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新坡遗址的发掘及其意义

2011-01-05 02:01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汕头市博物馆
关键词:灰坑夹砂遗址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汕头市博物馆

(1.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075;2.汕头市博物馆,广东汕头 515031)

潮阳新坡遗址的发掘及其意义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汕头市博物馆2

(1.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075;2.汕头市博物馆,广东汕头 515031)

对2009年调查勘探的潮阳新坡遗址及发掘情况做了全面介绍;将此次勘察的遗址、遗物配以真实图片进行详细的分析。新坡遗址的发现,将潮汕地区有人类居住、劳动的历史上溯到4000多年前,改写了潮汕历史,填补了汕头市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遗址的空白。

新坡遗址;新石器时代;商代墓葬;陶器

一、新坡遗址及发掘情况简介

新坡遗址发现于厦深客运专线(简称厦深铁路)沿线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工作过程中。厦深铁路起自福建省厦门市,终到广东省深圳市。规划里程约502.4千米,设计时速超过200千米,总投资约为417亿元人民币,已于2008年1月6日动工兴建,预计于201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厦深铁路沿线经过厦门、漳州、潮州、汕头、揭阳、汕尾、惠州、深圳等8市。2009年夏,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根据《文物法》的有关规定,经与厦深铁路业主方协商达成有关协议,随即组队,对该铁路建设用地范围进行了文物考古调查勘探。于汕头市潮阳段进行地表踏查时,发现该遗址,并进行了勘探,基本确定了遗址的年代和堆积保存状况——遗址有新石器时代和商时期两个不同阶段的遗存,并保留了一定的文化层堆积。

2009年8月初,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又进行了抢救性发掘①本次发掘领队为李岩,参与发掘的工作人员有何卫南、樊庆平、钟振远、王志杰、柏宇亮。参与整理人员有何卫南、樊庆平、钟振远、柏宇亮等。本文线图由何卫南,柏宇亮绘制;照片由攀庆平、钟振远拍摄。。在发掘正式动工前,对该遗址再次进行详细勘察并确认。

新坡遗址位于汕头市潮阳区古饶镇新坡村(新坡中学,现地名也称为仙波)北面的虎山南坡上(图1),调查勘探确认:遗址面积约20000平方米。厦深铁路从遗址中部穿过,线内面积约10000平方米。地表采集到新石器时代至商时期的陶齐残片以及石器;遗址所在区域为虎山其中一个突出部位的小山包的南坡。坡度较陡,坡中央有一地势比较平缓台地,并被一条南北向的冲沟分为两半,地表原种植果树,地表散见较为丰富的陶片分布,文化层保存不甚理想,有些部位由于是坡地,有倒装或扰乱现象。根据以往工作的经验,其陶片散布且文化层保存状况,该遗址应当存在相应时期的古墓葬,为了保护相关文物并对整个遗址的分布范围和文化层的堆积状况以及文化内涵做更进一步的了解,对该遗址铁路用地范围的北部,即较高的区域布方进行发掘。

为了使抢救性发掘工作尽可能地获得古代遗存信息和记录表述方便,发掘人员在新坡遗址发掘过程中,在公路用地范围的西南角建立遗址发掘区的坐标基点,利用象限法布设探方9个,探方编号以遗址西南角为坐标基点,逐次统一编号。探方面积为10×10平方米,方向均为正方向。

图1 新坡遗址示意图

本次工作严格按照《新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要求,从上到下,由晚及早,逐层清理,根据土质土色及包含物区别划分地层和各遗迹单位,确定相互的叠压和打破关系,按单位分别收集各种出土文化遗物,用照相,绘图和文字记录等科学的方法收集各种发掘资料,并按照要求绘制有三维坐标的各类图纸、以及新规定(指今年10月国家文物局颁布的田野考古规程文件)所要求的各项记录表格。

田野发掘工作于9月16日正式完成,共发掘900平方米。

发掘工作共清理出墓葬2座、灰坑1个,同时清理了相关的文化层堆积,出土陶器石器一批。

二、遗迹、遗物

发掘的主要收获分为遗迹、遗物两个部分。

(一)遗迹。新坡遗址发现和清理的遗迹有三种:文化层堆积、灰坑、墓葬。

遗址的地层堆积有坡积情况,即由于遗址所在地为山坡,在水土流失等外力作用下,使山坡上部的堆积向下冲积,造成发掘部分区域的地层堆积中,不同年代遗物在同一层位中混杂的情况。

