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丹露,谢威士
(1.南京师范大学 教科院,江苏 南京 210097;2.合肥师范学院 教育系,安徽 合肥 230061)
中学生网络成瘾与其感觉寻求的关系研究
柯丹露1,谢威士2
(1.南京师范大学 教科院,江苏 南京 210097;2.合肥师范学院 教育系,安徽 合肥 230061)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632名中学生作为被试,使用 Yong的网络成瘾量表和Zuckerman的感觉寻求量表考察中学生的网络成瘾状况及其与感觉寻求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学生网络成瘾在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感觉寻求人格特质上存在差异。
网络成瘾;感觉寻求;中学生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或“病理性网络使用”的概念是由美国精神病研究专家伊凡·戈登伯格(Ivan Goldberg)提出的,他将其定义为:因为网络过度使用而造成沮丧或是身体、心理、人际、婚姻、经济或社会功能的损害[1]。我国台湾学者周荣将网络成瘾障碍定义为:“由于重复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网络的欲望。同时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以及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2]
感觉寻求(Sensation Seeking)是一种重要的人格特征。左克曼(M.Zuckerman)将“感觉寻求”描述为:追求变化、新奇、复杂与强烈的感觉和体验,并甘愿冒身体、社会、法律和经济上的风险去寻求这种体验。它与许多冒险行为有关,如,参加或从事具有潜在危险性的实验、运动及职业;吸烟、酗酒、吸毒、赌博、酒后驾驶等[3]。许多成瘾行为的心理学研究都显示,成瘾行为与很多种人格特征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相关。而感觉寻求人格特质被认为是与成瘾行为关系最为密切的社会心理冒险因素。
对于成瘾和感觉寻求之间的关系,Willy Pedersen的研究显示,感觉寻求的不同子维度(去抑制、兴奋感和冒险刺激寻求、体验寻求)是未来药物等使用(成瘾)的预报器。Lavin等对美国成人的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在兴奋和冒险寻求、体验寻求和整体的感觉寻求上均比非网络成瘾者低[4]。Armstrong等发现感觉寻求中的去抑制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并不显著,他们认为感觉寻求过高或过低的人都不容易对网络上瘾,而具有中等唤醒水平的人更有网络成瘾的可能性[5]。Lin和Tsai对台湾高中生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感觉寻求的去抑制分量表中差异显著。在国内,石庆馨的研究表明感觉寻求的不甘寂寞分量表与网络成瘾的相关显著[6]。杨文娇等的研究发现网络成瘾高分组和低分组在感觉寻求的体验寻求、去抑制和厌恶敏感性三个分量表上有显著差异[7]。赵闪的研究表明,感觉寻求总分和去抑制与网络成瘾的相关显著[8]。梅松丽的研究发现网络成瘾总分与去抑制分量表得分与感觉寻求总分相关显著[9]。综合国内外研究表明网络成瘾和感觉寻求之间存在相关,但具体关系还不够明确,他们的研究被试多为大学生。本研究以中学生为对象,试图了解他们的网络成瘾状况,并明确网络成瘾与感觉寻求之间的关系。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合肥3所普通中学初一到高三的632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553份,年龄在13~18岁之间。被试在男女、年级和是否独生子女的人口学变量上的比例适当。
(1)Young的网络成瘾量表。该量表是由美国彼兹堡大学 Young博士编制而成的,包括20个条目。采用5点量表形式,要求被试从“1——很少”到“5——总是”作5点自我评定,然后计算出总分,40~60分为轻度网络成瘾,60~80分为中度网络成瘾,80~100分为重度网络成瘾。该测验量表的克隆巴赫α为0.923。
(2)Zuckerman的感觉寻求量表。该量表是由左克曼编制而成的,张雨青等采用Zuckerman的感觉寻求量表的第Ⅴ试中的中文译本(其中某些项目根据文化差异作了相应的修改),对我国被试进行测定,结果全量表的α系数为0.79,具有较好的可靠性[10]。本次测验选用该量表主要部分(14个项目组成),用以鉴别一般人爱好刺激感觉的程度,该量表的克隆巴赫α为0.803。
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主试为有经验的心理学从业人员。使用统计软件SPSS11.5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通过对网络成瘾问卷得分统计分析得出,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18.83%,其中15.19%(即 40~59分之间)的中学生轻度网络成瘾,3.32%(即60~79分之间)的中学生中度网络成瘾,0.32%(即80~100分之间)的中学生重度网络成瘾。中学生网络成瘾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和年级变量上的差异显著性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年级和是否独生子女中学生网络成瘾得分差异比较(±S)
表1 不同性别、年级和是否独生子女中学生网络成瘾得分差异比较(±S)
注:* p<0.05;** p<0.01。
基本信息 ¯x ±St性别 男 33.06±13.85 5.59**女 27.77±9.78是否独生子女 非独生 27.59±10.14 -5.72**独生 33.00±13.41年级 初中 26.85±10.49 12.99**高中 33.47±12.76
从表1可知:男女生在网络成瘾的得分上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1),男生的网络成瘾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独生子女的网络成瘾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高中生的网络成瘾得分显著高于初中生。
中学生感觉寻求的平均分为6.1,同常模相比,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感觉寻求的总分在性别和是否独生上的差异都不显著。初一组的学生与其他年级组的学生都存在显著差异(p12=0.06,p13=0.006,p14=0.001,p15=0.001,p16=0.008。1:初一 ,2:初二 ,3:初三 ,4:高一,5:高二,6:高三),而其他年级组之间均不存在差异。
通过SPSS分析,网络成瘾与感觉寻求的相关系数为0.209,他们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01)。
网络成瘾是随着网络社会的出现而孕育出的精神性副产品。本研究对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的中学生的网络成瘾、感觉寻求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18.83%,这略高于2009年中国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显示的,青少年网络成瘾比例14.3%。这可能是由两个调查的问卷选择、实施地点等因素的差异造成的。但有一点十分明确,就是网络成瘾现象在青少年中还是十分严重的。
