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向伟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从语言解读到形象建构
——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城市魅力传播路径研究
谷向伟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基于2010年全球排名前65位城市解说词的研究,应在总结国际都市的成功经验,透析全球视野中的中国都市的地位,探讨特大城市的形象建构问题,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创建低碳、知识、宜居城市及提升特大城市的魅力提供新的路径。
特大城市;宜居城市;城市形象;全球城市解说词
2010年8月中旬,全球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公司、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以及《外交政策》杂志联合推出了第二届全球城市指数,对全世界65个大城市进行了排名。入选的65个城市,各自配了一张图片,下加一段简短解说文字。平均起来每个城市用了90多个字,解说词一共有6100多字。我们的研究材料取自搜狐网新闻大视野所展示的入选城市图片和解说词。[1]本文以入选城市的解说词为分析对象,讨论不同城市所存在的比较优势和面临的问题,最终试图解析中国城市的国际形象构建问题。
全球城市指数(Global Cities Index)涵盖五大方面:1.商业活动,包括城市资本市场的规模、全球财富500强公司总部数量、货物在空港和港口的流动规模;2.人力资源,或者说城市对不同群体和人才的吸引力,包括移民人口比重、高等学府的办学质量、国际学校的数量、获大学文凭的市民所占的百分比;3.信息交流,包括新闻和信息传播到世界其它地区的能力、新闻审查制度、国际新闻机构的数量、国际新闻在地方重大报纸中的数量、宽带用户数量。最后两个分析项目对多数上榜城市来说不同寻常;4.文化吸引力,或者说对国际移民和旅游者吸引力,包括城市举办重大体育赛事的次数、表演艺术节目的场馆数量、引以为豪的餐饮设施、拥有哪些友好关系城市;5.政治影响力,包括城市影响全球政策或对话的能力。如何评判?通过计算使馆和领事馆、智囊人物、国际组织以及城市所举办的国际会议的数量就一目了然。[2]
依据以上标准,2010全球城市指数入选城市共有65个,涵盖了40个国家。[3]入选城市数量超过一个的国家有9个,分别是美国9个,中国7个,印度4个,德国3个、日本、西班牙、瑞士、意大利、巴西各2个。如果以洲为单位来衡量,入选城市最多的是亚洲,有24个,以下依次是欧洲19个、北美洲11个、南美洲6个、非洲4个、大洋洲1个。如果按照“人类发展指数”高低来判定发达国家与否,那么超过0.9即为发达国家。到2009年世界已经有37个发达国家,此外还有6个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非国家经济体。[4]据此统计,2010全球65个排名城市中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城市接近半数,有37个,其中北美洲11个全是,欧洲17个(入选的19个城市中莫斯科、伊斯坦布尔除外),亚洲8个(东京、大阪、首尔、新加坡、特拉维夫、迪拜、香港和台北),大洋洲1个(悉尼),南美洲、非洲均为0个。也就是说,欧美以及大洋洲入选的31个城市绝大多数都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而亚洲、南美洲、非洲虽然入选了34个城市,但只有8个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亚非拉这些欠发达国家的城市与发达国家城市之间发展上的差距。
从2010全球65个大城市的解说词不难看出,有些凸显了某城市的特色优势,有些则曝露了某城市所面临的问题。下面从经济活力、人力资源、城市建设、文化吸引力几个方面解析这些解说词,分析入选城市的优势、特色所在。
在一些发达城市,环保又高效的旅游业、港口贸易以及文化、教育、医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引人注目。新加坡的港口贸易占据了世界的五分之一,而巴塞罗那和休斯顿的医药、洛杉矶(好莱坞)和孟买(宝莱坞)的影视、蒙特利尔的游戏视频开发、特拉维夫的高科技产业、波士顿的留学生教育都值得称道。旅游经济既环保,又可以扩大城市的影响力,因此发展旅游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城市的重视。此次入选的很多城市都是旅游胜地,旅游业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旅游城市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吸引着观光客的到来,比如马德里的斗牛、维也纳的音乐、巴黎的艺术、大阪的烹饪、米兰的时尚、伦敦的商业。同样吸引游客眼球的还有前东西德边境检查点——查理检查站,法兰克福每年为期三天的博物馆堤岸节,迪拜打造的百万富翁天堂,日内瓦旧城中的咖啡文化,里约热内卢的阳光海滩和美味食物,台北打造的地区购物中心。此外从新加坡的滨海湾沙滩旅馆、苏黎世的班霍夫大街、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游客看街景等图片也可以看出这些城市都是旅游、购物的好去处。
城市对不同群体和人才的吸引力既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推动力,也是该城市国际化的标尺。悉尼有三分之一的移民,多伦多市民差不多有一半儿在国外出生,都柏林则成了今天世界上移民人口最多的城市。质量高、数量多的大学生显示了一个城市人力资源上的实力,这一点上波士顿在入选城市中显得特别瞩目,这一地区的大学生比例远高于美国的平均数,誉满天下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西北大学、波士顿大学等都位于该地区。解决城市发展中的人才瓶颈问题不外两种办法,一是引进,二是培养。大量高端和专业人才的涌入和持续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了影响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城市的发展。除了兴建道路、轨道交通、水资源等设施之外,新兴的宽带网建设引起了个别城市的高度重视。在这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韩国都城首尔,当地政府正在大力推广急速有线网络,例如下载一部电影只要十几秒钟,这比美国平均网速还快了200倍。今天,绿色、低碳成了众多城市发展中追求的新目标。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将在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座“碳中立”城市,这必将是丹麦呈献给世人的一个绿色神话。
