计算[2],测试各类油井平均误差在15%以内。此外利用示功图法计量通讯平台,实现井场监控、抽油机远程启停、注水井压力及流量监测等扩展数字化监控功能。
2009年安塞油田产建新区按照数字化建设要求,全面推广示功图计量、单管集油工艺。按照每个井组8口油井,每个增压点5个井组,集油半径1.6 km计算,采用常规流程单井计量投资2.5万元,采用新流程单井计量投资仅1.5万元。由示功图法计量通讯平台扩展的数字化监控管理功能,可实现井场无人值守管理,有效控制用工总量,优化了劳动组织结构[3],降低了成本。
安塞油田在老集输系统改造过程中,通过输油管网优化、站点和管网布局整体优化,避免管线沿河、穿河,从根本上削减环境敏感区原油泄漏污染的风险,同时兼顾节约投资的效果。及时根据站点和管网条件的变化,因地制宜地开展集油管线优化,有效治理井组高回压和拉油生产的安全、环保隐患。
2.2.1 输油系统优化
在输油管线腐蚀老化隐患治理改造过程中,改变以往沿河敷设的方式,改向沿山敷设,或者调整归属站点,改进其他输油系统,达到避免穿、跨越河流,削减环保隐患的目的。
2008年,张渠站至杏河站d=159 mm×6 mm、长15 mm管线因硫化氢腐蚀严重进行改造,改造时管线走向由沿河敷设改为沿山敷设,跨越总数量从15处减少到7处,同时管线长度从15 km减少到12.5 km。
塞218站—贺一转—王二转输油系统老化腐蚀严重,2009年对其进行改造。贺一转及塞218站外输系统改进为王十八转集中处理站,王二转输油管线改向沿山敷设,见图1。改线后塞218站至王十八转站管线长14.2 km,比原贺一转至王二转14.6 km管线节省0.4 km,并消除了管线沿河运行的安全、环保风险。
图1 塞218站—贺一转—王二转输油系统优化
2.2.2 集输系统整体优化
老集输系统改造中,依据地形及井组分布情况,关停沿河大站大库。通过关停和新建增压点优化集油管网,调整下游归属站点优化输油管网,使整个集输管网避免沿河、跨河,从源头上消除隐患。中山川水库流域集输系统调整示意图见图2。
图2 中山川水库流域集输系统调整示意图
中山川水库为子长县居民饮用水源,流域内有注采河、团庄河、桥岔河等三大支流。安塞油田在该流域内有各类集输油站点14个,井场81座,油井265口,水井113口,集输管线189 km,该流域所有产液量通过坪四转及坪六转外输至坪桥集输站。该集输系统运行时间超过15年,老化腐蚀严重。2009年在中山川流域老集输系统隐患治理改造过程中,开展了整体优化:
(1)站点隐患治理。坪五转油站和坪十二计量接转站为流域内最大的站点,同时位于主河道周边。关闭了坪五转油站和坪十二计量接转站,消除了这2个站点及外输管线泄漏污染的风险。
(2)集油管网调整。新建坪十二增,将原属坪十二转的5个井组改进坪十二增,2个井组改进坪七转;将原属坪四转的4个井组改进坪六输,2个井组改进坪十二增。
(3)输油管网调整。坪四增外输改进坪28-40增,坪28-40增和坪27-38增改进坪七转,坪十二增进坪六拉,使流域大部分站点外输管线均避开流域河道。
(4)数字化建设。坪十二增、坪七转和坪六转3座站及所辖井组配套数字化建设。与常规改造相比,在投资减少的情况下,实现跨越总数从12处减少到2处,使2座大站,5条输油管线,17个井组管线避免沿河、跨河敷设,提高了4个站运行效率30.5%,实现了数字化管理。
高回压导致油井产量下降,甚至导致集油管线频繁堵塞,不得不拉油生产。油井拉油生产费用高、能耗高,同时油区道路复杂,受雨雪天气影响,存在交通安全风险。
在拉油井组集中区域,通过建小型增压橇可以实现近流程生产;高回压井组可以通过管线加热、投球或者优化管线走向的方法进行治理。对于受初期建站条件限制导致的高回压或拉油井组,通过及时改进后期其他站点,或者插输至站点外输管线的方式进行治理。
杏13-33井组至杏十转集油管线长4.0 km,于2002年11月投产,冬季回压4.0 MPa。2007年杏二增建设后,改向敷设杏13-33至杏二增的集油管线仅2.0 km。改线后杏13-33井组冬季回压下降到1.5 MPa,预计单井日减少泵漏失量0.4 m3,抽油机耗电量下降10%以上,年增产原油约200 t,年实现经济效益约60万元。