网络的丰富性、开放性、广泛性、互动性、平等性、娱乐性等特点,为青少年提供了现实社会难以提供的种种便利和刺激。而13~18岁之间的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生理上的成熟以及心理上的半成熟状态使得他们更容易深陷网络。而研究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容易陷入网络成瘾,这与许多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11]。其中高中生比初中生更易对网络成瘾,这与石庆馨的结果不同。高中生更易成瘾可能跟被试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中生接触网络的机会多于初中生,也可能是因为高中的学习压力比初中大,为了减轻压力,很多高中生就寻求于网络,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研究结果也发现,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易网络成瘾,这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的社会支持系统相对于非独生子女的要小,为了寻求更多的人际关系、人际支持、社会互动,独生子女更愿意在网上结识一些朋友,从而满足自己的社会需要,这也使他们更依赖于网络。
本研究表明,感觉寻求与网络成瘾总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这与赵闪、郭莲荣的研究结果一致。根据成瘾行为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心理因素是成瘾行为重要的易感因素和维持因素。而在所有的心理因素中,人格是导致成瘾的最重要的病原性因素,而感觉寻求人格特质被认为是与成瘾行为关系最为密切的社会心理冒险因素[12]。感觉寻求是对新异、强烈、复杂的感觉和体验的寻求,而网络正好为其提供了平台,所以高感觉寻求者更易沉迷于网络而进一步发展为网络成瘾者。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感觉寻求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这就可以利用感觉寻求的高低来预测网络成瘾的可能性,为预防和降低成瘾率提供一个可行的工具。
[1] BrennerV. Parameters of Internetuse,abuse,and addiction:the first 90 days of the Internet Usage Survey[J].Psychological Reports,1997,80:879-882.
[2] 周荣,周倩.网络上瘾现象、网络使用行为与传播快感经验之相关性初探[Z].中华传播学会1997年年会暨学术论文研讨会,1997(18):38-40.
[3] Pedersen W.Mental health,sensation seeking and drug use patterns:alongitudinalstudy[J].British Joumalof Addiction,1991,86:195-204.
[4] Lin S S J,Tsai C C.Sensation seeking and intemet dependence of Taiwanese high schooladolescents[J].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2002,18(4):411-426.
[5] Armstrong L,Phillips J F,Saling L.Potential determinants of heavier internetusage[J].Human-Computer Studies,2000,53(4)537-550.
[6] 石庆馨.中学生网络成瘾和感觉寻求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7):453-456.
[7] 杨文娇,周治金.网络成瘾大学生的感觉寻求人格特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6):69-73.
[8] 赵闪.大学生感觉寻求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5):80-82.
[9]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感觉寻求关系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7,20(11):57-59.
[10] 张雨青,陈仲庚.特殊青少年感觉寻求人格特质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0(4):376-386.
[11] 王立皓,童辉杰.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交往焦虑、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2):94-96.
[12] 杨波.人格与成瘾[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328-335.
Relationship between Middle School Students’Internet Addiction and Sensation Seeking
KE Danlu1,XIE Weishi2
(1.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2.Department of Education,Hefei Normal University,Hefei 230061,China)
Using Yong’s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and Zuckerman’s Sensation Seeking Scal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ddle school students’internet addition and sensation seeking is investigated;632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schools are extracted.The results show that:students’internet addiction have difference in gender,grade and whether the only-child;the addicts and non-addicts have remarkable difference in the personality of sensation seeking.
internet addiction;sensation seeking;middle school student
G 77
A
1008-9225(2011)02-0044-03
2010-12-22
安徽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J G08168)。
柯丹露(1987-),女,安徽庐江人,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田懋秀】