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源,刘琛波
(北京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3)
基于加的夫语法的英语介词词组非连续现象探析
张敬源,刘琛波
(北京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3)
以加的夫语法为理论框架,运用树形图对介词词组中的非连续现象进行描述,并通过位置概念对这一现象进行阐释。树形图能够准确而简明地反映英语介词词组中的非连续现象,体现了语义为中心原则,是句法描述的有效工具。位置概念解决了领头词的不确定性问题,能够对介词词组中的非连续现象进行合理解释,有利于语言的计算机生成研究。
加的夫语法;介词词组非连续现象;树形图;位置概念
介词词组非连续现象是指在英语某些句式中(如感叹句、疑问句、分裂句、不定式等)介词词组中的介词与介词宾语发生分离的现象。例如:
(1) 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2)There is nothing to worry about.
在英语中这一现象并不少见。而对于什么情况下介词与介词宾语应该分离,是否符合语法规则等问题的研究仍然不够系统,各语法学派对这一语言现象的分析也各有优势与不足。传统语法强调对介词后置实际应用情况的归纳与总结,生成语法对句法形成过程进行描述,但过分强调语言转换的完整性,而忽视了实际语言应用的灵活性。
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另一种模式的加的夫语法(Cardiff grammar)近年来逐渐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所了解(黄国文,2002;廖楚燕,2008;张敬源、顾颖,2009)。加的夫语法的创建与发展深受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影响,正如其创始人福塞特(Robin P. Fawcett)所说,作为系统功能语法的模式之一,加的夫语法继承了系统功能语法对语言特征进行系统与功能描述的核心思想。加的夫语法对于词组的研究不仅注重语义层面,更对其内部的句法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悉尼语法中词组的分析既有扩展也有简化(Fawcett,2000;何伟、彭漪,2008),而对介词词组的描述尤其详尽,通过树形图以及位置(place)概念对介词词组非连续现象进行了重点分析。本文试图在评述语言学界其他学派对介词词组非连续现象研究的基础上,从加的夫语法视角对其进行探讨,发现该语法对这一现象研究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该语言现象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以期促进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传统语法中介词词组非连续现象被称为介词后置。在实际英语使用中,介词置于句尾的例子并不少见。针对这种情况,英国语言学家Eckersley于1960年首次将介词后置这一现象作为语法规则载入语法书内,并提出三种介词后置的情况。Quirk(1972)对介词后置现象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并将介词后置情况增至六种:(1)介词宾语为特殊疑问词,疑问词提前而介词保持于句末;(2)由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或者由what引导的从句;(3)被动语态;(4)which 引导的定语从句;(5)感叹句;(6)不定式短语。后来Quirk等(1985)又为介词后置现象增添了新的内容,即带有前置逻辑宾语的动名词短语。随着英语语言自身的发展以及国内外语言学家对介词后置现象的不断总结与归纳,对介词后置的阐述不断出现新的内容。徐振忠(1989)对中外语言学家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出八种介词后置的情况:(1)特殊疑问句;(2)定语从句;(3)名词从句;(4)感叹句;(5)分裂句;(6)被动语态;(7)不定式结构;(8)带有介词的动名词短语。
传统语法对出现介词后置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研究,对于哪类句型容易发生介词后置,哪些介词容易发生后置,哪些不容易发生后置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传统语法对介词后置的讨论主要集中于应用方面,没有为介词后置所构成的句法结构及形成原因提供理论上的阐释。传统语法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仍然处于描述阶段,并没有进一步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