各个城市文化吸引力的大小引人关注,这主要体现在不同文化的交融之上。例如纽约的惊人创举是计划在被炸毁的世界贸易中心遗址附近修建清真寺,芝加哥的居民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能讲一种以上的外语,悉尼则成了大量中国人的聚居地,甚至连前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都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举办重大的体育赛事或国际展览也能提升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北京、伦敦和里约热内卢作为上届、下届以及下下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城市而令世人瞩目,约翰内斯堡2010年举办的世界杯同样受到了全球球迷的热捧,上海正在举办和米兰正在准备的世博会同样为这两座城市增色不少。可见,一个城市在构建自己的国际形象过程中,一方面要逐步实现不同民族、族群文化的平等和多元化,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举办国际性的体育比赛、音乐盛典、建筑展览等来提升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和国际知名度。
除了对一些城市的溢美之词,2010入选城市的解说词对一些城市所面临的问题也予以了披露。有的城市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欠缺,比如新德里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影响到了外国公司投资热情;雅加达有着世界上最为糟糕的交通,耗费着大量的人力物力;内罗毕尽管管理者有着解决交通拥堵的愿望,但私人对土地的开发使得这项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班加罗尔的城市水资源未来几年内即将枯竭;拉各斯目前不断有移民涌入,但落后的基础设施却无法适应这一情况。这些问题成为了相应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或瓶颈。让人奇怪的是类似问题并不只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巴黎的交通和污染问题就很突出,影响到了它的形象和旅游业;而罗马老城的道路年久失修,令人堪忧。看来,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城市,交通和污染是需要政府时刻注意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此外,一些城市的社会问题也严重制约了该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圣保罗的问题在于高犯罪率、腐败问题严重和人均GDP低,2010年泰国“红衫军”的暴力抗议严重影响了曼谷的经济,里约热内卢犯罪猖獗,加拉加斯的谋杀率南美洲第一,卡拉奇普什图移民至今仍与该市多数种族莫哈吉斯人发生着暴力冲突。即便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有些城市也有让人头疼的问题。例如东京老龄化问题突出,使得医疗和其他设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布鲁塞尔各种摩擦的根源之一是不同族群间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阿姆斯特丹宗教和种族的紧张关系也在不断升级。
这些大城市所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在中国城市的国际形象构建中应当引以为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因为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于出现的任何问题,如果管理者不加以及时而有效地解决,日积月累,遗患无穷。
2010年中国共有7个城市位列65个全球排名城市,分别是:香港第5,北京第15,上海第21,台北第39,广州第57,深圳第62,重庆第6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美国的城市国际排名比较靠前,印度的比较靠后,中国的居中。这种情况也基本上反映了三国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也表明中国城市和国际先进大城市之间的距离。
从对入选中国城市的解说词来看,香港、北京、上海、台北、重庆给予了正面的描述,而广州和深圳突出了近一段时期所出现的社会问题。香港中西文化交汇、发展日新月异,国际排名第五,可以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标杆。北京通过办奥运扩大了国际影响力,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令人瞩目。上海科技发达,磁悬浮列车的商业化运行开了国际先河。台北市民富裕、人均GDP高,是个购物天堂。重庆发展速度让人惊叹,潜力巨大。而广州市民对粤语地位的争论和深圳富士康员工的跳楼则成了这两个城市的解读关键词,此外,这两个城市的配图也给这两个城市的形象打了折扣。广州的配图是在拥挤的商场路边推着小车的工人在等生意,深圳的配图则是一幢孤楼孤零零地立在一片布满砖瓦的建筑工地上。
遵循二元划分的逻辑,我们可以将“城市形象”区分为“实体形象”与“虚拟形象”。所谓“实体形象”是一个城市景观风貌的概括,不仅包括城市硬件系统,而且包括城市软件系统;而所谓“虚拟形象”则是将“城市形象”理解为城市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城市的总体信念与印象,是公众对城市布局、城市环境、城市文化等大量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和提炼后的印象、看法和观念的总和。[1]
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品牌城市构建目标及流程
鉴于中国城市的发展现状和2010入选的世界城市成功经验及部分城市面临的困境,着眼于城市“实体形象”和“虚拟形象”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城市在国际形象定位过程中应当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创建特色鲜明、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城市
2009年8月30日,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等多家机构共同主办的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结果出炉。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排名由高到低分别是:上海、北京、成都、南京、杭州、宁波、西安、长沙、昆明、长春、广州、深圳、重庆无缘榜单,显示在国际形象塑造方面这三个城市并没有国人想象的那么好。个中原因很多,其中较为明显的一点就是相比十个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这三个经济势头强劲的城市特色不突出、不显著。比如北京有故宫、长城,上海有外滩、东方明珠,杭州有西湖、钱塘江,西安有兵马俑、古城墙,而广州、深圳、重庆的特色之处能跟上述几地比吗?
