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教育视野下我国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现状研究

2011-01-06 02:00,陈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全纳师资残疾人

王 平 ,陈 琳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全纳教育视野下我国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现状研究

王 平 ,陈 琳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全纳教育产生的背景和形成的基本理论基础进行了研究。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对我国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的现状进行调查,主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结合全纳教育理念进行分析,揭示了在全纳教育理念下我国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思路。

全纳教育;特殊体育;师资培养

1 问题的提出

全纳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1994年 6月 10日,《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的一项宣言中提出了全纳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提倡普通学校要给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容纳所有的学生。我国在上世纪 90年代也结合本国情况开始了中国式的全纳教育,让有轻微残疾和肢体残疾的学生随班就读。调查表明,我国的普通体育师资的培养并没有因为这部分随班就读的学生而进行调整,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也因此而受到一定程度制约。因此,在世界教育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特殊体育教育如何与世界接轨,如何加快提高我国特殊体育师资的培养数量和质量,是全纳教育理念下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2 全纳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以及理论基础

全纳教育思想的产生同西方国家争取民主平等社会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1]。尽管从 18世纪开始就已经出现了为残疾人提供教育的学校并且有一些保障权利的机构,但是并没引起重视,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当民主思潮迅速蔓延,当黑人和妇女在争取自己权利不懈斗争时,残疾人也开始在不停的反思。因此,在 20世纪 60年代也开始发动了争取权利的运动,掀起了一场“去机构化”的社会运动,回归主流运动直接促进了全纳教育的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由于建构论强调学习是一社会的过程,因此,同辈之间的学习和支持被重视。”[2]如果将特殊儿童放在隔离的环境,他们就将很难获得同辈之间的相互学习,而让其进入到普通学校,则能够加强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互动,使特殊儿童更能效仿同辈活动,增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增进社会对特殊儿童的接纳。所以将特殊学生纳入到普通学校中去,促进特殊学生的有效参与,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在解决难题与创造产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又为一种或数种文化环境所珍视的那种能力”[3]2或是“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是很有价值的。”[3]16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不存在特殊儿童,每个孩子都是有潜能的,顶多是哪方面存在问题,而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提供帮助,减少差别程度使之最大限度发展潜能。依据多元发展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优势和不足,那些所谓的有障碍的学生也不例外,克服自身的障碍,发展他们优势智能。所以说多元智能理论为特殊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强大理论基础。

3 我国特殊体育教育发展现状

21世纪全纳教育的发展对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是在教育制度、教育实践和教育观念上。在全纳教育思潮影响下,我国也开始了中国式的全纳教育即“随班就读”。从 1987年开始,我国政府在全国的 15个县、市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随班就读的实验研究,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儿童“回归主流”之路。我国将肢残儿童和有轻微听力和智力障碍的儿童安排在普通学校,到 2000年,随班就读的学生达到 23.725万人,占残疾儿童的63%。“长期以来,中国普通教育的师资培养与特殊教育的师资各行其是,缺乏融合,特殊师范培养的学生只懂特教,不懂普教;普通师范培养的学生只懂普教,不懂特教。”[4]11这种一元制的教育体制无法应对这部分学生的到来,我们的师资培养还没有考虑到这部分儿童的特殊性。在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亦是举步维艰。其中一大原因就是特殊体育专门师资的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国特殊体育师资培养滞后。

其实,教育部在 2001年《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突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师范院校要有计划的开设特殊教育课程或专业,努力在学生中普及特殊教育知识。”我国在 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第十五条规定:“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丰富残疾人体育健身方法,培养体育骨干,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这说明,残疾人的教育已经受到有关政府和部门的重视。

但是,通过对成都体院、武汉体院、广州体院、山东体院、天津体院、西安体院、沈阳体院、上海体院、北京体育大学等 10所体育院校教师和学生的 533份有效问卷分析,有 93%“不知道”全纳教育,85%不了解残疾人的体育锻炼。可见,我们培养的体育教师对特殊体育关注很少,对全纳教育理念基本没有了解,在问到“是否有必要开设一些特殊体育的课程”时,73.5%认为“有必要”,有 20.9%认为之所以未开设有关特殊体育的课程是由于高校缺乏专业的特殊体育教师。但是,48.1%认为是由于领导缺乏全纳教育理念,一直以来忽视普通学校的残疾人的体育教育问题。

目前,我国仅有 4所体育院校开设有特殊体育教育专业。2001年天津体育学院率先开设特殊体育教育专业,之后山东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相继开设了特殊体育教育专业。

4 我国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4.1 培养目标

通过登陆各自学校的网站获取了天津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

表 1 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续表1

从表 1看出,以上体育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共同点是培养能从事残疾人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以及能在康复机构担任康复训练工作的人才,而且特殊体育教育专业修学年限都是 4年,都是以专业课为主要形式。

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培养目标,而课程体系却有着核心地位,它反映的是社会和时代对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专业知识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尽管教学目标决定着课程体系,但与此同时课程体系又对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对我国特殊体育师资培养进行探讨时,对开设有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探讨显得很有必要。

4.2 核心课程设置情况

表 2 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

从表 2可以看出,此专业知识体系结构以体育学科、特殊教育学科构成主体框架。要求根据学生的差异对教学内容和教具、教学方法都要加以变通,将传统的体育课程加以适当的修改以适应残疾人运动。“主张‘不分类、不排斥、反对标记、反隔离’,根据学生的特殊需要,提供最少限制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安置在适当教育环境内,享受乐趣化的身体运动,从而获得上体育课的成功经验,在学习过程中,达到体育的认知、动作技能与情意三大领域的教学目标。”[5]所以,特殊体育师资不仅要懂得普通体育知识还要懂得特殊体育的专业知识。