生成语法将介词词组非连续现象称为介词宾语的提升,并通过移位对特殊疑问句中介词宾语的提升现象进行了描述和阐释。生成语法认为,语言生成规则主要有移位和插入两种。移位规则指语言生成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深层结构中成分的位置进行移动,从而形成语言的表层结构(如She is a girl./Is she a girl?通过对助动词移位完成由最基本的陈述句到一般疑问句的转换)。对于特殊疑问句移位,即wh-移位,生成语法认为,将疑问词置于句首是为了突显疑问句特征(即wh-特征),从而完成语言由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而如图1所示,whom虽然移位于句首,但仍然是动词词组中beat的宾语。对于含有介词短语的特殊疑问句的转换,生成语法认为应该进行整个短语的移位,即将整个短语成分置于句首(如[To whom] did Mary send the mail ?/ [Which box] did Mary finally choose?)(梅德明,2008:195)。由此可见,生成语法认为介词与介词宾语密不可分共同构成宾语成分这一点非常明确。
图1 生成语法中的wh-移位
生成语法通过树形图对介词后置现象之一特殊疑问句介词宾语提升进行了形象、直观的说明。相比传统语法的简单描述,生成语法的研究已经上升到理论层面。但生成语法过分强调句法的完整性,认为介词词组中的介词与介词宾语在句式转换时应该同时移位,二者密不可分,这就忽略了语言的灵活性,不符合英语的实际使用情况。
加的夫语法坚持系统功能语言学以语义为中心、形式是意义的体现这一核心思想,明确区分了语义层、形式层和信念系统(belief system)。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形式体现意义,语言进而体现信念。在划分句法类别和进行句法分析时,福塞特坚持从单位的语义功能出发,弱化了悉尼语法中的级阶概念,并且采用二维树形图分析小句,强调小句的多功能意义只由一种形式或结构来体现。悉尼语法的研究单位为小句,对词组的研究也仅限于名词词组和动词词组。而加的夫语法对词组进行重新了分类,并对每一类词组给予了充分关注,分别进行成分分类、描述以及句法分析。加的夫语法对词组的描述扩大了词组表达的语义范围,统一了各类词组的结构特征,为词组的深层研究作出了贡献。加的夫语法一方面注重对语言的功能句法分析,另一方面注重其理论研究在语言的计算机生成研究中的可操作性。福塞特曾多次指出,加的夫语法是一种生成语法,其整个语法系统都是通过计算机的运转来检验的。
福塞特(Fawcett,2008:74)称这种分析图为二维分支性图表,二维指的是意义/功能和形式,功能成分由形式项来说明。这种表示方法清晰地体现了句法范畴之间的关系,即成分与单位、成分与成分、成分与形式项之间的关系。
在加的夫语法中,如果一个单位中的成分根据就近关系原则以正常顺序出现,则成为一个连续的单位;相反,如果单位中各成分分裂开来,即各成分的位置由于某种原因被打断,则是一种非连续现象(廖楚燕, 2008:88)。语言的非连续现象由多种原因造成,在小句、名词词组、性质词组、数量词组以及介词词组上都可能发生。而这种现象在树形图中则表现为表示组成关系(componence)的直线与其他关系的表示法(如表示说明关系exponence的三角形)发生交叉(如图3)。
图3 语言(名词词组)中的非连续现象
图5 介词词组中的非连续现象
小句To Whom did you talk?和Who did you talk to?在结构上都属于含有介词宾语的特殊疑问句,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前句中to whom这个介词宾语作为一个整体被提到句首构成特殊疑问句,而后句中介词宾语to whom被拆开,whom以主格who的形式被提至句首,且高度与主句中主要动词等小句直接成分持平(加的夫语法称这一现象为介词宾语的提升),从而构成特殊疑问句,而to仍被保留在原来位置上。相比之下,前句在树形图表示上更为简单,为最基本的树形图形式。而后句则较为复杂,表示组成关系的直线与表示说明关系的三角形相交叉,产生了非连续现象。后句在句法结构上虽然复杂,但却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我们习惯于将介词宾语提前,而将介词保留于句末,类似的表达还有What are you looking at?Who did you go to the zoo with?What is it about?等。由图4和5可以看出,加的夫语法通过树形图中直线与三角形的交叉反映介词非连续现象直观明了,既反应了介词与介词宾语共同构成介词词组这一关系,又反映出介词宾语作为特殊疑问词与小句其他直接成分共同构成特殊疑问句结构这一关系。