东34-20井组日产液20 m3,原为拉油生产。2008年建设了东34-20井组插输至张一转外输管线的集油流程。张一转外输管线15 km,外输压力1.0 MPa,插输点位于张一转出站8 km处,目前东34-20井组生产正常,冬季回压1.8 MPa。建设外输管线后年节约拉油费用约15万元,2年内即收回管线建设投资。
(1)油井计量系统优化。安塞油田应用的多相流计量装置计量范围一般为液相1~2 m3/h,气相0~0.2×104m3/d,标定误差在3%以内。多相流计量装置可以安装在井组取代单量管线,集油半径1.5 km时,单井投资降低30%左右。将多相流计量装置小型化,固定在卡车上,进出口安装中压连接软管,成为活动计量车,在井组之间2~4 km的距离内移动计量,具有运行成本低、使用范围广等优点。适合在油井数量大、分布面积广、地形复杂的低渗透区块使用。截至2009年底,安塞油田安装活动计量装置24套,基本解决了200多口单串管流程井、400多口冬季无法计量的油井计量问题,同时还可以对500多口示功图计量装置进行标定。
(2)站点三级产量监控体系建设。安塞油田含水原油站点外输计量系统仅能计量产液量,不能计量产油量和远程传输。当区块生产动态发生变化时,需要在大转油站管辖区域内开展产量排查,工作量巨大。为了满足大油田生产管理的需要,缩小排查区域至增压点,开展了三级产量监控体系建设。在各站点建立产油量计量及远程传送设施,监控各站点产液量和产油量变化,实现厂—作业区—井区的三级监控。三级产量监控体系充分利用了油田内部网络,关键技术是外输管线含水分析仪的优选。常用的含水分析方法可分为射频法、微波法、电容法和射线法。应用射线法或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精度较高[4]。2009年在杏河、杏北、杏南区块分别应用射线法测试系统、电容和微波法测试系统、三相流量计进行现场应用试验。结果表明,FGH型射线法测试系统效果较好、HSC-I型电容和微波法测试系统含水分析效果最好。现场监测与人工化验对比平均误差约为1.5%,可以满足增压点、转油站等站点低含气,中、高含水原油的在线监测。
(1)在安塞油田产建新区应用示功图计量与监测技术,实现单管集油和串管流程,大幅降低了单井计量投资。利用示功图法计量与监测系统扩展的数字化监控管理功能,减少了住井员工数量,降低了人工成本。
(2)在安塞油田老集输系统改造中,通过输油管线走向优化和归属站点调整、集输站点和管网布局整体优化,有效消减了敏感区域集输系统穿、跨越河流的隐患,同时节约了维护改造投资。集油管线归属站点调整和建设插输站点输油管线流程,有效治理了井组高回压和拉油生产的安全环保隐患。
(3)应用多相流活动计量技术,实现了安塞油田单管流程井、冬季低产井的油井计量,还可以实现示功图计量装置的有效标定,成为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有效补充。以应用HSC-I型电容和微波法测试系统为重点,建设三级产量监控体系,可以满足大油田生产管理需要。
[1]胡文瑞.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2]杨瑞,黄伟.功图法油井计量技术在长庆油田的应用[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0,29(2):55-57.
[3]张箭啸,夏政,辛宏,等.长庆油田超低渗油藏开发地面设计探讨[J].石油工程建设,2010(4):80-85.
[4]吴国忠,张永攀,李栋,等.多相混输原油在线含水检测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8,27(5):30-31.
10.3969/j.issn.1006-6896.2011.5.020
吕旭:工程师,2003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工程专业,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专业在读硕士。现在长庆油田公司第一采油厂采油工艺研究所从事油气田开发工作。
(029)86504261、lxu_cq@petrochina.com.cn
(栏目主持 张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