在对 4所院校的特殊体育教育专业关于课程设置的问卷调查中,有 44.4%的认为不合理,有 24.5%认为基本合理,17.8%认为非常合理,13.3%认为有一定的缺陷。其中 78.9%的被调查者认为实践课程太少,应加强与特殊体育相结合的实践课程。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起步较晚、基础薄弱、观念滞后

长期以来,中国普通教育的师资培养与特殊教育的师资各行其是,缺乏融合,特殊师范培养的学生只懂特教,不懂普教;普通师范培养的学生只懂普教,不懂特教。[4]294再加上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民众对特殊儿童接纳程度等方面的影响,符合全纳教育条件的学校很少。2001年天津体育学院成为我国第一个开设此专业的高校。而在 2000年以前,我国根本没有进行特殊体育教师的培养,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师一般只是接受了中等师范体育教育或者是高等师范体育教育,基本没有受过特殊体育教育,对特殊体育教师的培训基本停留在“传、帮、带”阶段,多是老教师带新教师,根本谈不上系统的专业培养。

5.1.2 开设院校有限、课程设置与实践脱轨

全纳教育已经提出近 20年的时间了,我国在1994年已经正式开始了“中国式”的全纳教育,让有轻微残疾的学生和肢体残疾的学生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和正常儿童都在一起学习、一起生活。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普通体育师资培养课程设置却没有涉及到特殊体育教育。到目前为止,我国有限的几所开设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其课程设置也不尽合理。重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程,忽视与特殊体育相结合的实践课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各种障碍体育教育的课程,如视觉障碍体育教育课程,语言残障体育教育,听觉残障体育教育,肢体残障体育教育等,在这些院校中少有开设。

5.1.3 教育管理落后、总体培养水平低下

到目前为止,全国还没有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的统一培养标准,对师资需具备的能力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要求。而在国外对特殊体育教师培养都有一定的标准,各个学校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培养。国际特殊体育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快 30年的发展历史了,成为体育学科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且其分支也在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特殊体育理论体系。因此,我国也应该加快其发展速度,有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加速政策制定、加大资金投入,尽快制定出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的统一标准。

5.2 建议

5.2.1 加大宣传力度,更新教育观念

全纳教育与我国目前所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是息息相通,构建全纳教育体系是一个重大的社会变革,是一个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这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更新旧观念,全面深入贯彻全纳教育思想。在宣传工作的基础上,教育行政部门应督促条件较好的高等院校设置一定数量的特殊体育教育专业,以尽可能地满足随班教育中特殊学生的体育教育的需求,从而适应国际全纳教育的发展。

5.2.2 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培养质量

由于我国特殊体育教育起步较晚,发展滞后,在特殊体育教育师资培养上,也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在课程体系方面,我们应具备世界眼光,吸纳国外有益的经验,在课程设置上紧紧围绕培养特殊体育师资,完善师资的专业知识能力来完善课程体系:第一,对不同的残疾及病症有所了解;第二,能够选择及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三,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修改。第四,对特殊学生有足够的理解及良好的态度。[6]

5.2.3 制定行业标准,建立师资资格认证制度

完善的行业标准和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对于行业的发展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教育实践的发展,对于特殊体育教育的师资,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制定相应的特殊体育师资这一行业标准,缺乏相应的师资资格认证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特殊体育师资教育的发展。因此,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特殊体育教育培养目标,对特殊体育教师的能力进行标准化的要求;尽快建立全国特殊体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以提高我国特殊体育师资的从教能力。这对于我国特殊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保驾护航的意义。

[1]李政云,李尚群.超越“全纳”-全纳教育思潮之理性审视[J].现代大学教育,2005(4).

[2]Eichinger,J.,Meyer,L.,&D,Aquanni,,M.(1996),Evolvinng best Practices for learners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Special Education Leadership review,3(1),PP.15-16.

[3]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 [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黄志成.全纳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李群力,罗智波.美国适应体育课程标准对我国特殊体育教育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9(7):28-29.

[6]周洁.关于残疾人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A].残疾人体育研究[C].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269-274.

Research on the Special Sports Teacher Tra in ing in the View of Inclusive Education

W ang Ping,Chen Li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ichuan NormalUniversity,Chengdu 610101,China)

W ith the documentation,the paper studies the basic theory of inclusive education.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tatus of special PE teachers training,analyses inclusive educ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curriculum and education objectives.Reveal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n the concept of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provides advices in details for the innovation and reforms directed against some drawbacks of special PE teachers training.

Inclusive education,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teacher training

G807

A

1001-9154(2011)05-0088-04

G807

A

1001-9154(2011)05-0088-04

王平 (1969—),男,四川达州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训练。

2011-04-06

猜你喜欢
全纳师资残疾人
重庆市乡村体育师资配置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
决策权动态流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教育师资政策考察及当代启示
全纳教育视角下提高教学秘书管理水平的研究
审核评估背景下提升聋生全纳教育教学管理有效性研究
特拉维夫首个全纳学校
公平高效:冰岛全纳教育模式及启示
我骄傲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关于印发公务员培训兼职教师暨公共管理硕士(MPA)校外导师人员名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