根据加的夫语法,任何小句都只有一种结构,具体体现为树形图的表示方法。小句由不同的结构成分组成,结构成分由其他单位填充,而这些单位又由形式项来体现。成分出现在单位之中的某个位置上,用位置来表示(Fawcett,2000:220)。对于如何判断成分在单位中的位置,其他功能语法学家曾试图以领头词(head)为坐标轴,通过一个成分与领头词的相对关系来确定该成分在单位中的位置。而这种判断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领头词的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很多情况下领头词不出现或者不在正常位置出现,这时候成分的位置就无法根据其与领头词的相对关系来确定。针对这种情况,福塞特提出位置这一概念。成分出现在一系列按顺序排列的位置上,用数字对这些位置进行指定标识,如“位置1”、“位置2”等,“S@33”表示主语处于小句中第33的位置上。即使小句中的各成分发生变化,我们仍然能够通过已经过数字标识的位置来辨认各成分的排列方式,并对这些成分在单位中的位置进行描述和说明(廖楚燕,2008:87)。而对于特殊疑问句中介词词组的非连续现象,加的夫语法通过位置这一概念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如图6)。
图6 介词词组中的非连续现象
加的夫语法通过对各个成分标注数字的方法来体现其与小句的位置关系。在小句Who were you seen by?中,从各成分的数字标识上可以看出,介词宾语处于位置28,在主语、主要动词等小句直接成分之前,以特殊疑问词的身份居于树形图的最左端,即小句的句首,而介词词组中的介词处于位置120,即主语、主要动词等小句直接成分之后。福塞特认为,此时的介词宾语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角色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介词短语的组成部分,而并非主句的直接成分,这一点在树形图上主要体现为直线通过与三角形交叉与介词共同连接于介词词组下方(廖楚燕,2008:92)。而介词by的位置始终都是120,并没有发生变化,作为介词短语组成部分的角色也没有发生变化,与介词宾语组成介词短语,填充小句的宾语,而宾语与主语、主要动词等位于同一高度,共同构成小句的直接成分。虽然介词紧跟主要动词之后,但是由于介词为小句宾语的组成部分,位置上也比小句直接成分低一层,不能将其看作动词的一部分。
加的夫语法采用树形图表示特殊疑问句中介词短语非连续现象,被置于句首的疑问词在树形图中高度发生变化,与助动词/操作词、主语、主要动词等直接成分持平,这体现了疑问词作为无标记性主位的作用,即与助动词共同表达人际意义。疑问词虽然与主要动词处于同一高度,但仍然是介词宾语,与介词词组组成介词短语共同表达经验意义,这一点在树形图中介词宾语与介词短语之间由曲线连接并与三角形交叉这一现象中也得到了准确的反映。树形图一方面体现了介词宾语作为特殊疑问词与直接成分助动词共同表达人际意义,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其仍属于介词短语的组成部分这一事实,从而完成对小句句法和意义的准确描述,体现了以语义为中心、形式是意义的体现这一核心思想。
加的夫语法通过位置概念来解释介词词组的非连续现象,第一次明确提出介词短语非连续现象这一概念,并通过数字标识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是对英语句法研究一次有意义的尝试。用数字标识各个成分在小句中的位置避免了使用领头词为坐标轴时有可能发生的不存在领头词、领头词不在预期位置等不确定因素,使得对小句成分位置的描述由相对发展到绝对,为语言的计算机生成提供了便利。数字标识对各个成分的位置描述直观、明确,我们可以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快速的比较,便于句法分析。位置概念区别于角色,位置的改变服务于句型转换(如从陈述句到疑问句的转换),并不代表角色的改变。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特殊疑问句中介词宾语的位置发生了提升,而其作为介词短语组成成分的角色却没有发生变化这一问题。
加的夫语法通过树形图对介词词组非连续现象在句法和意义上进行了准确地反映,一方面考虑到句型转换对句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照顾到了语义的连贯性。位置概念的提出以及数字标识的使用使该现象的句法描述更加精确,从而增强了其在语言的计算机生成研究中的可操作性。
图7 定语从句中介词短语的非连续现象
当然,加的夫语法对介词词组非连续现象的阐述也存在不完善之处。树形图已经对特殊疑问句中的介词宾语前置所造成的非连续现象进行了简明、准确地反映,但在英语语言使用中介词词组非连续现象发生的句式绝不仅限于特殊疑问句。加的夫语法运用树形图描述非连续现象这一方法可以推广到感叹句、分裂句等其他句式的分析。我们可以根据福塞特的画图方法,将名词词组the girl(whom)I went out with定语从句中的介词词组非连续现象以及小句Who were you seen by?