T0708东壁剖面图(西南角:N23°22′8.87″、E116°24′6.45″海拔高度44米)(图2):

第1层:土色呈灰色,土质略疏松,厚0~0.30米。含有约2%的粗沙粒,地层中草木根系、腐植物较多,有少量的石块、炭粒、烧土粒等。出土遗物较少,有近现代砖瓦砾、青花瓷片、白瓷片、酱釉瓷片等,陶片较少,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陶片。该层分布在探方的北部,为北高南低的坡状堆积,原种有果树及其它农作物,属近现代人工堆积而成。

第2层:土为灰褐色,土质略硬,厚0~0.25米。含有约8%的粗沙粒,少量的石块、炭粒、烧土粒等。出土遗物较丰富,有泥质灰陶、浅黄陶、夹砂灰陶、黑陶、橙红陶等。该层也分布于探方的北部,但走势为北高南低的坡状堆积,是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期的人工堆积。

第2层以下为红褐色生土层。

除文化层堆积之外,本次发掘共发现2座墓葬和1个灰坑,均位于东侧发掘探方内,开口在1层以下。

1、灰坑。09CXH1在T0718探方的中南部,其编号为09CXH1,开口于1层下,H1开口于1层下,口部距地表深度约0.50米,坑口为不规则的椭圆形,长径约1.20米,短径约0.55~0.95米,坑壁稍内倾斜,坑底较平坦,残留深度0.10~0.20米。

灰坑内未发现人为加工痕迹。灰坑内填土,土质较疏松,含沙量较少,土色呈灰褐色。填土内包含物较少,位于灰坑中部位置,有陶片堆积,清理后,为若干散碎红色夹砂陶相互叠压和2个石块。其间有石块两枚,根据其他地层叠压和陶片等情况分析,H1应为新石器晚期的灰坑(图3)。

图3 H1发掘过程中

2、墓葬。由于发掘地点处于山坡边缘,常年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所以此处地层略薄,墓坑残留普遍较浅。

图4 M2清理完毕

09CXM1位于T0817东南部,是一座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口距地表深度约0.15米,墓口长2.60米,宽0.70米,残留深度约0.20米。墓葬方向320°,GPS测点为N23°22′9.00″、E116°24′7.00″。

墓壁较平直,四壁未发现人工痕迹,墓底平坦。墓内填土,土质致密,含大量的粗沙颗粒,土色呈灰黄色。填土内包含物较少,仅发现有少量的碎陶片及已朽的植物根茎等。09CXM1未发现人骨架及棺椁痕迹,其葬式、葬具不详。

随葬品:仅在墓的一端清理出陶罐三件,均残破,随葬品摆放较集中(图4)。

09CXM2位于T0818的西北部,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开口距地表深约0.20米,墓口长2.60米,宽0.62米,残留深度0.10米。墓向305°,GPS测点为N23°22′9.02″、E116°24′7.00″。

09CXM2墓壁较平直,因自然剥落严重,未发现人为加工痕迹,墓底比较平坦,墓内填土呈灰黄色,土质致密,含大量的粗沙颗粒,填土内包含物很少,只有少量的灰色陶片。09CXM2未发现人骨架及棺椁痕迹,葬式、葬具不详。