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习世界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而且要善于发掘、培育城市自己的文化特质。我国的大城市既应当展示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包容多元,也应该具有地区差异、区域品牌的个性特征。比如广州、深圳地处岭南,闽粤客三种方言共存,民俗各具特色,应当努力保护和发掘这些传统的、名族的地域特色,在城市形象塑造中打好岭南文化牌。
第二、实现从低碳到碳中立的飞跃
现今,时尚的“低碳”受到很多城市追捧,但终极目标应当是“碳中立”,哥本哈根的做法值得很多城市学习和效仿。一方面要积极发展环保、高科技的产业,诸如港口贸易、医药、旅游、太阳能、电影、动漫等。另一方面则要积极治理城市污染,比如汽车尾气。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蓬勃发展的汽车消费市场必定会加重空气污染。当前各大城市急速上升的汽车保有量对于建立“低碳”城市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例如截至2010年9月6日,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50.3万辆。鉴于此,巴黎政府推广使用租赁电动汽车和华盛顿游客使用旅游电动双轮车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第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宜居城市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建设好宽带网。对于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多的中国大城市来说,发展轨道交通还可以缓解日益拥堵的道路交通、降低空气污染。网络建设既要提高网络在市民中的使用率,也要提高宽带网的速度。事实上,当前中国的特大城市面临着更加严重的挑战。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特大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入托难、就医难等诸多问题已经严重困扰城市居民的生活。”未来的时间里,各大城市要着力解决建设宜居城市的三大瓶颈问题:住房、交通、医疗,否则充斥房奴、车奴、孩奴的大都市,如何让市民实现安居乐业呢?
第四、打造知识城市
“知识城市”是一个“创造力城市”、“科技城市”和“数字化城市”的高度合成,是科学与艺术和谐统一的城市。[2]应当着力发展高质量、高水平的高等教育;重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艺术场馆的建设;注重市民技术和文化的提高,增强城市软实力。
短短30年的时间,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到成为拥有高科技产业、现代金融、对外贸易和海运的大都市,变身为中西方文化的重要交流基地。[3]相比北京、上海、广州等历史久远的城市,深圳本土的知识、文化底蕴较为欠缺。因此建设知识城市对于深圳来说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方面波士顿和都柏林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第五、利用多种传播渠道,开展城市形象公关
中国大都市应当学习波士顿、日内瓦、都柏林等城市的成功经验,增加城市对国际移民和旅游者的吸引力。政府要注重城市形象的媒体塑造,动用各种社会力量为城市形象增色;对于负面的事件、危机,也要善于处理和化解,避免恶性事件过度放大、传播使得城市形象变坏。
“大众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如何描述、呈现、评价城市,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城市的认知、观念和态度,从而构建一个虚拟的城市形象,影响实体城市形象的真实认知。”[1]在城市国际形象传播过程中,有两点尤为重要,一是媒体策略——实现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互补;二是语言策略——重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事实上,一些世界都市非常注重城市营销,伦敦和纽约的城市营销的预算都在4亿美元左右。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如果想促进整个城市的发展,必须有一个巨大的持续的营销投入才行。”
理想的宜居城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诗意、一种气氛或者一个灵魂。以北京为首的中国七大城市,已经向世人展示了已有的成就和地位。我们坚信,伴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谐、宜居、幸福、充满活力的中国城市必将会吸引更多的全球目光。
[1]陈映.城市形象的媒体建构[J].新闻界,2009,(05).104.
[2]王志章,吴玲.知识城市与城市魅力构建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01).124.
[3][墨西哥]布兰克·加西亚文,胡作友,喻凤译.知识城市标杆中的关键因素[J].学术界,2010,(03).197.
I2
A
1004-3160(2011)04-0125-04
2011-05-20
谷向伟,男,河南林州人,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传媒系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语言传播、语言应用。
责任编辑:王习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