图8 小句中的非连续现象
图9 介词词组中的非连续现象
加的夫语法在用树形图表示特殊疑问句中介词词组非连续现象时,介词词组由介词和介词宾语共同构成这一点已经在图中得到充分体现,但介词词组下方连接介词成分的直线位置在右,连接名词词组成分的曲线位置在左(如图8),不能充分反映介词短语的构成顺序(介词—名词词组)。笔者建议将连接名词词组成分的曲线置于介词短语下方右侧(如图9),从而更加准确地反映介词与介词宾语的相对顺序。
加的夫语法对于如何确定小句各个成分的位置仍然缺乏成熟、完备的理论方法。本文设想能否通过数据库统计研究以及词性分类确定,期待将来进行进一步研究验证其可行性。
本文针对英语语言使用中的常见现象之一介词词组的非连续现象,在对传统语法以及生成语法对该现象的研究进行了简单回顾的基础上,以加的夫语法为理论框架,首先运用树形图表示方法对介词词组中的非连续现象进行描述,并通过加的夫语法的位置概念对其形成原因进行进一步探讨。加的夫语法树形图中所提出的表示构成关系的直线与表示填充关系的三角形交叉这一方法一方面能够反映介词宾语作为特殊疑问词/主位位置被提升而与助动词共同表达人际意义这一事实,另一方面体现出其仍然充当介词短语中的介词宾语角色,与介词共同完成经验意义,从而完成对这一现象的准确描述,既体现了语义为中心的核心思想,也实现了形式与意义的一致性。加的夫语法提出的位置概念解决了以领头词确定成分位置的不确定性问题,通过数字标识使各个成分的位置得到明确、绝对的标示,为句法分析和语言的计算机生成提供了便利。本文还针对加的夫语法在运用树形图描述介词词组非连续现象时出现的不够完善的地方提出了尝试性的建议,使得树形图表示方法得到进一步完善,并对其位置概念方法的实施提出设想性建议,期待进一步研究验证其可行性。
[1] Eckersley, C. E. & J. M. Eckersley.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London: Equinox,1960.
[2] Fawcett, R. P.A Theory of Syntax for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3] Fawcett, R. P.The Many Themes of English: Their Syntax, Semantics and Discourse Functions[M]. London: Equinox, 2008.
[4] Quirk, R.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1972.
[5] Quirk, R. 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85.
[6] 何伟,彭漪. 加的夫语法对悉尼语法的扩展:例证阐释 [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 108-116.
[7] 黄国文,何伟,廖楚燕.系统功能语法入门:加的夫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8] 黄国文,冯捷蕴.加的夫语法简介[A].黄国文,杨炳钧.语篇·语言功能·语言教学[C].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9] 廖楚燕. 加的夫语法中的“位置”概念[A].系统功能语法入门:加的夫模式[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10] 梅德明.现代句法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11] 徐振忠.英语介词后置新探[J].外语教学, 1989,(4): 26-32.
[12] 张敬源,顾颖. 加的夫语法对悉尼语法词组单位的扩展[J].外语教学, 2009, (2): 17-21.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escribe the discontinuity phenomenon in the prepositional group with the tree diagram and analyse this phenomenon under the concept of place based on the Cardiff grammar.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tree diagram gives an accurate description of the discontinuity in the prepositional group and is an efficient tool for syntactic description, and the concept of place provides a rational explanation for the phenomenon of discontinuity in the prepositional group and is helpful to the study of computational generation of language.
Cardiff grammar; discontinuity in the prepositional group; tree diagram; concept of place
H314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665X(2011)03-0001-07
2010-09-06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功能句法结构的计算机模式研究”(09YJAZH007)
张敬源(1966-),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刘琛波(1985-),女,硕士生,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