随葬品:在墓的一端发现陶器盖一件,略残。

(二)遗物。不仅在遗址的墓葬和灰坑中,还在文化层清理过程中,有不少的夹砂、泥质陶器残片以及石器制品。

图5 砺石标本T0917②:3

石器中有砺石、石杵、钻孔石器、石锛、镞、环、玦几类,制法有打制、磨制和管钻几种方法。

砺石:标本T0917②:3。砺石,灰褐色砂岩,形状不规则,两面均磨制出凹面,长7.2厘米,宽4.5厘米,厚1.4厘米(图5)。

钻孔石器:标本T0818①:1。残断。红褐色砂岩,器形不规则。两侧面有琢打痕迹,形成凹窝。残长9.8厘米,厚3.5厘米,凹窝处厚1.1厘米(图6)。

图6 钻孔石器标本T0818①:1

图7 石锛1标本T0706①:1

石锛:标本T0706①:1。完整。青灰色砂岩磨制而成,梯形,单面刃,长5.6厘米,宽3.1厘米,厚1.3厘米(图7)。

标本T07 09③:2。完整。黑色变质磨而成,梯形,单面刃,平顶,平刃,两侧有琢打的疤痕。长4.9厘米,宽1.7~3.2厘米,厚1.9厘米。

标本T0817②:5。完整。青灰色砂岩磨制而成,梯形,单面刃,弧顶,平刃,有段,器身两侧、顶、背部均有琢打的疤痕。长5.1厘米,宽4厘米,厚1.6厘米。

标本采集:1。完整。灰色砂岩磨制而成,梯形,单面刃,有段,器物整体保存较好,刃部有崩疤。长6厘米,宽3.5~4厘米,厚1.4厘米。

标本采集:2。完整。灰色砂岩磨制而成,器形呈梯形,平顶较窄,单面弧刃,有多处琢打疤痕。长8.6厘米,宽4.2厘米,厚1.5厘米。

标本采集:3。完整。灰褐色砂岩磨制而成,器形为梯形且短,单面弧刃。长7.4厘米,宽6.3厘米,厚2厘米。

标本采集:4。完整。灰色砂岩磨制而成,近长方形,单面平刃。长6.3厘米,宽2.7厘米,厚1.3厘米。

石镞:标本T0709③:1。石镞,灰黑色砂岩磨制而成,器身扁平,平面近菱形,三角形锋,中起脊,挺部横截面为长方形。长6.2厘米,宽1.65厘米,厚0.5厘米(图8)。

图8 石镞标本T0709③:1

石环:标本T076②:1。残。灰白色砂岩磨而成,外廓平直,上下两面呈光滑的平面状,以对钻法管钻取芯,横断面近长方形,残长3.9厘米,外廓径8厘米,内廓径6.8厘米,厚0.6厘米(图9)。

图9 石环标本T0706②:1

玉玦:L标本T0917①:1。残。青灰色玉石,器体扁薄,上下面精磨呈光滑的平面,单面管钻取芯。外径2.5厘米,内径1.1厘米,厚0.1厘米(图10)。

图10 玉玦标本T0917①:1

陶器:新坡遗址出土的陶器泥质、夹砂两类均可见,大部分为手制,烧造的火候不高,器类有罐、器盖、纺轮等。

罐:标本T0707②:1。圈足罐,复原。泥质陶橙黄陶。尖唇,直领,垂腹,微鼓,圈足底,微撇,器物大;领部以下饰交错条纹,腹部饰一周泥条附加堆纹,底部也有交错条纹,口径6.9~8.4厘米,最大腹径10.6厘米,底径8.2厘米(图11)。

图11 标本T0707②:1

标本M1:1。鼓腹罐,复原。红褐色夹砂陶,口沿微侈,方唇,球形鼓腹,环底,颈部以下至底饰有交错条纹。口径9.6厘米,最大腹径16.5厘米,高15.4厘米。

标本M1:2。圈足折肩罐,复原。夹细砂灰褐色陶,敞口,圆唇外卷,高领,广折肩,斜弧形腹,喇叭形低圈足,器表磨损较严重,肩下局部可见微弱条纹。口径11.9厘米,肩径16.4厘米,底径7.8厘米,通高19.7厘米。

标本M1:3。直领罐,复原。红褐色夹砂陶,侈口,圆唇,直领,圆肩,球形腹,圜底,器物变形,颈部饰条纹,颈部以下遍饰交错条纹,器物略变形。口径11.6厘米,最大腹径19.8厘米,高20.2厘米。

图12 标本M2:1

图13 标本T0709③:3

陶器盖:标本M2:1。器盖,可复原。灰色夹砂陶,喇叭形纽,纽及盖身均有残损,素面,纽径7.8厘米,盖口径12厘米,高7.6厘米(图12)。

陶纺轮:标本T0709③:3。陶纺轮,稍残。红褐色夹砂陶,平面呈圆形,上下大小相近,中间有一圆形穿孔。直径3.6厘米,厚1.3厘米,穿孔直径0.5厘米(图13)。

标本T0917②:2。陶纺轮,稍残。泥质灰黑陶,平面呈圆形,上小下大,中间有一圆形穿孔,边缘处有棱。直径3.5厘米,厚1.2厘米,穿孔直径0.5厘米。

标本T0817①:2。陶纺轮,完整。灰褐色夹砂陶,手制而成,平面呈圆形,上小下大,中间有一圆形穿孔,横截面呈梯形,底部平面有大量蓖点纹。直径2.9厘米,厚1厘米,穿孔直径0.45厘米。

三、结语

(一)新坡遗址的年代和文化性质。新坡遗址发掘出土的陶器特点明显,大体可以分为两组:

第一组以标本T0707②:1之圈足罐为代表。该类罐的造型在广东境内的普宁虎头埔、香港涌浪、曲江石峡、浙江的好川墓等地都有发现,可以确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物,距今大约4000至4500年左右。

第二组以M2的随葬品为代表。罐中的凹底作风与粤东地区发现的后山类型存在类似的因素;同时折肩、凹底或圈足的造型与珠江三角洲地区例如村头遗址第一期的遗存也十分接近。因此,推测其年代亦相距不远,大体可以确定在商时期。

综合来看,新坡遗址有两个时期的遗存: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商时期。

从考古学文化的角度观察,新坡遗址第一组遗存当属于虎头埔类型或文化的范畴内,该圈足罐为该类型中典型的陶器。第二组与后山类型存在明显的共性,同时也有差异,后山遗址的陶器中有大量的泥质陶凹底罐,并普遍装饰各种方格纹,与我们看到的新坡墓葬之随葬陶器有所不同,根据村头遗址第一期的情况推断:新坡M2的陶器应当比后山者年代略早,也就是说,新坡M2为代表的器物属于后山类型,但年代与后山存在着早晚差别,新坡略早于后山。

根据对新坡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观察,它所在的山冈靠北向南,南坡下为开阔的低地,附近也有小溪作水源,是十分适合古人居住的,特别是商时期墓葬的发现,表明那时人们的聚落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而且比较稳定。而新石器时代遗物则说明潮阳大地至少在距今4000多年以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活繁衍。

(二)意义和价值。新坡遗址的发现,将潮汕地区有人类居住、劳动的历史上溯到4000多年前,大大改写了潮汕历史。遗址的考古挖掘,填补了汕头市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遗址的空白;遗址文物的出土,丰富了潮汕地区不同时期文物的收藏与展示,还为今后研究潮汕地区历史及人类居住环境、生活习惯、劳动方式提供了真实有力的材料。

The Unearthing and Tenta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Xinpo Ruins in the Chaoyang Area

HE Wei-nan,LI Yan
(Guangdong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e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7,Shantou Municipal Museum Shantou Guangdong 515031)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nvestigation,survey,and the unearthing of the Xinpo Ruins in the Chaoyang Area in 2009 and includ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ite and relics with illustrations.The discovery of the Xinpo Ruins traces the history of human existence and labor in the Chao-shan area back to four thousand years and more ago,rewrites the history of the very area,and fills the blank of the ruins of the Shang and Zhou periods of the Neolithic Age in Shantou.

the Xinpo Ruins;Neolithic Age;Shang Dynasty;tomb burial;pottery

K 871.13

A

1001-4225(2011)04-0025-05

2010-12-16

此文由何卫南,李岩执笔。

何卫南(1985-),男,广东汕头人,汕头市博物馆。

李岩(1963-),男,北京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佟群英)

猜你喜欢
灰坑夹砂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辽上京遗址
比清理遗迹更令人头疼的是……
挖了那么多坑,该清理坑里的遗迹啦!
铸件夹砂缺陷原因分析及对策
西岔文化相关问题探讨
消失模常见夹砂夹渣缺陷的解决
朱开沟遗址聚落分布演变研究
玻璃钢夹砂管管土摩擦系数室内模型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